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

論文2.18W

一、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目的,預防和發展纔是目的

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論文

現在一些學校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作爲提高升學率的一種手段,一切圍繞提高學習成績,偏重於學習心理教育。比如,進行智商測試、學習方法指導、考試前的心理調適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應包括:學習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際關係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抗挫折耐力的培養及學生自我心理修養等;還有一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誤認爲是心理治療,將學生視爲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用測量病人的量表來測量學生,用醫生記錄病史的辦法建立心理治療檔案,有的輔導教師甚至穿上白大褂,給學生造成心理緊張和壓抑。更爲嚴重的是,有的竟然給學生用藥物治療。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發展性問題,是伴隨學生心理髮展階段和交際範圍擴大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爲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不適應,而並非是心理疾病。所以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消極的它不是目的,而預防和發展纔是目的。學校要科學地使用量表、解釋量表,心理輔導不只是防治學生各種異常心理和行爲,而是要幫助學生達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狀態,個性、性格的完善發展,心理潛能的最大開發。預防勝於治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着眼於學生的健康發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堅持以下六項原則:一是發展性原則,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於促進學生心理髮展,而不僅僅限於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二是堅持主體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髮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三是相容性原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創造出無拘無束、相互交流的氛圍,形成師生間最佳的“心理場”,才能對學生的心理髮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四是活動性原則,要透過活動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五是成功性原則,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六是協同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要懂得心理教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整體,必須協同發展。

二、統籌規劃,探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學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統籌規劃,建章建制,做好組織、計劃和措施的落實工作,加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確此項工作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性,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主任工作、團隊活動、學科教學和家庭教育中,校內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學校日常教育活動相結合。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設立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輔導室,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等,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機制,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運作。努力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組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搭建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平臺積極開展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探索研究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邊實驗,邊總結、邊推廣,發揮優勢,形成合力穩步推進。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素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有健康的心理,必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爲此,要十分重視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培訓要採取行政與科研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等形式,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使教師能夠率先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心理學理論,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有效指導本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還要組織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定時參加研討會,不定期選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去外地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學習,請大學和教科院心理學專家教授分別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政教團隊幹部、班主任等骨幹教師作專題講座和輔導報告,不斷更新全體教師的育人觀念,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三、着眼研究,構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創設活動課教育模式。各學校在全面瞭解、研究學生心理現狀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以活動課爲載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形式,在實踐中摸索並完善“活動式”、“誘導式”、“情境式”、“體驗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學模式,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方法,優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結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能力與水平。

2.創設以心育活動爲載體的教育模式。有目的有意識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全過程之中。目前不少中學已開設健康教育課,其中也開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識。這不僅僅是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爲一體,真正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的課程。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中心。開發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心育網。“心育”網站共有:心海拾貝、心育課堂、心語亭、心育論壇、百寶箱和知心屋。“知心屋”裏設有“學生在線”與“家長在線”兩塊,學生和家長可以透過熱線進行心理諮詢,尋求輔導和幫助,搭建的這座“心橋”,使學生和家長、學生和老師間心心相連。銀川市不少學校開設、知心信箱、或網上“QQ的聊天室”,直入學生心靈,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撞擊,產生共鳴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擾、常見的心理障礙、自卑傾向、學生孤獨傾向、人際衝突等問題。學校根據不同學生選擇,透過的開通、心理信箱的設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溝通了感情、增強了自信,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實效。有許多教心理健康的老師充分施展“真情傾訴”的技巧,提高了學生思想修養水平,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這一切對學生高尚品質、人格和情操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圍,搭建學生成功的橋樑

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尊重和理解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勵,有助於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尊重學生,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才能開啟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這樣,教師才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有的教師往往以權威者自居,訓斥、諷刺學生,造成師生關係的緊張,既影響了教育效果又對學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負面影響。致使學生不願意和老師交流,老師也無法把握他們的心理及思想動態。因此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和教育。教師纔有可能、有機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變化等。然而,尊重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讓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變着學生,這一切需要我們對學生付出一種感情投資。這種情感投資是不容被任何形式所代替的。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營造和諧、民主、自由、寬鬆的文化氛圍。

2.營造寬鬆的氛圍。置身於寬鬆氛圍的每個人的心理是放鬆的、自在的、舒服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馳騁,不必受太多的拘束。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爲做過多、過細,就會給學生一種限制他的不良感覺,雖然教師能達到整齊劃一的工作效果,但無疑,學生會因爲害怕違反教師的各種規定而感到緊張、焦慮和壓抑,喪失了自由表現的機會,抑制了主動創新的動機。因而,減少不必要的規定,使學生有了自由表現的機會,就會有益於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留點“自由”給學生是促進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的條件。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透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係,保證中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