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金翼讀書筆記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翼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翼讀書筆記

金翼的讀書筆記1

《金翼》一書,總的來說是透過描寫黃家和張家兩個家族在複雜的年代中的興衰起落,描寫了有關家族中的親人之間爭鬥與合作,反映家族的興衰是有規律的,要保持一個家族的長盛不衰就需要家族各人的團結和睦相處。同時也表現了那個時代鄉村社會的風俗習慣、文化特質以及歷史的發展變化。這本書是以小說的體裁進行的真實的描述,包含了作者的親身經歷、家鄉及家族的歷史,是東方社會與家族體系的縮影,這種形式,很好的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不失爲一大亮點。

從這本書的內容看,我體會最深的便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主人公黃東林因爲和姐夫張芬洲達成默契才能開始他的事業,而後東林結識鄭盧國和王一陽,爲他們開展鹹魚生意,和錢莊建立聯繫,擴大商店規模有很大的幫助。再是東林準備建造新房之時,因爲木材原因被官司纏身,在大多數人拋棄、出賣他的時候,東林的叔父卻支援他,還有東林的舅父,徒步遠道去監獄探望他,告訴他外界的消息,使得他重新振作起來。另外,三哥的同學、拜把兄弟陳香凱和黃家建立的關係,對黃家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響,比如三哥被綁架時,就是想在軍隊中謀職位卻成了土匪頭的香凱救了他。三哥也因自己的人際優勢爲店鋪的食鹽交易和輪船公司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而作爲反面例子的芬洲,他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原本他與東林的合夥以及因兒子的婚事與王家聯姻,使得他和東林的社會關係同樣廣泛、牢固和具有生氣,也同樣受到人們的敬重,然而,後來卻是分道揚鑣,走向不同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關鍵便是人際關係,芬洲的兒子茂德死後,媳婦惠蘭和婆婆的衝突困擾着他,使他重回店鋪,然而,由於曾經的離開,他的人際關係變淡,導致他在店鋪的處境困難,難以發展適應下去。而他的另一個兒子茂衡在他死後由於交友不善,人際關係差的原因,也使得張家敗落在他的手中。總之,對於東林而言,廣泛的交際不僅對家庭有很大幫助,也促進了商業的興隆,把他的事業推向一個個新的高峯,也使他獲得了地方的威信。

這種社會人際關係廣泛的影響着各個至關重要的方面,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這種關係構成的體系,作爲整體,維持人際關係體系的平衡性相當重要。

例如在主人公東林的早期生活中爺爺的去世,以及之後兄長東明的去世,都使得東林的生活模式被全盤打亂,打破了平衡的狀態,文中這樣說到:我們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個由用有彈性的橡皮帶緊緊連在一起的竹杆構成的網,這個網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斷一根橡皮帶,整個網就散了。每一根緊緊連在一起的竹杆就是我們生活中所交往的每一個人,如抽出一根竹杆,我們也會痛苦的跌倒,整個網便立刻鬆弛。另外,五哥作爲輪船公司的重要成員,曾經是聯繫所有人的強力紐帶,是一種力量,以他的友情和對於老的沿江商賈們的同情,維持了公司的整體性,因此,他的死也使輪船公司的兩派失去了微妙的關係,從而接連發生了爭吵、訴訟和改組。從這兩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際關係體系中任意成員的變遷,都會導致整體平衡的紊亂,因此,維持這種平衡相當重要,一旦打破,非平衡狀態持續直至新的平衡狀態的確立之間要經歷很久的過渡,在此期間,羣體的發展受到深刻影響,比如,五哥的死造成的一系列的爭吵,不但影響輪船公司的正常執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整體的團結性和凝聚力。

除了以上兩點,此書值得關注的還有當地的生活風俗習慣以及信仰觀念。

作者在書中詳細的介紹了當地風俗,比如婚俗、喪葬、遷徙、墓祭、勞動等,再者當地的民衆注重風水以及算命等迷信觀念。

婚俗上,黃村大多數還是由媒人介紹,父母做主,像惠蘭和茂德的婚姻,直至婚禮當天夫妻倆纔是第一次見面。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新娘乘的轎子,在文中描述的是“四面嚴嚴實實的一個立箱,只有一面可以開啟。門一關,新娘便完全坐在黑暗中。”這完全不同於平常看的古裝劇裏的那種花轎,我唯一擔心的便是新娘在這麼嚴實的花轎裏,從清晨待到黃昏,中途是否有出來透氣。再是文中提到,新娘和新郎在長達一刻鐘的並肩坐儀式中,如果新娘坐在新郎長袍的邊上,新郎便會成爲一個懼內的丈夫,從這點可以看出當地的封建迷信觀念也很強烈。另外,根據村裏的習慣,新娘要爲全家做三年飯,然後是其他媳婦輪流,每個人做一個月,這種風俗在現在的生活中很少遇見。作爲生活風俗習慣,每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少數民族,由於和外界交流相對較少,從而導致其傳統性較強,風俗保留也相對完整,因此,民族特色較爲鮮明,雖然黃村不屬於少數民族,但是由於作者敘述的鄉村所屬的時代較爲久遠,其傳統也未喪失。

金翼的讀書筆記2

《金翼》作者是林耀華,著名的民族學家、人類學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1910年3月27日生於福建省古田縣嶺尾村,2000年11月27日逝世,享年91歲。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4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林耀華曾深入藏區、東蒙草原及鄂倫春族、達斡爾族居住地進行民族工作和學術考察。他參加並領導對雲南省少數民族的識別與社會歷史調查工作。曾經擔任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教授,並擔任全國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會的重要職務。林教授還曾被聘任爲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協會主編的《當代人類學》通訊編輯、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進階研究員和美國傳記研究所的國際名譽顧問。

《金翼》一書,是用小說體裁寫成的。作者自己說,《金翼》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小說。這本書包含着他自己的親身經歷,他的家鄉,他的家族的歷史。它是真實的,是東方鄉村社會與家族體系的縮影。這本書中所敘述的故事及其人物,活動的年代是辛亥革命到日本入侵中國之間的30年,活動的場景是中國南方閩江中游的農村,從村落到鄉鎮乃至都市,活動的場景是從農業到商業,從經濟,文化乃至地方政治。本書文體自然,材料極爲豐富,作者對人物生活中各種事件,甚至在區區小事中包含的一整套傳統關係作了進一步分析,比如婚禮,葬禮,輪船公司的業務,農業週期。

就著述本身而言,從兩個家族黃家和張家的歷史變遷展現了兩個家族截然不同的命運。本書圍繞兩條線出發:

1、張家,從與黃家合夥做生意致富,到之後的落魄,最終家族的解體;

2、黃家,與張家合夥做生意,因時局而變,逐漸的壯大,其繁盛維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直至一家之主東林晚年,家族內部和政治局勢的變幻導致了黃家的衰微,最後生活迴歸到其原始狀態——農耕。

“變遷”是本書的一個詞眼,在作者看來,導致家族命運不同的原因主要在於一種體系的平衡被打破了。如“人際關係領域也有類似的均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一旦被打破就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到原狀或者確立一個新的平衡,這種新的平衡與舊的平衡狀態有可觀的不同,但是它可能包括舊的因素的重新組合。”這就是本書中反覆映射的“變遷”一詞的含義(是指體系的'破壞然後再回復或者建立新的體系)。本書中還論述了引起人際關係變遷的四個因素:

1、“物質環境的變遷促使適應於它的技術變遷,結果帶來了這個體系內人際關係的變遷”;

2、“由於一種技術上的原因所產生的技術上的變遷,也會導致人們日常關係的變遷”;

3、“人物及班底的變化也會促使人際關係變遷”;

4、“一個體系之外在因素的改變時也會促使這一體系之中成員關係的變遷,並波及這一體系的所有人”。

最後小結:整個社會就是一個相互連通的大系統,每一個個體的存在和發展走向都不可能完全依賴於主觀意向,當面臨局勢挑戰時,需要及時的判斷出是否需要反應,同時。反應的內容要慎思之,從而做出適應變遷要求的相應的行爲。

金翼的讀書筆記3

《金翼》展現了一個彈性平衡的農村社會結構理論。農村社會像是由皮筋或竹竿之類的東西繃緊而形成的系統性的生活網,有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特性,每個人都處在關鍵點的位置。在這個結構中,如果有任何一根皮筋鬆掉,那麼就會有另一個地方的皮筋緊繃起來去分擔分散的力,以此來確保整個框架不會全部鬆散。這種社會形態受到內部不穩定或新生力量的影響,也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因此,其內部不會保持恆定的平衡,可能長時間處於一種動態穩定狀態,處於一種從穩定向不穩定變異再恢復穩定的過程。人們爲了保持平衡,一是會不斷加強內部聯繫,建構人際關係網絡,其二是用他們所認同的主文化與社會觀念同化新生社會事物並加以利用以促進穩定。

在這個結構中個人及其家庭無疑是動態的關鍵點,當然也存在着相對固定的支架部分,像物質方面比如土地,農耕文明的歷史傳統註定了土地是農民立命安身之所在;精神方面比如血緣,人無法忽視骨血中的親緣。

如書中所述,橡皮筋失衡的過程是種必然。商品經濟的發展,家族內部以及家族間的紛爭,戰亂動盪的年代,僵死化的傳統思維方式,都加速了失衡的過程。這種彈性結構與社會變遷結合,物質條件變遷,生產方式與生產技術的改良、人際關係的變動,都展現了彈性結構的可承受範圍內的限度。

差序格局:

宣曉偉:"關係本位"和"差序格局":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

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是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林耀華先生所描述的金翼之家的情況也符合這一特徵。東林作爲家中第二個孩子,在大哥離世後撐起了家族這一支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長成爲家族的實際統治者。同脈連支的直系親屬、雪中送炭的旁系親屬、冷眼旁觀的家族中人、連襟之誼的合作伙伴、互通有無的商業團體在他的眼中是有着明顯的區分的。同時,差序格局強烈的體現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如婚慶嫁娶、喪葬儀典、居住地等。這種格局與前述的彈性結構整合了起來。水面的波紋是聯繫着的,波紋之間有着場域的存在。以個人爲本位不斷向外擴展的過程是有着其彈性限度的,不可能無止境的向外延伸。

農村教育:

農村中的家族透過繼承擁有了土地,透過經貿間接擁有了財富,透過教育來提升社會地位、擴展人際關係、提高家族在村落中的威信力。“受過教育”成爲一種家族榮耀的象徵;同時,教育所帶來的知識的實用性確確實實使人感受到了益處。農村中未受過教育的人很容易成爲知識分子們的擁躉,知識分子則成爲農村中的特權階級。

喪葬文化:

農村對於喪葬的重視程度要大於新子降生、婚慶嫁娶。這種隆重的喪葬儀式體現了人們的生死觀、價值觀,也與人們一直以來秉承的傳統儒家文化相契合。喪葬中的人們甚至帶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和靈魂寄託,相信人有輪迴與往生,又將生命寄託於上天,以祈家族安定。喪葬活動中的家族喪次序、哭喪禮節,既體現了尊卑位次,又是仁孝的外在表現。喪葬不是一家人的喪葬,而是整個村落的儀式,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紐帶,將處於同一地緣之中的人們聯繫得更加緊密。

婦女地位:

婦女地位仍很低下,這種情況在鄉村中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與其不能直接創造大量生產力有關,無法創造生產力就意味着無法創造財富,而財富有關家族生計。即便林耀華先生在文中強調一個失去了全部男性成員的家庭仍舊可以依靠婦女來進行土地耕種,但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農村婦女所能提供的生產力相當有限。婦女無論年輕貌美與否、富有學識與否,都改變不了其繁衍生息的工具的地位,她們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一種附庸關係之中。

標籤:金翼 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