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論文7.55K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語文 教學改革

淺談對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中職語文教學改革要聯繫實際、有的放矢、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係,體現出職教特點,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語文教學改革取得實效。

進入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機遇期、黃金期。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各職業院校以就業爲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茶。作爲中職教育的基礎課程,以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爲核心的語文教學改革也不斷深化。在此,我就語文教學改革中應注意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以求教於專家和同仁。

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求得實效

雖然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深化,但我們還會經常聽到語文教師們無奈地感慨:“學生怎麼連最基礎的文學常識都不會呢?”我們會經常看到,千古名篇佳作,語文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特別是講到古文,教師用上十八般武藝,講詞析句、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一細細道來,學生卻聽得如墜霧裏,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回答仍是不會。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們在語文教學改革中並沒有真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只是從自己主觀願望出發,教學目標制定得過高,教學內容過難,教學方法不夠靈活。

近年來中職學校生源素質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在中職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已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所招收的“尖子生”,許多學生在初中時代甚至在小學時代就缺乏信心,有的還被老師和同學們視爲“雙差生”。這些學生進入中專後,由於基礎薄弱,上課聽不懂,厭學情緒漸濃,曠課、遲到、早退、打架、沉溺網吧的大有人在:一部分學生認爲到中專來就不用學習文化課,只重視專業課學習就行了,語文學不學都一樣。入學文化課測試結果表明,現在中專生的語文水平呈整體下降的趨勢。因此,語文教學改革中要針對現在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要聯繫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求得實效。

從教材上講,現代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使用的教材呈多元化趨勢,依據國家教委2000年頒佈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大綱》,中職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中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礎版、提高版的中職語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學校基礎版、提高版的語文教材,又有各校依據大綱編寫的校本教材……無論使用哪一種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都要適當降低難度,增加時代感強、適宜中職學生閱讀的作品,淡化語法,加強綜合,減少頭緒,強調和注重學生最基本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做好與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銜接工作,對初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點知識,一定要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鞏固,不能認爲那是初中教師的責任。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要使學生在中職學習過程中的語文成績有大幅度提高,無疑是鏡中花、水中月。

在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鼓勵性教學策略、自主性教學策略和創造性教學策略的運用,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從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是否都得到提高等方面來研究和探索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程度好的學生按照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大綱組織教學,程度差的學生按低於教學大綱的要求組織教學,甚至依據初中教學大綱補習基礎知識,最起碼使這些學生的語文水平能順利透過現代化大企業的入門考試。

二、處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係

在語文教學的改革中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許多學校在語文教改中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爲應圍繞學生的就業需要,語文教學只要能教會學生寫簡單的應用文,講好較規範的普通話就足矣,於是在教學計劃中對語文課時進行大刀闊斧地壓縮,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刪減,只剩下單純的應用文教學和口語教學的內容。

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必修的主要基礎課。語文教學對於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從課程性質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語文課程教學目標是在初中語文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透過課內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進一步提高現代文閱讀能力、實用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淺顯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爲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所以,中職語文教學並不是只簡單教學生會寫應用文,會說普通話,學習語文既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又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培養人文思想,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樹立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思想,以及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只重視其工具性,而忽視其人文性。當然,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母語的能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和審美陶冶應當是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完成的任務,離開了語言教學的思想教育,難免成了架空的枯燥的形式主義的思想教育,企圖從每一篇文章中直接抽出所謂偉大的思想和審美意識塞給學生,一節課就讓學生脫胎換骨,結果只能是捨本逐末,兩頭皆空。

三、體現出職教特點,強化能力,學以致用

計劃經濟時期,中專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爲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中級技術、管理人才。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以及我國教育結構的調整變化,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是培養大量一線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就要求中專學校必須實現由專業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由重學科教學向重能力培養轉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職業訓練轉變,從專業學科本位向崗位職業能力本位轉變。語文教學改革也應緊緊圍繞學生髮展和就業的需要來進行,樹立以生爲本、以能力爲本的教育理念,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既要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又要使語文教學成爲奠定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如何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這要求在語文教學改革中,首先要樹立以生爲本觀念,在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師生交流、思維啓發等方面多下功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其次在教材的選取和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凸顯職業學校語文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比如,在應用文教學中儘量選用和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的計劃、總結、調查報告等例文;在口語訓練中訓練的內容應和所學專業所要求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吻合;在考試中選取與學生所學專業接近的文字材料作爲閱讀理解材料等等,使學生理解中職學校每一種專業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文能力的培養,改變學生“語文虛、專業實”,“語文是花瓶”,“專業是飯碗的思想”。第三在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把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結合起來,透過演講賽、作文比賽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多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關鍵

受應試教育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長期以來,很多職業學校教師都是重視教,忽視學,重視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學生的能力培養,更有一部分教師自我滿足、自我封閉、不思進取,這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態度,已成爲教改路上的阻力與束縛。在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成爲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職業教育觀。要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人、培養人,而不是淘汰人、選擇人。教育的價值不再僅是培養少數“精英”,而在於能否爲各種不同潛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才能的機會和途徑,把成才之路鋪在每個人的腳下。因此,語文教師教學觀念也要有大的轉變:即單純的語文教學思想應轉變爲全面發展的育人觀:由知識立意轉變爲以能力立意;傳統授課內容應結合人文精神;語文學科應結合專業各科知識的滲透;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應拓展到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語文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爲學生學好其它學科及今後的就業打好基礎。從這種意義上講,更新觀念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動力。

(二)加強學習,不斷求知,提高教學技能。現代社會對中職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除了本專業的知識外,要了解其它專業內容以做好語文與專業課的銜接,還要具備政治、哲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知識,更要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只有這種又專又博的“金字塔”式的知識結構,才能使教師在課堂上游刃有餘,才能更主動地探索改進教學方法,推進教學研究不斷深入,也只有不斷地進行改革、探索、總結、改進,才能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使中職語文教學展現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