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觀後感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通用7篇)

觀後感1.71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通用7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1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是張藝謀導演於1999年拍攝的《一個都不能少》。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主人公是一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看過之後我感悟頗深。

電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歲,小學畢業,沒有上過初中,因爲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小學做代課老師,這裏地方偏僻,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學生輟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現在只剩二十八個。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裏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班裏有一個名叫張慧科的同學,因家裏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輟學到城裏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裏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連連碰壁,吃的是剩飯,喝的是路邊水龍頭的自來水。晚上,要麼睡在路邊,要麼睡在擁擠的車站裏。她寫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卻又寫錯了,聽說電視上找人快,又在電視臺等了一天半,每個人經過都問一聲“你是臺長嗎?”她不辭辛苦、風餐露宿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只爲堅守“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及作爲一名老師的責任。終於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並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

嚴格來說,魏敏芝不算老師,她只是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臨時找來看管學生的,但就爲高老師臨走時交代的“一個都不能少”,她表現出了驚人的執着和認真。儘管她不懂教學,但“責任”——這個教師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卻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樸實無華也最完美的體現。她可以爲找回學生而義無反顧,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粉筆,她將一切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她的質樸和執着讓人感動。

並且,令我感動的還有水泉小學原來的老師高老師。在半年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母親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爲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我動容。其中,在學習委員張明獻的日記裏,寫着高老師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資,再小的粉筆頭,高老師都捨不得扔掉這一段更讓我感動。日記內容大約是:我記得有一次,我把一個已經拿不住的粉筆頭丟到牆角,高老師又把它撿回來,他用兩根手指的指甲捏住,在黑板上又多寫了一個字,最後的一筆是高老師用大拇指抹上去的。

透過這部電影,我感觸很大,我告訴自己,要向裏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學習,學習她堅定的信念及作爲一名老師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以後爭取成爲一名好老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2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老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爲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後決定自己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衛科。

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後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透過電視臺終於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爲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爲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透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3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

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老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老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老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爲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爲了多地老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爲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爲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 ,文具那麼少 ,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 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爲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老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老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老師會去關心同學,爲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老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老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4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里程中都應該有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燦爛的春天。而在這個春天裏,我們能做的就是讓這個春天有足夠的甘露爲他們澆灌知識與快樂!這是我在2013年6月6日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時最深的體會。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操場上升旗的情景。孩子們升旗或敬禮的動作對於成人而言或許過於誇張,可以說讓在場觀看這部電影的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但是,影片中的孩子們自己卻是很滿足,很驕傲。其實,在我們的笑聲過後,我們或許還應該思考:現在的我們是否還會、還能像天真爛漫的孩子一樣,可以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真正認認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們是否還會爲手中哪怕只有兩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興得手舞足蹈?

也許,這兩個問號是輕飄飄的,它很快就會在黎明時分連同夜的最後黑暗一起消融。我們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會再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們還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裏用心呵護他們,用心珍愛他們的天真、尊重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的任性、保護他們的權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當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承擔了照顧其他孩子的重擔。她總是喜歡坐在那個破舊的屋檐下,在同學們的怨恨聲、吵鬧聲中安靜地注視着沉默的空間裏閃閃浮動的光粒子,一邊堅定地守護着自己責任,一邊力圖確定“心”的座標:自己到底是爲掙得那50元錢,還是真正地愛上了這份差事。她說:“班裏一個都不能少。”正因爲這個對自己的承諾,她可以爲了一個同學像風一樣飛速追着汽車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瘋竄;她可以爲了一個同學毅然決然在沒錢坐車而被攆下客車,拋棄在馬路上時堅持靠雙腿,一步,一步向城裏走去。

夕陽將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長很長,長得像一條不斷在藍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廣播站,貼了自己所寫的尋人啓示;她去了電視臺,在大門口一個人一個人地問“您是不是臺長?”;她吃別人剩下的東西;她睡在昏黃的路燈下……身旁的尋人啓示一頁又一頁被晚風翻開,四處散去,最後在黎明中被清潔工人掃走……

有時,我們會和魏敏芝一樣,做事沒有目的,只因一種責任。就像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寫的“我們可以從這裏離開,卻不能從這裏逃離,有的東西哪怕你遠走天涯也是無法從中逃離的。”守信、責任對於我們自己而言就是我們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的。一個人的人生歸根結底只能是那個人自己的人生,誰都不可能代替誰負起責任。

祝願現實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點,讓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續得更久點、再久點,讓春天裏的他們快樂多點、再多點……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5

晚上,校長給我們文禮班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是一位山區教師,爲了班裏因輟學走失的孩子張惠科,而想盡辦法去城裏找尋的故事。令我感觸頗多。

首先,山區非常貧困。高老師爲了節省粉筆,連快拿不住的小粉筆頭都不捨得丟,還要用來寫多一個字,甚至手指上殘留的粉筆灰都可以寫一個筆劃。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們上課用的都是計算機、投影儀等,到了2020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網課。就算偶爾需要粉筆,那粉筆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丟棄的。粉筆頭什麼的更是不用說,垃圾桶裏一大堆。

記得之前班裏做黑板報,爲了畫出粗的線條,還特意將粉筆掰斷。畫完後,那截粉筆就被隨意的丟棄了。或許會有人說浪費一點沒所謂,可是,沒有經歷過山區貧困生活的城市裏的孩子們,又如何知道什麼叫節約,什麼叫“儉以養德”呢?在我們嫌棄粉筆傷手時,那些山區的老師或許還在爲缺少粉筆而憂愁焦慮呢!

其次,學習環境艱難,書本稀缺。學生每天只上一節課,那一節課就只是抄抄課本,就算他們再努力,老師佈置的所有任務都完成,所有字都認會,最終也不過一個小學的學歷。那裏沒有初中,只有小學。離他們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幾裏外纔有,走路都要走上兩三天。就算學習好,能吃苦,最後也會因爲家裏沒有錢,交不起學費而輟學。

或許是生不逢時,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現在的2020年,就憑學習委員的認真、刻苦;明行光同學的堅持;以及水泉小學的孩子們的努力,想必未來清華、北大都會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因爲我們不用11歲就輟學;不用打工補貼家用。可這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爲安逸的環境,使我們永遠都不會懂得生活的艱苦;永遠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勞;永遠都不知道,對於我們來說可以隨意丟棄的書本,可以隨意浪費的紙筆,在有些地方是多麼珍貴。可能有人會說:“知道呀,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經常講給我們聽。”可我想說:“不,你們只是聽過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爲針不紮在身上,就永遠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師在知道張惠科同學輟學去打工後,就堅持要將其帶回。期間幾經周折,找過村長、搬過磚、逃過票、寫過啓事、等過電視臺臺長……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隨着艱辛、淚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師依然沒有放棄。或許是她的毅力感動了臺長,最終經臺長的幫助,魏老師找到了張惠科。

電影的結局很美,水泉小學經各方社會人士的捐助,獲得了足夠的書本,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張惠科同學帶回了錢,還了債,明行光同學參加了比賽,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一個都沒有少,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6

《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很給力的影片,在淡淡的質樸之中讓觀者內心升起一股無窮的力量。是愛的昇華,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對教育心存希望的力量!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愛的力量,想到了教育的責任與神聖。這部反映貧困山村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讓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禁爲那個執着的魏老師而感動,盯着銀屏的雙眼便不知不覺被淚水模糊了多次。

魏敏芝老師其實只有十三歲,正是讀小學六年級的年齡。從魏老師的家境一定很貧寒。她來當代課老師的初衷完全是衝着這五十塊錢而來的,但是她被孩子們的天真與求知慾感動了,爲了高老師的千般叮囑“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經艱辛。

魏老師帶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老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四十多名學生,而後陸陸續續失學十幾名學生,魏老師來的時候,學校只剩下二十八名學生。在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們,這也能算學校?一元錢一盒粉筆,一支粉筆用一天。在水泉鄉小學的孩子們看來,一支粉筆是如此的珍貴,看到粉筆被踩壞,孩子們甚至心疼的落淚。而我們城市裏的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而且當粉筆掉在地上,同學們就像沒看見似的走過去,甚至有些人直接從粉筆上踩過去,從來沒有撿粉筆的意識。我們這些同學平時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這可真是不應該呀。

爲了能籌集到縣城去的車費,魏老師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高老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影片的結局是可喜可敬的,在社會好心人的幫助下,水泉小學的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一部簡簡單單的電影,沒有感人至深的真實情節,卻讓人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正是有着魏老師、高老師這樣默默無聞,用汗水播種的希望,用赤誠澆灌着教壇,時刻因爲“一個都不能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我們這些孩子們,才能在廣闊的藍天中自由翱翔,才能在春風的沐浴下茁壯成長。

《一個都不能少》包含着魏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和恪守,包含着在七彩陽光下快樂向上的莘莘學子們的無限感懷,記住這部刻骨銘心的電影吧,讓她變成我懂得感恩,回報社會的風向標,讓我們永遠記取老師的教誨之恩,永遠讓胸前的紅領巾飄揚出真善美的風采!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1000字 篇7

我們這個星期的影片叫做《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該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貧窮山村小學裏的一個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師因受高教師的託付,努力維護這個小學裏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校讀書。她從頭到尾都在堅持,要讓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從而發生了她歷盡艱辛找回一個因家裏貧窮而輟學到城裏打工的學生。

一年級到六年級只有二十多個個學生,所有的課程都由高老師承擔。可以見識到這個山區的貧困程度。更加可貴的是高老師的堅持的精神,再三叮囑代課老師要讓這個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這是一種盡心敬業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去到這些窮山區,只賺幾十塊錢的工資。因此,又有一個男學生因爲家庭的貧困而選擇輟學,離開學校,離開了村子,踏上了去城裏打工掙錢的路。因爲高教師最後離開學校時的叮囑,代課老師魏敏芝毅然決定要去找回輟學的男學生,儘管他是班上最淘氣的學生,因爲“一個都不能少”,她堅持着。

他想要到城裏去將學生張慧科找回來,可是這來回的路費是誰付呢,這又成了一個問題,於是她和學生們一起去爲磚廠搬磚掙錢,可他們沒弄清楚狀況,反而幫了倒忙,最後老闆還是將工錢發給他們了,只不過給的有些少,於是他們一起去買汽水喝,當老闆報出價來時,差點沒把我嚇死,那個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們現代的汽水還要貴,於是他們買了兩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後老師卻沒喝到,後來老師說:那時,農村的運費是非常貴的。

當他們吃飽喝足後就去了火車站,終於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來的錢還不夠買到一張車票。這並沒有讓魏老師打消找回張慧科的念頭。她選擇走到城裏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堅定的信念,支撐着她。不管路多遙遠,她的想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個都不能少!”

終於歷盡艱辛,走到了城裏,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張慧科呢?於是他決定去找他的住處,可到了那之後,他的同伴說他在火車站時就走丟了,於是魏老師仍不放棄,讓他的同伴與他一起去找,可是那個同伴卻要魏老師給他找張慧科的小費,本來只剩下那麼點錢的魏老師毅然決然的答應了,到了火車站,由於已經丟失了兩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於是他們到了廣播臺,讓大喇叭找,可一天過去了,還是沒找到,反而讓他的同伴拿了兩天元錢走了。

後來他又有個法子,貼布告,他將剩下的錢全部都用了,買了筆和紙,寫了好多佈告,可別人都說,那東西找人沒用,根本沒人會去看,於是他決定去找電視臺做一個廣告,來找張慧科,可他又沒錢,又沒證件,固執的營業員不讓他進,還說自己去找臺長。於是他不放棄,在門口見人就問是不是臺長?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被臺長發現了,善良的臺長無條件的做了一個專門屬於魏老師的一個視頻,讓所有的人看見,後來張慧科也看到了,他與魏老師終於見到了。後來許多人都知曉了這件事,也有許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錢,就因爲這個故事,讓很多城裏的人開始關注農村教育。

在這部影片中我認識到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是如此的艱難,再想想現在我們的學習條件,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