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1

在巴金的衆多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很高,影響很大的一部鉅製。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

家,在我心中永遠是最幸福最溫暖的地方。當我在書架上看見《家》這本書時,我家情不自禁的取下它,對它裏面的內容充滿着美好的幻想。當我讀的時候,才發現,它與我心中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封建大家庭的維護者,老一代高老太爺。他專制、冷酷、虛僞:對孫子包辦婚姻,把鳴鳳送給馮樂山,導致鳴鳳投水自盡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對封建思想有着醒悟的頭腦。可是正當高覺新期待着朦朧愛情的時候,他父親給了他一個晴天霹靂:“你爺爺希望有一個重孫。”於是,他漸漸轉成了“作揖主義者”、“無反抗主義者”。接二連三地造成了梅、瑞鈺、他的第二個孩子云兒以及他第一個孩子海臣的死。

覺慧則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封建專制的叛逆者的典型。在“五四”的浪潮下,這個年輕少爺最早醒悟過來,他不願像他的大哥覺新那樣隱忍。又正如覺新所說:“我們家需要一個叛逆者”。他大膽蔑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支援覺民逃婚,大膽向婢女鳴鳳表示純潔的愛意,他也不怕冒犯長輩,公然揭露他們愚蠢的“捉鬼”的醜劇。又毅然從“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墳墓”中逃離。

覺民是一個略具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青年。他不滿封建禮教的束縛。對於老一代爲他的包辦婚事時。他毅然選擇了逃婚。在“五四”浪潮的影響下,他意識到必須抗爭才能獲得幸福。在覺慧的支援和幫助下,覺民的堅決反抗終於挫傷了高老太爺的威風,使高老太爺不得不在臨終前放棄包辦婚姻,從而取得自由婚姻的勝利。

“我們要聽父母的話”這句話我認爲是對的。但也切不可像覺新那樣,做一個“作揖主義者”、“無反抗主義者”。對於自己的幸福,我們需要自己爭取。年輕人就是要拼,就是要闖。對於自己的幸福,自己不爭取,自己爭取來的在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無愧於自己以及他人。

我們要像覺民和覺慧那樣,在逆境中成長,在逆境中爭取自己的幸福。我們都知道,時間是過得很快的,不要因爲自己年輕時沒努力,後悔自己沒有勇氣對某個人許下一個承諾,別做一個不負責的人…。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2

有人說:"《家》是一個近代版的紅樓夢。"我想他只看了一半的《家》,家不僅僅是描寫了一個封建家族的崩潰,作者更主要的描寫是在於新舊兩個時期的衝突與矛盾,有一個很著名的場景,原文如下:"他(覺慧)把祖父的瘦長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幾眼。忽然一個奇怪的思想來到他的腦子裏。他覺得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他的祖父,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們,這祖孫兩代,是永遠不能夠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這個瘦長的身體裏面究竟藏着什麼東西,會使他們在一處談話不像祖父和孫兒,而像兩個敵人。"

從這一幕裏就是最鮮明的時代的衝突,祖父象徵着舊時代的封建禮教,頑固,保守,而覺慧代表着新時代的"叛逆者",在本應該溫馨的家庭中卻好似敵人一樣敵對,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黑暗無恥的舊社會,壓迫了無數的人民,造成了無數場悲劇。而這個封建家族在新舊兩個時代的對抗中,誰都沒有勝利,而是兩敗俱傷,最終家破人亡。

作者巴金自己也寫到,他寫這本書是爲了控訴,爲了控訴那個還依舊殘餘着一些的舊社會,殘餘的封建制度。如果說巴金是爲了控訴的話,那麼我從這本書中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種對自由的呼喚,對人性尊嚴的渴望,對幸福的渴望。

西方的文藝復興也是如此,人權與神權的衝突,就如家中新時代與舊時代的衝突,但是正如文藝復興最終人權顛覆神權一樣,新時代最終顛覆了舊時代,人們擁有了自由,擁有了尊嚴,得到了幸福。

在巴金那樸實而深刻的文字中,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封建家族在時代的浪潮下分崩離析的悲劇。也令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新時代的美好,更加珍惜自由,更加維護尊嚴,更加珍惜幸福,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且,我們要敢於反抗,反抗一切罪惡,反抗一切壓迫,爲自由而戰!爲幸福而歌!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3

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着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爲自己慶幸,因爲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爲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爲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作文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爲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爲他犧牲了,她爲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溼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爲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爲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4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着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爲,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透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5

《家》是一部家庭的歷史,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它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得覺醒和封建勢力的沒落,昭示着社會發展必然會將舊的腐朽的事物拋棄,而迎向新的進步的事物。

故事的男主人公覺新是一個生性懦弱的人,所以他的人生就是在一家人的幫助和破壞下走向悲劇的。它的婚姻是不幸的,娶了自己不愛的女子作爲一生的伴侶,與自己深愛的女子一生都在馬不停蹄的錯過。可他也是幸運的,她的妻子是那麼的愛他,爲他毫無怨言的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乃至自己的生命。當他終於覺悟的時候,一切都晚了,關住他的不是兩扇門,而是他自己。他在自己一手造成的悲劇中痛苦的活着。故事的最後他終於有勇氣去幫助三弟覺慧脫離那個毫無親情和溫暖的家,他在最後一刻終於向着遠去的客船揮動了自己顫抖的手臂。他沒有勇氣去反抗那個時代的制度,只能成爲制度下的犧牲品。

梅表姐也是懦弱的,她甚至沒有對自己的婚姻說一個不,也許在那個年代女子只能那樣聽天由命,可是她的親生母親不應該爲了賭一口氣就賭上自己女兒一生的幸福。梅表姐又是可憐的,沒有一個人能夠了解她的痛楚,她每天只能在自己狹小世界裏悄悄的哭泣。不過梅表姐又是勇敢的,在經歷了婚姻家庭所有的變故之後還能堅強的面對生活,爲一家人的生計操勞,最終她還是承受不了生命之重,只能滿懷遺憾的告別這個給她帶來一生波折和苦難的人世間。

瑞珏是一個善良的人,但卻沒有善終。她是那個大家族爭鬥利益的犧牲品。她生前是那麼好的一個人,她去世後除了大太太和姑太太竟沒有一個長輩去墳前看過她一眼。她的一生就是爲了她的丈夫,她的家庭,甚至還有對別人的憐憫和恩賜,可是善良的她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一間破屋,三尺黃土,葬了她所有關於未來的幸福夢想。事實就是這樣殘酷,在一瞬間破滅了一個人一生的夢想。至少,她也應該是值得吧,覺新說過會一生不在娶妻,可是誰又能見證呢?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下,他會不會又一次的妥協?即便覺新真的不在娶妻,可是瑞珏在地下也再也不可能得到溫暖和幸福了。這是瑞珏的悲哀還是覺新的過錯?不,這是那個年代那種封建制度荼毒的惡果!

覺慧是桀驁不馴的,在不懈的努力和抗爭下,他終於走出了那個家,那個讓他徹徹底底失望的家。他心愛的鳴鳳死了,他尊敬的大嫂死了,那個他既愛又恨的爺爺也死了,所以那個家裏值得他留戀的東西太少了。他選擇了逃離,也是在那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走之前他去看了曾經和鳴鳳在一起擁有美好記憶的水池,也是結束鳴鳳生命的地方;他去看了把自己養大的後母;他去和自己的哥哥告別,爲他做最後的思想開導,勸他和自己離開。可是覺慧沒有能把覺新勸走,因爲這時留給覺新的是全是責任,撫養兒子的責任,贍養母親的責任,供弟弟讀好書的責任,對整個家的責任,所有的責任在這時全壓在他一個人的肩上,所以他不得不留下,他不能離開!覺慧離開了,也許帶給他的會有光明和快樂!至少他勇敢的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給家帶來了希望!

鳴鳳是勇敢的,她爲了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不違背自己在心底對覺慧的承諾,勇敢的向死亡邁出了一步,在自己曾經最快樂的地方結束了自己十七歲的年輕生命!在那個年代,能夠自己解脫自己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像婉兒,與鳴鳳一樣的宿命卻選擇生不如死的屈辱的活着,她說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習慣了的生活卻讓她對生命產生了恐懼卻沒有勇氣去選擇另一種宿命,不如說死亡。所以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鳴鳳的死是有價值的,她不僅僅保住了自己做人的尊嚴而且還更加堅定了覺慧離家去闖世界救亡中國的決心!

黃媽也是勇敢的,她在高家呆了五十年後終於決心說出了自己心底真正想說的話,她爲瑞珏感到不公,她正真看到了高家衰敗的根源。她對覺慧三兄弟的愛不能不感動我們,是那樣的樸實無華,是那樣的默默無聞,在真正的親人之間都沒有了親情時,我們看到了愛的火光。只是這樣的火光是如此的微小,不能照亮整個家庭!

其實今天想說的還很多,心潮澎湃,有一種情愫在感染着我,有一種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我似乎從《家》裏看到了些許希望的曙光。真的很佩服巴金老人,他能用文字和故事把封建制度真實的再現,給心靈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也給我們留下無盡的啓迪~~~~~~~ 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一代,社會發展的重任已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接納新事物,才能將時代的大船推動。朝陽散播着生命的氣息,舊事物已留於昨夜的黑暗當中。讓我們張開雙臂,去擁抱新生吧!

巴金《家》的讀書筆記6

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說:"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簡單分析一下覺新這一人物形象。覺新這個人物可以分作兩個階段來看。第一階段是他從小直至中學畢業。這一階段的覺新,還沒有感受到命運的殘酷,而且又是那樣的出衆。"他生來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聰穎,在家裏得着雙親的鍾愛,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讚美…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地長成…在中學裏他是一個成績優良的學生…他對於化學很感到興趣,打算畢業以後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學裏去繼續研究,他還想到德國去留學。"他在一番順境中成長,憧憬着美好的未來。正如書裏所寫:"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爲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運卻在此時跟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的未來從此改變。從中學畢業開始,覺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階段。僅僅因爲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而這段婚姻竟是由抓鬮來決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變了他的一生。出國留學也隨之化爲泡影。接着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上了大少爺應有的生活,也開始承擔起了大少爺應負的責任。他不是隻知道吃喝享樂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親去世後努力撐起這個家,雖然他的肩膀還是那樣稚嫩,可是他已被剝奪了青春。他必須要面對的大家族裏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在和平的、愛的表面下,他看見了仇恨和鬥爭,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們攻擊的目標。"開始的他並沒有選擇沉默,"他憤怒,他奮鬥,他以爲他的行爲是正當的。然而奮鬥的結果只給他招來了更多的煩惱和更多的敵人。"他的鬥爭毫無結果,反而會把他拖得更加疲憊。於是他選擇敷衍家人,"他犧牲了一部分時間去討她們歡心,只是爲了想過幾天安靜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經的夢想拋棄,直到有了孩子,他纔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可是,無法迴避的是,他還要在那個大家族內周旋。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覺新的悲劇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的,而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爲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說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說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爲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爲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爲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裏。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裏他已不是簡單的爲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爲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着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爲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閱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說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纔不至過早的老去。

當他來到梅的牀前,看着她"安靜地躺在牀上,眼睛微微閉着,頭髮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於事,無論什麼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

當瑞珏的聲聲苦叫從窗裏飛出,闖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後的愛"。

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說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麼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是真切的感覺"這個家需要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民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標籤:讀書筆記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