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書筆記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範文(精選2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餘華《活着》讀書筆記範文(精選2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範文(精選28篇)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爲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說的都悠悠地說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著地活着——已成爲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

人活着,最怕的應該是孤獨吧。無論多麼輝煌的背景,轉身既是孤獨的背影。有時候看完一本書是享受的,但是有時候覺得看完一本書是悲傷的。前不久看完了餘華的作品《活着》,如果要問我說,看完是什麼感受,那一定是:壓抑。當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個死去,最後只剩下主人公富貴和那頭老牛的時候,不免會覺得作者太過無情、冷血,但又是作者那種冷靜幾近殘忍的寫作手法,纔會給我們那麼多的思考。

今天我又把書本拿了出來,我有在書中做筆記的習慣,我翻到了這段話:“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這句話我想大概每個人都想過吧,只是都沒有一個太好的答案,可以滿足自己,也就不了了之。悲傷的時候我認爲是不適合看《活着》這本書的,因爲它會把你帶入一個更加悲傷的情緒中,也許更糟糕的是,會讓你無法自拔。

有時候,你不會不敢把文章串聯起來,因爲一旦串聯,你會發現,這書中的主人公未免也過得太慘了吧,這樣的承受能力,我想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很難想象的,太可怕了,主人公所遭遇的一切。

但是,當我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我們在一個死衚衕裏走不出來,另一種是我們越想越敞亮。也許,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3

餘華得這本《活着》是經朋友介紹才知道的,但是我並沒有太上心,也沒有機會看。難得有時間品讀此書,居然吸引我一氣讀完了此書。

作者在書中以福貴地主少爺從大富敗落成一貧如洗生活經歷爲主線,以其人生八劫的悲慘和其樂觀豁達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人爲什麼活着。

少爺福貴富有時沒有得到良好得教育,一直過着生活放蕩的日子,吃喝嫖賭,嗜賭成性,父母的管教,良妻的勸說均不奏效,到輸光家業,一貧如洗時才猛然醒悟,悔時已晚。從此福貴成窮人貧民,承受起養家餬口的擔子與責任。父親氣死了,母親不堪勞苦病倒了,貧窮中的福貴在爲給母親求醫的途中被國民黨抓去成壯丁。經歷了戰爭的波折,回到家時福貴的母親已去世,聰明的女兒因病已成了聾啞人。賢良的妻子支援着福貴,共同養育着一雙兒女,然而,福貴的兒子在讀五年級時爲救學校校長產後大出血,奮勇獻血,居然因抽血過度而死。然而,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過一陣子平安的日子,厄運總要降臨到福貴的頭上。給女兒找到女婿成了家,女兒卻在產後不久即離開人世,也是大出血。被困苦潦倒拖累的妻子承受了兒子、女兒早逝的痛苦後離開人世。福貴的親人只剩下女婿與外孫,愛婿又被一次劫難奪走了生命,飢餓中長大了幾歲的外孫,一次,發燒時外公買來很多豆子,難得吃飽肚子外孫的開懷痛吃,結果被豆子撐死了。

我想造化弄人,與福貴生不逢時不無關係。否則,也不至於那麼悲慘,但是也不得不歎服作者在平鋪直抒下敘寫了那麼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來麗。卡特對中國著名作家餘華的《活着》的評價,他對小說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生活,簡樸優美未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先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艾來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用。”

死並不可怕,人生自古誰無死,但是,太多的親人一次次的離去,承受一次次的打擊,確實也需要堅強的意志和正確的生命觀。福貴從物質富裕而精神空虛的紈絝子弟,變成物質上貧乏而精神豐富的明白人,從不能體恤妻子賢良苦心,到發現妻子的美德,痛改人生方向,踏實走勤勞耕作之路,一家人妻賢子孝,其樂無比。

福貴前半生糊塗做人,後半生卻不糊塗,在平凡中表現了不平凡。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4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許是福貴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大家的勸誡。

好多年前看過電影版《活着》,可能是年齡和時間的關係,幾乎沒有了太深印象,只是記得他的,他的敗家,他的落魄。記得村長說一個包子裏包了一頭羊,那時感覺到很荒唐。而今再讀餘華的《活着》,倍感人活着之不易。命運有時讓人感到無奈、無力,卻又無法改變、無處逃避,只能默默承受,引頸受戮!

福貴最大的錯大概就是輸掉了家產和祖屋,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氣死了父親,拖累了家人。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卻是從輸掉家產的時刻開始的。之前的福貴渾渾噩噩,不分晝夜地呆在青樓賭場,那種醉生夢死的日子不叫生活,只是活着——行屍走肉般地活着!福貴辜負了生活,生活便還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扇醒他沉睡已久的感覺和良知。此後的福貴纔開始悔悟,才學會了珍惜與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無所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福貴最大的福則是娶了家珍這個女人,任勞任怨、不離不棄。在福貴被抓壯丁時照顧臥病的婆婆,同時養育一雙兒女。在生病的時候還要堅持下地幹活,只爲多掙一點工分。這樣的女人作者是不忍心讓她早早離世的。相較於其他人,家珍也算是善終的一個。讓她在送走兒女後依然堅韌地活着,與福貴共同承受這份悲痛,也彼此溫暖,相攜前行。

從父親開始,福貴先後送走了身邊的七個親人。對父親的悔恨,對母親的遺憾自責,有慶的難以置信,鳳霞的猝不及防,二喜的飛來橫禍,苦根的貧窮無知,唯有家珍離開時平靜安詳。如果說有慶、鳳霞、二喜的死都是外界造成的,對於父母的死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苦根的死則似乎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從父親死時的渾身無力,到有慶死時的大哭大鬧,再到苦根死時的平靜,我們看到福貴變了。死亡是一把大錘,擊打着福貴的肌體。當第一次敲擊時,痛不欲生,當敲擊接踵而至,肌體變得堅韌也變得麻木,不再徒勞地反抗,只是接受。

生活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不知道它下一個惡作劇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所以也不作預設,要麼等待,要麼迎接。

土地因踩踏變得結實,生命因苦難變得堅強。當胸懷如土地般寬廣,便有了承受苦難的力量。土地召喚黑夜,生命迎接苦難,如果黑夜註定要來臨,與其躲避,不如堅強面對!

不管生活賜予我們什麼,我們都需要直面相對。苦難是一罈酒,醞釀、發酵,最終都會化作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只要走過坎坷,就能迎來希望。只要活着,就是強者;只要活着,就是英雄!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5

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有的人活着是爲了追求一種精神,還有一種人活着不是爲了什麼,也不知道爲了什麼。他們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而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陽光的快樂生活》中所唱的那樣:糊里糊塗地活着也挺樂呵!雖然他們並不樂呵,但他們的生活態度詮釋了生命的真諦!

開啟《活着》這本書,耳邊悠揚地響起美國民歌《老黑奴》,聽着聽着,彷彿那位飽經風霜的老黑奴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視線:枯瘦的骨架外面搭着一件濫衫掉色的破布,散亂的頭髮被風吹的更加散亂,黝黑的面頰上爬滿了歲月的皺紋。不由的,我對老人生出一種憐憫之心。他向我挪動着,軀體彎得像一個拉緊的弓,似乎在拼命的直起身,想往遠方看,然而始終沒有擡起頭來,但還是讓我看到了他的腮部在動,好像在訴說着一個生命的不幸。他一生經歷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樂觀地面對生活,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每當我無所事事,寂寞纏身之時,我都會思考,人到底爲什麼要活着呢?這時,老黑奴的形象躍然於我腦海,他彷彿問我:"今天你過的怎樣?其實我每一天都過得比這還累。"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6

“生活中其實沒有幸福或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的他自私自利,因嗜賭而輸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因爲他的爲所欲爲,父親離他而去,不久母親也撒手人寰,使他與貧窮·痛苦結下了不解之緣。

讀完這本書,我便一直糾結於作者爲什麼要給富貴安排如此悲慘的結局,不給讀者留下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細細想想,作者傳遞給了我們的確確實實是一種正能量,“人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貴在命運的浮沉着不斷的掙扎,他活着僅僅是想自己和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靜靜地活下去,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與他作對,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女婿,他的六位親人離開了他,最後甚至連他的小外孫,他最後的希望也被剝奪了,當種種苦難一件件的加於他的身上,他仍然有好面對命運,樂觀的活着,靜靜的活着。

活着無論經歷痛苦也好,快樂也罷,都是命運所賦予我們的,當我們無力去面對他的時候,不如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苦澀會給我們帶來堅韌,喜悅會贈與我們希望,無論如何,活着就是一種希望。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7

說真的,福貴這個人的一生太過於悲劇了,生活在那個動盪戰亂文革土改的年代,看着自己的親人,老婆,孩子,孫子一個個死去,福貴經歷了一次次刀剜肉體似的悲愴哀痛!他是一個小老百姓,歷史上千千萬萬中的一個,而他的一生折射了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苦難創傷。從他的身上,從餘華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變遷,一個民族的厚重感,人性的善良和韌性,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是““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我們有理由相信,餘華理解了人生,而福貴,也理解了人生。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活着,就是生而爲人,最偉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當我們有一天真正看懂了《活着》,說明我們已經真正經歷了苦難,懂得了忍耐,扛起了責任,瞭解了人生。

也真正,成爲了一個人!!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8

我覺得我必須得說點什麼,又覺得我說不出什麼來。

往常也看過一些我認爲同類型的作品,沒有一個像此篇一樣讓我感覺不能呼吸,幾近崩潰到看不下去。每一個死亡,就像切實地發生在我的身邊,不,是我的感情,我的心上。我感覺壓抑,我的心都好像在被一個瀕死的苦命人死死地拽着。

鳳霞,多好的姑娘,沒有比她更善良更苦命的孩子了。我爲她難過,爲她生病,爲她被賣,爲她終於等到了二喜卻死在生孩子的時候。她太苦了,我不得不說點爲她慶幸的事情安慰自己,她遇上了福貴和家珍這樣有心的爹孃,遇上了二喜這樣愛他的丈夫。可我還是爲她難過。

有慶,那個在雪地裏光着腳丫去上學的孩子,最後被抽血抽死了,他們在作者渺小輕飄的語言中,從活着變成死了。

“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

家珍,二喜,苦根。我不想再回憶起他們的痛苦,只覺得應該有人記住他們的名字。

起始我很是埋怨福貴,把很多的不幸追溯到他身上。可開始的我有多怨他,現在就有多同情他,甚至於可憐心疼。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的語言沒能將我此時此刻的心情表達出萬分之一,我很羞愧。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9

書中最後這樣寫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於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爲了愛情,爲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並震驚於爲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捨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裏的人不願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着,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着;有的人把課桌當做牀糊塗地活着;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讚許誇獎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們不能說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穫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着。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0

這本書太悲了。看到十幾頁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很久之前就看過餘華這本小說了,還看了電影,現在又看了一遍,很悲慘。

男主人公身邊所有的親人個個都死去,父母,兒女,妻子,女婿,外孫,白髮人送黑髮人。世上恐怕很難再有比福貴更命苦的人吧。富二代出身,吃喝嫖賭輸光家產,氣死父親,隨後母親也病逝。命運總是捉弄福貴,兒子被無情地抽血至死,妻子任勞任怨,得軟骨病病逝。女兒聾啞,雖找了個好丈夫,卻生孩子死了。工地一夥人工作,偏偏死亡還是選擇了徐家人,女婿又死。留下外孫苦根,吃太多豆子死了。上帝一次次無情地奪走了徐家人的生命,就只留下福貴一人,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多悲慘……

然而福貴卻享受着濃濃的溫暖的親情。母親對兒子哪怕犯下天大錯誤也包容他;妻子對丈夫包容,體貼,忠貞不渝;兒女對父親舐犢情深;女婿心地善良,待人真誠…

現在的社會中,每個人經歷的坎坷太多,抱怨也太多。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衝它笑,它不會衝你哭。當我們承受着太多的辛勞時,揹負着太多的責任時,享受着太少的成功時,想想福貴,想想活着的意義。

不要問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活着本身就是意義。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1

就像細糧吃多了要換口味吃粗糧,好日子過久了要找彆扭添生氣一般,看餘華的書,就純粹是找虐,明明知道人物是虛構的,卻偏偏就動了感情,揪着心,甚至模糊着淚眼,聽一遍,又讀一遍。

他偏偏叫福貴,其實他還真福貴過。祖上留下一百多畝的田地,如果不是賭博輸掉,還不定將來又是如何呢(也難說,比如龍二的死);他經歷了親人們一個個的離去,爹是被氣死的,娘和老婆是生病死的;兒子是爲生孩子的校長獻了太多的血而死,姑娘是因爲產後大出血而亡;女婿是意外傷亡,外孫是自己忙於農務疏於照顧吃撐死的……福貴從年輕到垂暮,幾十年間一個個送走了親人,自己的身後,則是早已備好的枕頭底下的十塊錢。

福貴的經歷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祖輩,曾經從一個地方因爲種種遷移至此,歷經四代,整整百年。當兩地的後輩們輾轉聯繫上時,已沒有了共同的鄉音、共通的感情,可是,我們卻以自己的存在,共同證明着當年的一個男人是在怎樣頑強的.活着,並開枝散葉,餘蔭後輩。

活着,就好;活着,真好。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2

看完這本書,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如今的我們是有多麼幸福啊!曾記得奶奶講過她們那一輩生活的艱辛,餓的只能吃樹皮;媽媽也說過她小時候因爲沒有吃的就吃辣椒,在學校能帶着一份土豆絲的飯就感覺很幸福很美味了。當時都只是聽聽而已,不以爲然,也許從未感受過,不能理解那種感覺。感謝餘華用平淡無奇的語言敘述。藝術來源於生活。一切又顯得那麼真實,讓我深深感到那個年代的艱苦,而那些親情卻又是很幸福很滿足很簡單;生在這個年代的我有多幸福,卻有時候還會難過,不懂得追求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有時候還會和媽媽吵架,不懂得關心媽媽體諒媽媽。書中的鳳霞、有慶都是多麼懂事啊。

福貴的美好生活燃起過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卻被作者不動聲色的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他遇到過那麼多難過的事,不幸的事,都走過來了,我還怕什麼。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3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好多人應該都看過了。

《活着》薄薄一本書,卻讓我捨不得放下,以前我知道這本書是個悲劇,所以一直不忍看。今天看完了,我卻發現,這本書並不是我以爲的那樣。福貴跟隨着歷史大潮,從不學無術的紈絝弟子,變成努力生活的農民,他能從過去中腳踏實地過日子,雖然他的人生中一直遭遇着不行,但是他身邊的人,也都是給他溫暖的人。有不離不棄的老婆,聽話的兒女,老實的女婿,在被充軍的日子裏,還有共生死的夥伴。

這裏面,沒有壞人害他,他逃不過的,好像是命運,但是他又一直努力的抗爭着,努力的活下去。他賭博失掉了地,卻在幾年后土改免得被槍斃,他被解放軍俘虜後,不想參軍要回家,當不了縣長,卻在批判中得以安命,是得是失,要看個人理解。最後富貴獨自一人,養了條老牛也叫福貴,他對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看到這裏真是讓人心酸,他就是用着這種方式,懷念着逝去的親人,然後自己,努力的活下去。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4

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富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這是美國《時代》週刊對餘華這本小說的評價。在我讀《活着》這本小說時,對作者餘華還不瞭解,抱着一種輕鬆的心態去看這本書,卻不想看到結局處,心情沉重。

這本書從一個老人在夕陽下趕着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幹活切入,然後緩緩向我們展開這位老人的浮世繪,老人名字叫福貴,他曾經是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然而,所有的悲劇纔剛剛拉開序幕,他親手埋葬了妻子,女兒女婿,兒子和外孫,最後只剩他和那頭老牛,可這樣,也是活着的啊。

活着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但我們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我們要好好的活着,更要精彩優秀的好好活着,因爲只有這樣,我們自己的閱歷變豐富了,我們就可以更好的,更有資本的帶領着我們親愛的家人,可愛的朋友一起更好的生活,爲這不知道花了多少年的多少次擦肩而過換取的今世相識相知的緣分增添些許色彩。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5

這本書主要講了福貴玩物喪志,貪圖享樂導致家業凋零,父親慘死,母親去逝。中年時的福貴黑髮人送走白髮人,他是家裏唯一的男人,家人的離去或許是對他的一次解脫,就連他自己也在想自己的身後事,活着便是也一同和自己同名的黃牛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不得不說這樣的結果與社會有很大的聯繫,主人公福貴的一生也反應了那一代人的坎坷一生土地改革使農民得到了緩歇,緊接着的人民公社化大運動、全民鍊鋼和文化大運動讓人民喘不過氣來,福貴的親人也因此離去……

那爲啥福貴還笑得那麼坦蕩,那麼的真誠,卻又沒有駱駝祥子的頹廢,麻木,更像是一種超脫世俗的平靜。現實世界中的痛苦遠比想象的多,活着不一定如意,甚至生不如死,但這是蒼天給我們的考驗,我們要忍受,當到了最後不要想你這一生經歷了多少磨難和挫折,不要去遺憾;而是要回想一生中的到了什麼,是幸福?還是感激?我們沒有理由去拋棄任何人,更不要去埋怨!

活着,真好!我曾出生並在這裏經歷過一生真好……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6

餘華的《活着》,幾乎是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好的文學作品如同有魔力般,讓讀者不忍放下。讀完的第一感受是富貴的一生太悲慘了,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他身上。

在書中你能看見興盛、看見衰敗、看見頹唐、看見生活怎樣折磨一個人,看見離奇卻又平凡的人生。但正如作者所言,這個故事是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生活對富貴而言,真的是一條路,沒有枝杈,就這麼走下去,風來了,就吹風,雨來了,就淋雨。受不住了,就倒下,倒下了就再站起來,繼續蹣跚前行。他對苦難的承受力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讓我對生活,乃至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與理解。人生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活着的基礎上,活着需要韌性,活着纔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生的意義或許真的不在命運之外,可能活着的意義就是在活着本身。當我們還在抱怨生活裏的不如意,爲生活中的不完美而糾結抓狂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或許你會更加感恩和接納生活,感恩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平靜與幸福,接納生活給予的不足與苦難。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7

年少不懂珍惜,吃喝嫖賭,敗光了家產。父親換成銅錢讓兒子自己去還債,讓兒子知道生活的不易。家產散盡後家珍的不離不棄,生兒育女,千金小姐爲支離破碎的家精打細算,捨不得福貴做重活,十指不沾陽春水到下地耕種,體力,耐力,心裏承受能力都展現出家珍作爲女人的偉大。

兩個孩子都懂事,鳳霞因爲一場大病變成聾啞人,想到福貴最難的時候都是鳳霞的笑語陪伴度過,後面聾啞了看到鳳霞兩個字都覺得難過。有慶因爲父親說他鞋損壞的快,每天打着赤腳跑50裏地去上學,放學割草餵羊,一直在路上沒停過。那個時代的人爲了吃奔波勞累,日子太過於心酸。本以爲有慶的離開是意外,鳳霞遇到一個疼他的人是一件暖心的事,無奈作者也不放過這一家,可憐的鳳霞,可憐的二喜,可憐的苦根。

福貴送走了身邊一個又一個親人,到最後只有老牛作伴,耕地喊的名字無疑是對親人的思念,死去的人已經離去,活着的人還要繼續活着,只是活的太苦了,內心是多麼堅強才能忍受一次次白髮人送黑髮人。

活着,好好活着,我很幸福,我會珍惜擁有的一切。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8

作爲一名漢語言文學的學生,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名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因爲自己很不愛看書,超級不愛看,都不知道是怎麼選的專業,所以到老師講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時就說到了餘華,他早期是先鋒文學的代表作家,後期就轉向了寫實,所以這位作家的書老師要求是必讀的,我也就讀了這一本。

讀了之後很有感觸,很無力。富貴爸爸是從糞缸下摔死的,他母親是老死的,他妻子家珍是得了軟骨病死的,他女兒鳳霞是難產死的,他兒子是幫助別人獻血被醫生抽死的,他女婿是在工作時被夾死的,他外孫是被豆子噎死的。我已經很無力了,一個人見證了這麼多親人的生死,可能心都已經死了吧,但他還是能平和的將這一輩子的事情說出來,已經是一個牛事了,這讓我想起了《芙蓉鎮》,它裏面是說無論這麼樣都要活着,要像牲口一樣活着,而這本書裏每個人都想活着,但卻都那麼的無能爲力。

《芙蓉鎮》裏很明顯是一個文革時期,那個時期的特殊性大家也都知道,所以像牲口一樣活着也是面對那個社會的方法,而《活着》的時代性就沒有那麼明顯,它每個時期都有涉及,所以時代性就比較模糊了,而人性卻是體現的很明顯。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真的很大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19

每次讀人物小說的時候總會讓自己帶入到小說的人物當中,有時候會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有時候會站在不同的人物設定上來看其他的人物。但是在看《活着》時我沒有辦法去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人物,因爲每一個人物都是“活”的,都是主角。作者用很平淡的語言,樸實的文字描寫着小說裏的沒一個人物,他們在我的腦海裏跳動、行走。

由於自己也是農民出生,所以在讀小說時很有畫面感,一幅幅場景出現在我的眼前。雖說我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但我能體會到那種艱辛的生活。小時候家裏也很窮,我跟妹妹每次吃蘋果都是一人一半,父母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總會微微一笑,其實我知道他們的內心也是很酸楚的。看着同村的孩子穿的好吃的好,我經常會投去羨慕的眼神,但我知道家裏的條件不允許我有這樣的幻想。隨着時間的推移我也長大懂事了,家裏的條件也慢慢好起來了,但我還是養成了勤儉的習慣。

所以當我看《活着》的時候我是沉浸在故事情節裏面的,恨不得中間不停歇把它看完。雖說福貴只是小說裏的人物,活的是那麼的可憐,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都離他而去,而只有他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活着,但是隻有“活着”纔是他家人所期望的樣子。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0

人爲什麼活着?爲什麼而追求?爲什麼而奮鬥?答案是熱愛生活,善待他人,懷有追求,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作者就是因爲外祖母告訴他:“人活着有一萬個理由。”那時,因爲作者好奇,真的去籌集了一萬個活着的理由。直到他有一天他明白了“活着 的一萬個理由”,可是她的外祖母卻病危了,外祖母臨死前告訴她:“我在聽心跳的聲音。”

心跳的聲音何嘗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仙樂呢?生命是多麼的輝煌燦爛,多麼值得我們去珍惜!

人活着,不就是爲了要活的精彩嗎?只有努力過了,才知道結果,沒有試過,又怎能確定自己必輸無疑呢?人生就要過得精彩,過得豐富,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既然努力過了,不管他是失敗還是成功,你都必須要讓它開花結果。辛辛苦苦把一棵幼小的樹苗澆灌成一棵參天大樹,可他卻不能開花結果,這不就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白費了嗎?應該鼓起勇氣,想辦法讓他開花結果,雖然開花結果後會枯萎,但這一生就會輝煌了。

人活着,就是要讓生命之花開的絢麗,燦爛!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1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顯示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2

整本書的情節並不恢宏,講述的僅僅是一個富家子弟從紈絝浪蕩到迷途知返卻又失去一切、一無所有的過程。

這世界最動聽的一個成語大概就是“虛驚一場”。可是當你以爲這是一個虛驚一場的故事時卻發現,更大的厄運還等着你去對抗。

當福貴敘述自己的一生,他的語氣是冰冷的。冰冷的異常平白和簡單,冰冷的好像他早已忘記了那些離他而去讓他痛及一生的親人。

可是就是這種冰冷的聲音,讓每一場悲劇都更加真實的敲擊着讀者的內心,讀起來異常沉重。

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從敗壞的地主少爺到九死一生的士兵到後來一個普普通通的貧苦百姓的角色轉變,他的經歷使他變得逐漸有當擔,也更加珍惜“活着”這件事。

當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來發展的時候,命運卻又給出了新的當頭一擊。

兒子、女兒、妻子、女婿接連的死去,到最後外孫因自己而死,他所有的親人們,都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中一一死去。

在整個故事中,福貴和他的命運之間互相仇恨,但是卻始終沒有相互拋棄。

如果有一天,你的活着也僅僅是爲了活着,那麼生活所帶給你蒼涼和苦澀與你而言也不過是毫髮無傷。

無論現在的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

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髮無傷。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3

福貴的一生,歷經家道中落,幾經親人別離,可謂品盡世間苦痛。或許這些事也可能發生在現實中某個普通人身上,因此事情本身固然令人感到同情、悲傷,但真正使我內心震顫的是主人公福貴面對人生種種變故時的態度。從簡入奢易,從奢入簡難。家道中落,並沒有真正擊垮他,反而卻讓他有機會走出曾經渾渾噩噩的狀態,真正體驗什麼是活着。生老病死,人生之必然。但白髮人送黑髮人,又更爲感傷。即便如此,主人仍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生命中剩餘的每一分每一秒,這正是令人內心震顫之處。序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覺得對這句話最大的誤解便是那種將此理解爲及時行樂的觀點了。人的活着和動物的活着本就有質的區別。“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那麼首先我們應該認清,什麼是活着。而活着於不同的人也一定有不同的內涵。於我而言便是我人生中的3件大事,也即我給自己的活着賦予的真正含義。

於福貴而言,生活雖苦雖痛,但也讓他活的清晰澄澈。他的生活軌跡,更爲深刻,絲毫不模糊。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我也真實覺得,陽光和陰雨都是都是生命的饋贈,讓你的生命軌跡清晰深刻,不單調。你的經歷,你的活着,只屬於你,屬於你的生命,獨一無二,不可複製。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4

說來也是奇怪,依着向來信佛的姥姥所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會有好運的”。但我一直所相信的,卻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並不是說不相信好人終有好報,而是覺着,無論是做什麼,順着自己的心意,不欺騙違背自己的良心,那麼是福是禍便要看天意了。

從《活着》裏,彷佛看到自己的觀點被證實。好人不一定好報,似家珍,似鳳霞,似有慶,一切都是命運使然。遭遇了災難不一定是壞事,正如失去了土地和身份,卻免去了“鬥地主”一事的殘害。日子稍微開始溫馨了,然誰也不知那是否爲暴風雨前的寧靜。

在開頭看到福貴“花花公子”時期的形象時,對這個男人厭惡至極。特別當他因賭博而打罵懷着孩子的家珍,頓時覺得未來無論是什麼樣的報應大概都不爲過。然真當報應來臨,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離世時,卻又覺得這樣的一生,未免太過於殘酷。所遭受苦難的並不是福貴一人,還有陪着他愛着他的家人。

若說從這300多頁中悟出了些什麼,如果是閱歷再豐富些的我可能會說:很多。然而對現在的我來說,最貼近生活,也最爲我關注的,是珍惜。珍惜眼前平靜溫馨的生活,珍惜身邊愛着我們的家人朋友,珍惜校園裏的點點滴滴,珍惜我們還有機會追逐的夢想。

生活不易,在我們還能享受與家人相守之時,請不要吝嗇我們的關懷和支援;在我們還有條件追夢時,請不要輕言放棄。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5

看這本書是我剛開始接整個年段第二週5月9日監考的時候,從1班的班級圖書角借的。一旦開始看,便一發不可收拾,那幾天隨身帶,一有空閒時間就看一點。同事看到了,我便自嘲,我已經到看《活着》的階段了。

前陣子跟朋友聊起這本書,她說她看這本書的時候很想去死,感覺生活太壓抑,太悲催了。我有點驚訝。因爲我看的時候,也爲富貴的一生感到悲傷。少年春風得意時因賭博家道中落,承受喪父喪母痛,中年從戰亂中回來與家人團聚卻陸續喪子,喪女,喪妻,老年孤獨感最重的時候喪女婿,喪孫子。這要是換了我,該怎麼活下去?

悲哀的同時又伴隨着一種佩服,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可他依然活着,有種樂天知命的感覺。讓我感覺,好像有時候人並不需要爲了什麼高大的目標或偉大的意義活着,好像活着本身就是爲了活着,活着本身就挺偉大挺值得感恩的。

說實話,挺感謝這本書的。剛好在我身體心理都感覺很辛苦的時候,接觸了它。我們人似乎有這樣一種心理,看到比自己不幸別人,就會覺得自己還是幸福的。

所以,我想,這本書目前對於我的意義是,讓我更瞭解一點別人的生活,也更感恩自己的生活。

看《一本好書》的時候,記得蔣方舟說過一句話:“書的意義在於重讀。”我希望,在日後重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6

半夜蚊子咬醒,怎麼也睡不下,開啟看見已經買了這本書,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看過,就當消磨時間看看。

看的時候有很多很多很多話想說,可是看完之後又感覺什麼都說不出來了,就融匯成一個字:堵。心裏堵的慌,每一段劇情,每一個時段,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個字,都看的很難受。

從開篇的敗家,到結尾經歷完一切之後的放下,誰也不知道富貴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哪有什麼感同身受,旁人能感受到的遠不及當事人的萬分之一,苦不苦難不難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福貴要是能回到過去,見到以前的自己,一定要抽自己三個大嘴巴,一個爲爹孃,一個爲家珍,一個爲自己!說他很慘,可是又不然,不經歷過那些,那富貴或同下一代,還會是這種樣子,總有一代會承受他需要承受的這些東西。

活着,故事裏的人都在爲活着而活着,可最後都沒有真正的“活着”過,特別是家珍,一想到她就會覺得特別難受,她越是善良通情達理就越讓人心疼,她真的有好好活着嗎,還是從有慶死的那天起,就沒有真正的再“活着”了。福貴能娶到家珍,他說是上輩子當狗吠了一輩子才換來的,那最後他所有的經歷,又是造了什麼孽纔會這樣。

福貴是悲慘的但也是最走運的,餘華筆下的故事現實到窒息,又真實到可怕,從第一個文字開始就再也出不來了,前面以“自己”爲第一視角來講述自己聽故事,待老人開始講故事之後,又以老人的第一視角來描述所有的故事,讓人能夠更直觀的代入劇情,更深刻的感受故事,真的很厲害。

所以我對於這本書,只敢看一遍,不會敢再去看第二遍。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7

第一次接觸到餘華的這本書是在我的高中時期。

那年,我在念高一,出於完成任務爲目的的我,選擇買了這本書。本想着買完之後就擺在書櫥裏,再也不動了的。可誰知,語文老師讓全班買書的原因竟是爲了上他那在語文課開設的一週一節的“閱讀課”。

沒轍,縱使再沒有興致,我也得鐵着臉開啟這本名爲《活着》的書。或許是因爲這本書的書名太過沉重,一時間,書中的主旨基本被我猜的差不多了,而當我發現這點時,我已經讀完了。

“真沒想到啊,我竟然花了兩個周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它讀完了”,我合上了書,內心這樣想着。對於一個不愛讀書的人,餘華的這部作品可謂是十分對我的胃口。利用細膩的文字將主角富貴的內心價值觀的轉變靈活的奉獻給了讀者,並憑藉強勁的敘事手法將一個個連續的事件串聯起來,一來能使讀者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體驗;二來能更直觀的從中看出富貴的成長。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少爺,從小就不知疾苦,因爲衣食無憂而感到無聊的他,想到去去找找樂子,起初開銷並不多,直到他接觸了,沒出幾個月,他就把家產給全部敗光了。他也因此失去了地主的身份,轉而變成了一個貧苦的農民。

貧苦的農民生活使得他第一次領悟到了“活着”這個概念,可生活並沒有就這麼放過他。隨着國民黨軍隊的強制徵兵,富貴被迫去往了戰場,在那裏,他結識了一些過命的兄弟,戰場的惡劣環境,連食物都成問題的困境,讓他不由自主的想到家人,他想“活着”,他想活着見到他的家人,他想念在農村耕作的“苦日子”。就這樣,不知怎得,應該說是上天愛愚弄人麼。因爲意外被拉去戰場的他,竟然活着迎來了解放,在黨領導軍隊的迎接幫助下,終於回到了家鄉。

望着妻子的笑容,聾啞的長女,陌生的次子和母親的墳墓,富貴又一次悟出人生道理,他摟着全家老小,說着:“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然而他的不幸還沒有結束,兒子的意外死亡,女兒的難產致死,女婿的事故死亡,妻子的安然病逝,外甥的意外去世……身邊的人就這麼一個個從富貴的身邊消失。

他的身邊誰都不剩了,他沒有親人了。

他就這樣一個人活到了耕不動地的年紀,買了一頭跟他一樣要壽終正寢的老牛,名字也叫“富貴”。就這樣,一人一牛,兩個富貴就這樣走在夕陽下,走在鄉間的小的路上,每當人們看到他們時,都會自嘲一句:“喝!這兩個的。”

不過即使每天在富貴耳邊嘟囔個上百次又有什麼用呢,因爲經歷了這麼多的富貴,心裏比誰都清楚,他最擅長的事呀,就是“活着”。

餘華《活着》讀書筆記 篇28

讀完《活着》,我想到了一直困惑着我的一個問題:你活着的理由是什麼?而現在,我完全可以回答我自己,那就是爲自己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講述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貴與命運作鬥爭的艱苦歷程,接踵而至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摧殘着福貴,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就好像上帝在拿他的命運開玩笑……每每讀到一個悲劇,我內心就爲之一顫,我不禁多次深入到福貴的內心,忐忑不安地考慮福貴是不是能挺過身邊的人撒手人世的痛苦。但是,這好像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福貴挺過來了。一次次的噩運與打擊沒有使這個毅力超凡的人倒下,命運一次次地向他昭示:你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你爲了你的本身而活!

其實,人生與命運血脈相連,它是生於幻想樹上的一朵蓓蕾;人生與命運骨肉相親,它是出於現實源頭一股清泉。人生永遠逃脫不了命運的束縛,它們相互依存,彼此不分;幻想永遠解脫不掉現實的禁錮,它們缺一不可,不離不棄……讀《活着》是殘酷的,雖有一些輕鬆,優美,心曠神怡的時刻,但《活着》的基本格調卻還是悲慘的。悲在福貴對抗命運的艱苦,慘在他親眼所見自己的親人一個又一個離開人世……書中沒有煽情,只有接踵而至的打擊。爲自己而活着的信念,成爲福貴身上唯一不被滄桑世事帶走的資本。

除了悲慘的感情基調外,《活着》也包含作者對福貴所處的一生中社會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建國前後幾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不滿。靠賭博而成爲地主又最終被槍斃的龍二,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逝去的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勢利的醫生抽乾鮮血的有慶,以及中因身心受到摧殘而上吊自殺的春生。揭示了建國前後政治道路上的不光彩,人情的勢利,戰爭的殘酷……

讀完《活着》,我不禁想,在那幾十年間裏,會不會有一個像福貴一樣的人,對命運樂觀面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懷有希望?我想是有的。也許有些讀者,覺得福貴是一個形象猥瑣的小人,但我覺得他是個英雄。面對命運他不屈不撓,面對生活他奮勇向前,面對未來他鍥而不捨。我相信,所以人都會因此而受益匪淺,因爲《活着》給了我們活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