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創業團隊的論文

論文7.84K

各位同學們,現在是個創業的好時候,你對創業瞭解多少?我們看看下面的關於創業團隊的論文吧!

關於創業團隊的論文

關於創業團隊的論文

摘要:國家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大學生投身於創新創業。當今創業主要以團隊創業的方式進行,大學生創業團隊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問題,本文基於對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分析,提出有關大學生創業團隊匹配的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創業團隊匹配

一、大學生創業的意義

在2012年7月的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黨中央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新時期做出的重大抉擇,開啓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徵程。創業活動將科學技術、市場機會和商業行動進行連接,演繹出財富、技術與就業的奇蹟。創業透過將新知識和新技術轉化爲商品和服務而創造價值,能夠促進經濟發展,解決社會就業。創業以創造物質財富爲目的,對於失業浪潮的環節、技術創新的推動、產業競爭力水平的增強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都有較大的貢獻。當前,創業的活躍程度逐漸成爲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體現,並逐步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潛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

根據清華大學發佈的《全球創業觀察(GEM)2012》,中國的創業者中57%的處於18~34歲年齡段,這其中,大學畢業生佔到了一定比例,已經成爲我國創業大軍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大學生創業者往往擁有強烈的創業激情、相對完整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結構、對高科技發展動態具有敏銳的觸覺,對技術變革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因此,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創業創新非常重視,相繼出臺了若干重要檔案和政策加以鼓勵和引導。2014年5月30日,爲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部署,引領和支援更多的大學生創業,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九部委聯合啓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旨在激發大學生創新活力,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使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團隊創業

創業是一個高度複雜和高度困難的活動,從研究、發明,到初建創新企業,再到大規模產業化之間的所固有的“市場風險”和“技術風險”被形象地稱爲“死亡之谷”和“達爾文之海”,它們描述的都是技術在產業化過程中遭遇的巨大困難。一支初創的企業團隊,如果沒有妥善解決創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問題,一定會在競爭激烈的商海中失敗。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單獨的創業者更難以應對創業過程中的種種風險和挑戰,因此,創業在當今越來越以團隊的形式出現。

不同研究結果表明,有38%~70%的企業是由兩人以上的團隊創立的。各種理論和數據也表明,創業團隊的特徵對公司績效產生影響。創業團隊面對的是模糊、複雜,高度變化和高度壓力的外部環境,與個體創業者相比,創業團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資源更加豐富,觀點多樣化,團隊具有更好的平衡能力,並具備更廣泛的創新思想與能力,能夠更好地面對嚴酷的創業環境,獲得更好的績效表現和成長能力。創業團隊指的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團隊,他們共同建立一項事業,並共同擁有財務權益。當創業團隊成爲創業活動的主體,團隊成員透過資源整合、技能互補、風險共擔,在提高創業成功率的同時,也會因爲個體差異的存在提高溝通成本、導致合作不暢、衝突爆發,帶來團隊損耗,降低團隊運作效率,甚至最終出現背叛行爲或散夥而導致創業失敗。

三、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現存問題

對於大學生創業羣體來說,創業團隊結構及團隊氛圍同樣對創業績效存在顯著影響。大學生創業團隊有其劣勢。

1.大學生創業團隊同質性過高,互補性不足

大學生受其學習生活範圍的影響,其交往對象同質性很高。很多大學生創業者透過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人際關係網絡來尋找共同創業的夥伴,例如同學、校友等,也有部分創業團隊是由具有相近技術研發背景的人聚集起來共同創業,這種創業團隊中的成員常常擁有相似的知識儲備、理念、觀點和資源,具有相似性高、互補性低的顯著特點。可以發現,大學生在選擇創業團隊成員時,更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的經歷、教育、背景相似的同學。這既與大學生所處的人際環境有關,也與部分大學生整體社會成熟度不高,組建團隊的策略不足,接納差異的能力有限有關,因而使大學生創業團隊普遍存在着同質性高而互補性較低的問題,團隊成員在知識、技能、動機、人際網絡和資源方面的重疊度越大,團隊完整性和互補空間就越低。

2.大學生創業團隊更容易產生衝突和分裂

創業熱情和激情高,說幹就幹是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優勢,同時,創業過程中缺乏經驗,處理複雜狀況、應對持續高壓的能力不足,未能透過充分的理性思考就開始創業,再加上大學生自身成熟度的侷限,在創業過程中容易產生激烈的衝突,並相對難以有效地應對衝突,而導致團隊分裂,創業失敗。例如,有數據表明,在由大學生創辦的成長較快的中小企業中,約50%的創業團隊不能共同度過公司創立的前5年,僅有不到20%的創業團隊能保持完整的初創團隊。近年來,中關村企業的倒閉率一直在25%左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業團隊內部不團結導致創業團隊分裂解體。

3.大學生創業團隊缺少社會經驗

大學生創業團隊因其平均年齡偏低,社會經驗較少,缺乏貼近市場前沿的工作經驗,整體成熟度低,社會閱歷較少,所具有的知識主要來源於課堂,且大多是理論、原理、方法等結構化的靜態知識儲備,普遍缺乏在現實世界更好地組織、運用知識的能力。

導致大學生創業團隊產生衝突甚至解體的主要因素有:創業成員之間因爲性格、價值觀不一致,導致目標、策略等方面產生衝突;隨着企業規模的增長,創業團隊成員表現出能力不足;缺乏持續的學習精神與吃苦耐勞的品質;創業團隊在創立初期無明確的股權和利潤分配方案等等。鑑於大學生創業團隊存在一些固有劣勢,在激烈競爭的商業活動中想要取得成功,需要透過恰當的策略選擇合適的潛在合夥人,組建更高效和優質的團隊,以增強其競爭實力,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和整體績效。

在有關創業團隊人才配置問題上,我們以往較爲關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知識結構、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搭配,而對團隊成員的性格匹配則重視不足。但事實上,團隊內的和諧程度正是取決於“性格匹配”。性格是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在不同時間、情境下影響着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爲模式。因此,在瞭解和評估個體性格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搭配,就有助於形成團隊整體的“完美”性格。因此,本文接下來着重探討大學生創業團隊組建的性格匹配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從理論角度有助於推動已有關於創業團隊的結構和評價方面的理論建構和研究指導,從實踐角度來說,能夠對創業團隊提供指導,對已有創業團隊進行診斷和評價,並嘗試提出相關鼓勵及支援的建議,能夠促進我國創業團隊的.整體質量、成長性和創新創業效率,提高政府資源配置效率和效果。

四、基於性格匹配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建設的建議

一個新創企業戰略的選擇和執行,由整個創業團隊的特徵、行爲、經驗,以及團隊成員合作的質量而決定。創業團隊需要在管理、決策、創新方面實施有效配合,才能使團隊成員進行和諧融洽的互動,進而促進創業團隊做出能被廣泛理解和認同的決定,最終形成合力來完成需要團隊成員共同參與的任務。團隊創業的初衷是爲了有效突破單獨創業者在能力、經驗、資源等方面的侷限,透過團隊成員的優勢互補,來爲新創企業的成功奠定基礎。但團隊成員能否做到優勢互補,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創業團隊成員的選擇、組合及互動過程。

1.大學生創業團隊組建應滿足的條件

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組建應當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才能更好地規避大學生創業團隊的不足,提高其成功率和績效。

(1)創業團隊所形成的團隊人格需完整包含創業勝任力模型中的各項特徵,組成完善的創業團隊人格。例如:創新意識,自我效能感,成就動機,內控傾向,努力、主動、風險承擔,不確定性容忍,情商,學習能力,妥協、信任等特徵。

(2)創業團隊內個體人格需具有足夠的差異性,使得創業團隊內部具備多樣化特徵及靈活的適應力,可以應對創業過程的多重挑戰。

(3)創業團隊內部成員人格特徵的部分維度需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以保證團隊創立後能建構並維持和諧信任的氛圍,即使在團隊面對失敗或強大壓力下也能保障其良好的溝通和團隊氛圍。

2.有關大學生創業團隊性格匹配的具體建議

主要有以下三點:

(1)創業團隊成員在價值觀、動機等深層人格變量方面應當較爲相似。例如,創業團隊成員的創業動因、創業目標、企業家精神、成就動機等方面相似能保證創業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並且在做決策時能夠達成一致的取捨決定,確保團隊能夠維持下去。

(2)創業團隊在心理資本類因素方面應當累加。例如,創新、包容、堅持、風險承擔、溝通協調、自我效能感等能夠幫助團隊提高其整合資源、完成創新、執行、監控、管理等多種任務的人格因素則是越多越好,所有團隊成員均應當處於較高水平,且團隊總水平越高,則越具有韌性和執行力,能夠推動團隊取得成功。

(3)創業團隊成員在認知風格因素上應當互補。例如,支配或順從,冒險或保守,靈活或規矩,堅持或妥協,關注細節或關注整體等,在這些認知或行爲風格維度上,則需要創業團隊成員具有一定的互補性或差異性,才能滿足創業團隊中不同角色和任務的要求,避免某種模式過於極端帶來的缺陷。

參考文獻:

[1]王志剛.紮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求是雜誌, 2012(23).

[2]胡希.創業公共政策研究—基於激勵創業者進入的視角[D].暨南大學,2008.

[3]郭進青.民營企業創業團隊合作行爲與績效關係研究-晉江創業模式初探[D].浙江大學,2004.

[4]李海壘,宮燕明,張文新.創業人格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3).

[5]張煒,王重鳴.中小高技術企業創業者組合模式與勝任特徵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J].2004(3).

標籤:創業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