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厚黑學的讀後感範文

讀後感2.19W

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下面是厚黑學的讀後感範文,請參考!

厚黑學的讀後感範文

厚黑學讀後感1

自古出書者,不計其數,能稱精華的,屈指可數。然李宗吾出書於民國,卻能在中國文化中有輝煌一筆,必有過人之處,後簡單翻閱,發現他之所以敢自稱厚黑教主,的確文采與思維超越常人,外加舊時讀書人內在的一種狂傲,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碰撞,造就啦如此一位文壇奇葩,以聖賢自居,評論天下。

厚黑學以三國英雄、楚漢名將爲主論敘臉厚心黑之心得,以三步工夫爲總結,強調黑與厚的不同概念。

李宗吳對人性的理解,以惡爲先,所以論人,先看到惡的一面,然後放棄人性善的一面,講自古英雄都是用仁義道德的外表,來體現“人之初,性本惡”的個人觀點。所謂成功之人必有成功之處,歷來英雄,先不論出身,其成功的前提,主要來源個人魄力,周圍人因個人人格,捨命相護,助成就大業,如只知道厚黑之術,何來民心所向?如果人們每天只知道修習厚黑,增長世智辯聰,勾心鬥角,拋棄生命本來,人格分裂之人,只會越來越多。亂世之中,單憑仁義道德,的確不易生存,然只懂厚黑,也許生存不成問題,但內心惡越來越重,沒有善念洗滌內心,不足以成其霸業。秦始皇用秦朝幾代努力的基礎,以個人才能統一六國,暴政之下,數年後,天下大亂。

厚黑學用三步概括厚黑三種境界之人,其一,厚如城牆,黑如煤炭;其二,厚而硬,黑而亮;其三,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書中所看,李宗吾僅僅看到第二種境界,對第三種境界,只靠普通善惡無法詮釋,所以避而不談。

六祖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禪宗衣鉢,而此詩中字字指向“無”字,厚黑學第三種境界以“無形無色”爲總結,也指向“無”字,所以個人認爲,參悟佛法與理解厚黑學,先從“無”字入手。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就指出,天地與聖人之心永遠相同,天地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萬物踐踏、侮罵天地,天地也沒有報復衆生,聖人也是如此,用無我無私之心對待百姓。如果以道德經此觀點來看厚黑學,那麼第三種境界中的“厚而無形,黑而無色”從基本立足點就出現差別,大智之人,不是厚而不厚,黑而不黑,而是已經超越常人對厚與不厚,黑與不黑的理解,到達與天地同在的深層價值觀念,只是作者還沒領悟其中境界。如果用這種無我無私之心反觀過來,書中所論王明陽的“致良知”與“厚黑學”,一善一惡,都屬一家之言,分開人性,強行對立。

厚黑學之所以能立足與世,經久不衰,根本就在“厚黑”兩字。一般人往往只在意眼前利益,如果用第一種境界“厚如城牆,黑如煤炭”的方法,能立馬見到效益,但不能長遠。比一般人聰明一點的人,要的是長遠利益,不在意當前,就用“厚而硬,黑而亮”之法,可以到達最終目的,且久遠。如企業生存,不講誠信,短期可得益,然不能長久,最多可得溫飽,講誠信者,有時寧願虧錢,打造品牌,謀求長遠利益。

總體來講,李宗吾對人性的`理解與概括能力,打破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矛頭直指“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化模式,大膽揭露人性的黑暗面,以不同觀點解讀人性,其學說所造成的社會衝擊,足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評爲精華。

厚黑學讀後感2

這一本書,寫得應該是不錯的。

但是,我從來不推薦別人去讀。

我沒有讀完,也讀不完這本書。因爲之前,我讀過啦其他幾本書: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全集》、以卡耐基思想爲基礎的《錯誤與人生》。

這幾本書,給啦我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令我在十五六歲時,已經想明白這樣的道理:

當你以光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這一世界的不完美、不完善,其實算不啦什麼,正因爲這些不完美,才需要我們去努力;

當你以黑暗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時,這一世界就是醜惡而無聊的,人生是灰暗而寂寞的。

人的一生,樂觀與悲觀總是相對應的。

我不會給銷售人員推薦這一本書,但我會推薦劉墉的《我不是教你詐》這一套書。

人,不應該太幼稚,但,也沒必要像李宗吾的書中所言,凡事都要學習曹操。

中國人已經落後得太多年啦,再去讀民-國時期的書,並以之爲自己人生的行事標準,恐怕:我們會落後得更遠,然後,落後就要捱打_人生也是如此,能力強的人,大多是樂觀而願意行動的人;而不是消極而悲觀的人,不是不願意行動的人!

人生數十載,時不我待。

浪費時間去琢磨人性*,不如花點時間去做實事_厚黑,該結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