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讀後感1.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1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書閱讀後闡發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並寫一篇讀後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後感中挑選出來的。很多文章當初在作者的博客裏曾經閱讀過,但開啟浸着墨香的新書,發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着嚴密邏輯聯繫的教師閱讀圖譜。書中作者列舉的書,也跟着買了不少,但認真閱讀引發自己新的思考,不多。近日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偶爾還會翻出對應的書籍,愈發感受到常局閱讀的思考之深及論述之廣。

作爲教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是,倘若沒有培養讀書習慣,根本就不算是讀書人。最近讀《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些話雖然不是第一次讀到,但仍舊有很多共鳴。正如本書裏所說的,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書後,更是同樣的感受。現摘錄幾點感受與心得:

一、瞭解是教育的前提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願意爲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麼你會發現你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互相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懷一顆真誠的心,才能走進孩子,瞭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二、將教師和學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能力有問題,而是尚未培養出思想上的韌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克服苦難的精神。我們常常將學生成績的不盡人意歸結於學生的無能,事實上,這些孩子並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養應該成爲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 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視了對孩子情商的關注與培養。

三、構建以學生爲中心的課堂

只有學生自願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無論是整個學期的教學,還是每節課的學習,在開始之前老師都要給學生一張清晰的“地圖”,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裏,要達到的位置在那裏。學科教學應該有宏觀目標與規劃,中觀計劃與策略和微觀的課堂設計與活動。每學年、每學期、每節課,學生都應該明確知道本學科對自己的預期目標是什麼。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習爲中心的。匯入部分,不僅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也應該激發對新知的學習慾望,明確自己要去什麼地方。

四、別讓童年在資訊時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線的教師會發現,兒童正逐漸丟失羞恥心,變得無所畏懼。 隨着資訊化時代的到來,鋪天蓋地、氾濫成災的資訊資源佔據了兒童的時間,良莠不齊的知識進入他們的大腦,兒童成人化日趨嚴重。沒有羞恥心和敬畏感、沒有思考力,兒童犯罪屢見不鮮。若干年後,今日的兒童將會成爲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時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在物慾膨脹、信仰缺失的時代,社會呼籲道德重建、教育轉型、尊重個性。讓孩子遠離輕浮喧囂的環境,家庭和學校應該有所作爲。

五、讓孩子愛上學習

老師們常常奇怪爲什麼自己反覆講的東西學生總是記不住,原來是這大腦的自我係統在作怪。得不到學生自我係統的關注,無論老師講得怎麼賣力,知識如何重要,老師所講的根本沒有進入他們的認知系統。由此可見,激發動機、培養興趣是關鍵。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充滿情趣的授課方式比學科和教材內容重要。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不斷探索自己的內心,嘗試正確地認識自己。另一個方向是向外,不斷探索與自己生活、工作相關的領域,建構起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其實,閱讀應該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爲我們生活的方式。一個好讀書的民族,幸福指數高,社會問題少。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然,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爲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書籍確實能給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說,閱讀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好。心理學研究和大量的事實還證明了閱讀是一劑醫治心靈的靈丹妙藥。

除此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離不開批判性閱讀。閱讀是最重要的課程,閱讀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只讀教科書上的東西,未來的人生只能走進死衚衕。閱讀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爲過,政府、社會、學校應該聯合大力鼓勵、倡導讀書運動,形成親子閱讀、師生共讀、全民閱讀的環境。相信那時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現的問題都會大大減少。

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我們要給自己閱讀的時間,讓閱讀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閱讀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網絡、報紙的閱讀,那些閱讀是淺層的資訊的瀏覽,充其量增加了許多莫名的煩惱。只有深層的閱讀,讓靈魂完全與哲人對話,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是精神的滋養與洗禮,讓自己不斷的獲得丟棄再獲得再丟棄的過程。 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2

《禮記·學記》有云: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新時期的教育行業對教師專業知識和行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困與不足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愈發明顯,且恐有積而不散之勢。怎麼能自反、自強?怕不是純粹主觀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實現的,我們應該有一座與教育相接的橋樑,那就是學習,向行業中的優秀者工作者學習。

我認爲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一個難得之處,就在於作者的閱讀與感悟並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彙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後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着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我想自己在爲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後感打動之餘,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後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爲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着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這兩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也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可以說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一些收穫。

第一,應努力完善師德素養。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我以爲,恪守作爲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並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於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爲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鑽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爲對於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在日常工作中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不能只是個應付者而應該是一個有正確理念的實踐者。相信作爲教師的我們應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第二,應加強教學專業化的研究。

衆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說,數學物理,由於教師授課的內容相對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麼這個問題就不足爲懼,重點即是研究怎麼教了;而語文學科則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學具體內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對寬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什麼,如果無法確定適合且有用的教學內容,那麼即使在怎麼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結果也可能並不樂觀。王榮生博士在《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的序言《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情況的存在:對着新標準,苦想教什麼;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麼;舉着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麼。這些現象,在語文新課程的實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聞或者目睹,對此我們應該老實地承認並嚴肅地面對。讀到這番話語,作爲語文教師的我心中有些誠惶誠恐,但幸好從這本書中得來了一些專業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夠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內容,是一種寶貴收穫。

以上兩點就是我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後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爲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後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課時,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後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穫。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爲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爲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3

開啟常生龍編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第一輯“教學即創造”,就被書中介紹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這一輯一共介紹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無論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創造。教學工作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是我讀完這一輯後最深的感悟。

在教學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課本來上,不會有錯,但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讓孩子們喜歡上你的課,卻需要老師的創造性。

學生爲何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因多才多藝的老師的課堂是豐富的,是靈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的博大和自身素養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欣賞博學多才的老師,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記得讀師範時,“文選與寫作”課是比較枯燥的課,而那位老師,每節課都是很快講完課本上的知識,就會給我們講他心中的《紅樓夢》,講細節,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就是因老師的講解,才讓我用心去讀這部經典鉅作,注重書中的細節部分,甚至跑到圖書室尋找關於解讀《紅樓夢》的一些刊物和文章。看評論,會讓我讀得更深一些。寫作課成了我的最愛,我喜歡老師的博學,期待他能給我們介紹更多的名著經典。

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些課文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位老師把文選課上得豐富多彩,激發了我們去讀經典名著的熱情。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愛上閱讀與寫作。

第一輯中寫到夏昆老師,他不甘於每天對字詞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態化的教學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內容。於是他開始了語文、詩歌鑑賞、音樂鑑賞、電影鑑賞等四門課程的教學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學科學習任務之中,給學生們送上了一份份心靈雞湯。看似夏老師在不務正業,其實如果學生學會了鑑賞,從電影中,從歌曲中,從詩歌中體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自然提升,我相信語文成績也會自然提高的。

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如果僅僅抱着課本在教,那孩子們不會走得高遠,也不過是做題的機器而已。如果從多方面入手,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讀寫習慣,看似老師在做與教學無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階段,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無用”變得那麼“有用”,甚至讓孩子的語文素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至關重要,它會讓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課堂上,老師的引領和發散思維,會讓孩子們看到更廣袤的世界。我喜歡多彩的課堂,喜歡看似天馬行空,實則老師把手中的線收放自如,讓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上翱翔的課堂。課堂雖小,但我們的思維不能狹隘。老師在課堂上的創造性就尤爲重要了。

在剛剛接觸孤獨症譜系的孩子後,我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後來因閱讀了一些理論專著,我突然領悟到,他們更需要靈動的課堂。雖然是個訓課,他們也需要豐富一些的語言訓練。本身孩子們就有刻板行爲,如果僅僅運用ABA訓練方式,孩子們更是呆板。但運用VB進行語言訓練,就靈動了許多。每一節的個訓課,我都設定了多方面的訓練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這一個環節,我也要設定多方面的訓練內容,既有身體部位識別,也有繪畫和粗大動作訓練。特別是手指謠,邊做動作邊填詞,孩子們很是喜歡。有時會根據孩子的情緒,調整課程,只有讓孩子喜歡上我的個訓課,我才能給予最佳的康復。

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史沃普這位童書作家,僅僅是輔導孩子十天的寫作課後,就愛上了孩子們,堅持爲孩子輔導寫作,陪伴小學畢業。他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與衆不同的成就。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創造性。麥考特、雷夫、鍾傑就是這樣的老師。麥考特能讓最調皮搗蛋的孩子認可是最好的老師,雷夫能讓56號教室裏的每個孩子愛上閱讀,並在教室裏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經濟體,讓每個孩子學會遠足前做好準備。雷夫的56號教室充滿了魔力,我很早就買過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啓發,佩服雷夫的創造性教學模式。鍾傑在轉化問題生上有自己獨創的方法,僅僅靠愛是不夠的,關鍵是老師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纔會讓愛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吉諾特所說的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是一定要牢記心中的:“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詩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爲老師,說話的方式尤爲重要,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常見的表現方式,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但質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原來我們教聾孩子,因手語的限制,可能老師的話語不能完全傳遞給學生,即便是有語言暴力,學生僅從表情和動作上也感受不那麼真切。而如今我們學校已經轉型,面對新的羣體,我們真的要在說話藝術上下點功夫,如何把話說好,讓孩子們接納,讓家長們接受,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們需要我們鼓勵,家長們需要我們去傾聽。鼓勵,讓孩子們更加自信;傾聽,讓我們理解家長們的內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納,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是一羣可愛的孩子們。

“當教育不是發自內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着爲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僞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感受到。”這句話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老師的語言至關重要?

老師的認可,是一縷陽光,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會催孩子們上進。我們都從孩童走過,回想過去的時光,能讓我們深記心中的老師,往往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關愛的老師。特別是那真誠的善意的話語,讓人牢記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是更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堂課,不再是單一的課程,需要多方面訓練融合在一起,語文課中融合着動作康復,體育課中也滲透着語言康復。孩子們千差萬別,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有梯度,需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最適合的康復教育。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4

教育改革,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爲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的收穫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室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是爲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要讓課堂確確實實成爲提升學生能力的場,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做我們的觀衆;我們要把回答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歡迎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講自己的課;我們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回答學員問題,而不是隻關注舉手的少數學生。

二、設定高的學習期望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願作答的學生,“我不知道”是這些學生的口頭禪,一些教師由於趕進度等原因,往往不再繼續追問,而是選擇另一個願意配合自己的學生來回答。當一個學生髮現他在課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體問題來得方便,更好應付老師的話,他就會選擇不回答;當一個學生髮現自己趴在桌上睡覺,而老師不管的話,他就會經常趴着,學生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很多時候是爲了逃避責任。如果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種傾向,讓其在課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

該怎樣處理這種問題,文中提出“杜絕退出”的技巧,即從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開始,直到他能給出正確答案,或能重複正確答案爲止。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時時處在課堂文化場中,無從躲避,無法偷懶。

讀着這樣的文字,我終於明白,原來我們課堂上偶爾的疏忽和懈怠,都會讓學生有機可乘,帶來不良後果。只有制定高遠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纔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習慣

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好比牽着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不教不是因爲知識學完了,而是因爲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並且學一輩子,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當然先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一個人培養的好習慣越多,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細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範,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清醒地明白,教師並不能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有自己去求,別人的知識只能由別人去應用。讀到這裏,我心裏不停的犯嘀咕:這麼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語文?文中還這樣寫道,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給別人的,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將外界一切融入我們的生命,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相整合,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體驗的時空,才能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不需要教。

原來,教育教學這條路,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那樣平坦,讓我們永遠懷着一顆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當下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勞累的時候,最容易堆積負能量,負面情緒一旦引爆,對人對己都有害處。活在當下是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經在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聽到一本書《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禪師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師的講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怎麼樣才能活在當下?首先我們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覺察力的安於當下。並時時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專注於當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飯、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納自我,對工作中的不良情緒,用慈悲之心對待她,照顧她,溫暖她,做自我情緒的主人公。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路,那麼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

五、教師要挺直腰板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我們要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就要做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個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僅僅把學生當作分數的機器,讓學生淪爲學習的奴隸;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沒有分數,那麼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面對今天;如果只有分數,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迷霧重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閱讀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

掩卷沉思,再次感謝作者,他爲我們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讓我們看到教育天地的無限風光和萬千風景。衷心希望能夠每一位教師都能熱愛讀書,讓我們一路修行讀起來,一路修行寫起來!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000字5

對於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一條捷徑。《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是常生龍先生根據多年的閱讀,精選50部教育類著作,闡述從中得到的諸多收穫,對於從事教育的我們有着非凡的指導意義,書中涉及的內容於我而言實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窺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自己先變成孩子,是於永正老師的第一個法寶。於永正老師說:“教了47年的書,最終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句話反映出他對教育本質的把握。於永正老師教了一輩子書,致力於對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樣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羣體,以至於自己就成爲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老師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個童心未泯,一個具有好奇心,孩子氣的教師是一個真正能理解和寬容學生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纔會效仿教師的做法,纔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遵循教育的規律,是於永正老師的第二個法寶。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着特別重要的地位。人們的語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時候不是靠語言規則而靠語感。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渠道。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生涯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訓練自己,提高朗讀的水平。孩子們正是在他的朗讀之中,學會了語言,培養語感,產生了情感,掌握了表達的方式。

以身示範,是於永正老師的第三個法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於永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處處以身示範,充分發揮榜樣的影響力。他在學生面前總是穿戴整齊,從不隨意;批改作業,課堂板書,字都寫的工整認真,沒有絲毫的潦草;跟孩子們一起活動時,和孩子們一起做,而不僅僅是做一名指揮者。大德無形,大教無痕。於永正老師總是透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學生。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相信當我們學會運用於永正老師的三個法寶時,一定能成爲學生喜歡的老師。

二、做一個挺直腰板的教師。

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讓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雖然只有簡單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卻並不簡單。“人”字的外形像極了一個左右腳分開,穩穩當當,站立於天地之間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爲教師,怎樣培養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說:“跪着的教師教不出站着的學生”。教師擔負着教書育人的使命和職責,要擔起教師的職責和使命,並不容易。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一書告訴我們,教師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個站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才能夠真正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教會學生如何做人?1。教師要善於獨立思考。生活中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現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爲我們平時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吳非說:“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面對教參,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教師自己不迷信專家,不迷信書本,才能夠在教學中對所教內容提出新的見解,才能啓發學生更多的思考,有獨立思考的學生纔會慢慢多起來。2。教師要有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藝術上取成熟的標誌,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個性特點,教學技巧在教學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常性的表現。只有成爲一個具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挺直腰板,讓自己的課堂熠熠生輝,在這樣的課堂成長的學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長爲一個站直的人,一個大寫的人。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互相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爲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峯。

三、做一個愛閱讀的教師。

大量的,廣泛的,堅持不懈的閱讀是教師成長爲名師的祕訣。蘇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師捷徑是“閱讀——反思——實踐”。王崧舟告訴大家,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從讀書到底蘊是積澱的過程,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是創新的過程。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閱讀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礎。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緻一次次地邂逅。作爲教師,唯有孜孜不倦的讀書,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知識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用自己的智慧點亮學生的智慧。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來思考和籌劃,可以讓自己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少走很多彎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獲得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