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勸學讀後感4篇

讀後感1.98W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勸學讀後感1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培根也曾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我們一生都應該與書爲伍,多讀書,讀好書,讀經典,看精品。近日,民豐公司黨委發起了《讀點經典》系列活動,我興致勃勃的讀起了經典,獲益良多。細讀這些中華悠悠千年智慧,品嚐這暖暖的心靈雞湯,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開卷有益,受益匪淺。在閱讀過後,掩卷沉思,如醍醐灌頂,許多經典之作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荀子《勸學》爲例,談談我的感受。

在讀完了《勸學》這篇文章後感觸挺深的,文章的宗旨: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

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不積畦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爲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爲烏有後,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故學習,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

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人類的祖先創造了知識,透過傳承,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人們不斷地創造知識,不斷地淘汰和創新知識。人們不斷地學習先人的知識,並總結出新的知識,才創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紀社會。這一切都是因爲學習啊!透過學習,繼承了先人們的智慧,繼承了先人們經過不懈努力創造出的精華。上帝給了人們生存的頭腦,但人們創造的成就卻跌破了上帝的“眼鏡”。人類只有學習才能進步,只有學習才能拓展我們的視野,只有學習才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學習,才能創造出自己優越的物質生活。學習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長久的努力,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

我們每天都在認真、拼命的工作,爲的是以後的收穫,卻不知正如《勸學》中所說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卻不知學習片刻有收穫,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會發現每時每刻你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的,積少成多、積土成焉,日久無常,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爲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儘管每個人的先天資質有所差異,但這差異是微乎的,只要聰明能幹,多去憑藉和利用客觀事物,你也會成爲君子的。積土成爲高山,風雨從山裏興起,積水成爲深淵,蛟龍就在淵中成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地走,這樣才能到千里之外,日久天長的堅持下去就會成爲富有者,但是具備了“財富”還應專心致志、刻苦鑽研、戒驕戒躁,你纔會成爲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這些都做到了你纔是真正地會學習,懂學習的人。

《勸學》一書不愧爲聖人之言,聖人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品完後我如此喜悅;品完之後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爲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溫暖照亮整個人生。

勸學讀後感2

中學時代背誦的課文,多是爲了應付高考,怎麼考,就怎麼記。如今那些東西早就丟掉九霄雲外去了,只是因爲當時記得牢,至今仍有些許“腦殘”。生活裏的種種逐漸經歷後,亦對箇中道理有了更深切的體悟。

感覺荀子的《勸學》裏很多話都說得異常精闢,重新找來再讀,恍然間感獲良多。

文章開頭就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習更是不能停止了。“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僅僅是一種口號,更是規勸與忠告。荀子在後文也提到:“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也正是這個意思。同時,“自主學習,終生學習”更是在大學裏提的異常響亮。身爲作家和畫家的劉墉在上了大學後仍非常努力,就連戀愛都是邊畫畫邊談的。他說,我現在的努力是自覺的,自覺生命是無法遏制的向前,而非父母師長在後面鞭策,功名利祿在前面誘惑。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這就是要在終生學習的基礎上超越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把前人拍在沙灘上的本領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我覺得這幾句說得非常好。它告訴了我們所謂的創作創新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我們首先要繼承。這點很重要。譬如我們整日冥思苦想出一個道理,自以爲是自己獨到的見解。後來卻在書上看到前人早就想出來了,而且比自己想得更充分更詳細更深刻。

現在我們說創新創新,喊得很響,但是如果連之前的知識都沒有繼承,又怎麼去創新。管理學教授曾仕強在《什麼叫做內方外圓》裏說:“方形是經,圓形是權;有經有權,有所變,有所不變;不可不變,不可亂變;持經達變,變只能變在20%理,叫做創新,80%不能變。”

而曾仕強所謂的這80%就是我們要繼承的,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再談創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是掌握了那80%之後所達到的效果,是站在巨人的肩頭看世界,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方法。

荀子在舉了幾個受環境影響而被改變了事物原貌的例子後,說道:“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關於這點,我認爲善惡本就出於人心,你把哪個開發的多些,哪個抑制的多些,就會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我想三國時期的.劉備是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他告訴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還有一個種說法也很好,就是好比說魯迅所以成爲魯迅,是因爲一個可以成才的人在魯迅經歷的環境成長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李白、岳飛、劉德華等等,都是一個可以成功的人放在不同的環境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罷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尼采把人生的境界分爲三種:駱駝、獅子和嬰兒。沙漠裏踽踽獨行的駱駝就是不斷積累的階段,等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達到了獅子的境界,也就是荀子所謂的“風雨”“蛟龍”了。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是對剛纔那句的具體補充說明,最近因爲韓寒的雜文記者採訪了蔡駿。蔡駿說了這樣的話,之前和我一起寫小說的都放棄了。我想他們都堅持下去,也許出來的蔡駿恐怕就不是一個了。這就是堅持的結果。

《勸學》後面的文字我覺得有它的時代侷限,又因爲荀子是拿一個“成熟完美”的標準去教化人的,所以難免苛刻,就不多說了。

勸學讀後感3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荀子寫的《勸學》無疑是圍繞着三個主題寫的:第一:着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學識才可以“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高明。第三:是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積累,持之以恆的。這樣纔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說,看了《論語》治天下,看了《勸學》學習忙。

下面,就讓我們在《勸學》中找到學習的真諦吧!

《勸學》上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說:積土成爲高山,風雨就在山裏興起;積水成爲深淵,蛟龍就在裏面遨遊。這裏與學習暗藏的關係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積少成多。比如說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閱讀大量的書,並堅持下去,你的課外知識肯定會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這是多麼有價值的真理呀!

其實說白了,學習的真諦就在於天天積累新的知識,“九層高臺在於壘土,”,就是說,九層高臺是一筐一筐壘起來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什麼叫好學?就是說你每天知道一些過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並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來對待,就那麼簡單。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腦瓜子反應並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剛亮,就去讀書,背定律,由於他的勤奮,終於成爲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他就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證了古代的一個詞,叫“笨鳥先飛”,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須用你的勤奮去彌補。別人一個小能掌握的知識、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兩小時。“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勸學讀後感4

讀完《勸學》,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學習。學習要“用心一也”!知識是由一點一點積累而成的。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作爲“師”那就得做到讓學生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學”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啊。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文中寫到:“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這幾句話裏概括了許多。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後人進步的方法,

荀子在本文中提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學習就得腳踏實地的學,學習其之中的真諦。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可惜。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時間和機會,有些學生在小學間一但錯過了學習的時間和機會那麼也就沒什麼後話啦。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爲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

他們是經過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積累了淵博的知識,然後在這淵博的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啊!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古人就曾說過“書山有路勤爲徑”讀書的唯一捷徑就是勤。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繫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人比蚯蚓優越得多的條件,再加上學生的恆心,加上我學生的一心一意,加上我學生的鍥而不捨。我相信有的學生還是能做到的。

《勸學》讓我讀懂了“要讓學生認準了目標,總結了方法,鍥而不捨啊!不斷努力。

標籤:讀後感 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