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中的追問論文

論文2.3W

幼兒園教學活動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活動進程中,師生之間不僅存在着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着情感的交流。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提問。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間的對話,而追問是提問的一種延伸和擴展,是在提問的基礎上進行的設計和實施。透過適度的追問,既可以激發幼兒的思維,又可以引發幼兒再次思考,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教師適時、有效的追問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深入,並有效促進幼兒的再思考。因此,教師應有效把握教學活動中的追問策略。本文嘗試對小班數學活動中教師追問的作用和方法進行梳理,並探究數學教學各環節中可以追問的內容。

淺談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中的追問論文

一、數學活動中追問的作用

(一)激發慾望

數學活動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小班幼兒年齡較小,注意力易分散,適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而恰當的追問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維持幼兒思考的積極性。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可用追問的方式來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例如,匯入環節中的追問可爲後面的操作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操作環節中的追問可引發幼兒積極思考自己的操作行爲,而評價環節中的追問可以讓幼兒對之前的操作過程進行小結提升。

(二)明確規則

數學活動是一種有具體操作規則的思維活動,教師雖然是活動的組織者,但更是活動的引導者、幼兒的'合作者。小班幼兒較爲好動且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教師在活動中介紹操作規則時,小班幼兒不易較快記住。這時教師可透過適當的追問來幫助幼兒明確概念的形成,還原概念產生的過程,讓幼兒在學習數學概念時不覺得枯燥乏味,並能積極主動地理解和體會數學知識以及簡單的數學概念。

(三)促進思考

數學活動中的思維不僅有生動活潑的探究過程,而且有嚴謹理性的證明過程,在數學活動中運用追問可使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我們發現,幼兒在操作中經常會出現按照老師的思路來解決問題的現象。爲了使幼兒能真正瞭解、掌握活動內容,教師用追問的方法促使幼兒重新思考操作過程,從而促進幼兒學會思考,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教師也可以透過追問了解幼兒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數學活動中追問的方法

(一)學會傾聽

教師在組織活動時經常會強調幼兒的傾聽能力,傾聽不僅是幼兒傾聽教師的語言,作爲教師,同樣也要學會傾聽幼兒的聲音,而教師追問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傾聽幼兒的過程。在傾聽中找到突破點,在借鑑他人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理解,從而形成一種互動式氛圍。教師傾聽幼兒是怎樣回答自己所提出的問題的,再根據幼兒的回答和自己的理解進行追問,從而形成更完善、更全新的理解,提升和增加幼兒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二)學會等待

爲了讓追問更有價值,教師在追問時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尤其是對小班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比較直觀也相對較慢,當教師追問時,可能他們的思維還沒有及時跟上。這時,教師需要預留給孩子一定的時間,便於孩子進行充分思考,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數學活動中追問的內容

(一)匯入環節中的追問

匯入環節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幫助幼兒明確活動規則,爲幼兒的動手操作做好準備,而匯入環節中的追問更是爲後續的操作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如“娃娃玩球”活動中,當示範的幼兒在底版上幫助娃娃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好隊後,教師出示了大小皮球排序卡,並說道:“娃娃們今天想玩踢球的遊戲,你們看這些皮球一樣大嗎?我們怎麼給它們發皮球呢?”有的幼兒說:“一人發一個。”教師立即追問:“小娃娃發什麼樣的球?大娃娃發什麼樣的球?”從而引導幼兒說出“小娃娃發小球,大娃娃發大球”的規則。活動的關鍵是怎樣比大小。爲了幫助幼兒解決這一問題,在匯入活動中,當一個孩子找到並說出最小的娃娃時,教師立即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有的說:“我是看出來的。”教師從幼兒的回答中瞭解到,雖然幼兒能找到最小的娃娃,但他們並不明確自己爲什麼這樣認爲。於是,教師拿起第二小的娃娃追問:“這個娃娃我看也挺小的呀,它爲什麼不是最小的呢?”孩子有些着急地說:“你拿的娃娃大一些。”教師再次問到:“你怎麼知道這個娃娃大一些呢?我覺得它也很小啊!”孩子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了,但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時,有個孩子說:“老師,你比一比,背靠背比一比。”在一次次的追問中激發了孩子們聯想到用“背靠背比一比”的方法來比大小,而不是教師直接灌輸給幼兒,這爲幼兒在今後進行長短、大小排序時都能運用此種方法去比較物體大小、長短的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操作環節中的追問

現代心理學認爲:單純地用眼睛看,並不能解決知識內化的問題,即使加上語言表達的幫助,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認知結構,幼兒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依靠直覺行動進行思維,需要透過實際操作材料,透過反覆地擺弄和探索來發展其數學能力。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提供各種操作材料,讓孩子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那麼,幼兒在操作材料時,教師應該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我們認爲,幼兒在操作材料時,教師要觀察幼兒操作的方法和過程,在觀察的基礎上及時追問,瞭解幼兒的想法和思路,從而真正瞭解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水平。

例如,在活動“它們需要什麼”中,我們的活動目標是能對相關聯的物體進行匹配,理解物體之間的聯繫。當幼兒在操作中將不同的食物放在了不同的小動物面前時,教師問:“小動物喜歡吃什麼?”在幼兒回答了問題之後,教師又問:“你爲什麼把小魚放在小貓的盤子裏?”透過幼兒的回答,教師可以觀察到幼兒是否能正確地給小動物匹配食物,以及幼兒是否能理解動物和食物的內在聯繫。幼兒在操作材料時,由於發展水平存在差異,他們會出現不同的操作情況。這時,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做出相應的追問,以促進不同幼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又如,在活動“到小兔家做客”中,教師透過追問“每個小動物希望分到什麼顏色的點心”來幫助幼兒理解按顏色分類的操作規則。當幼兒分錯時,教師可以透過追問來幫助幼兒檢查自己的分類方法,如:“你是按什麼來分的?”“這盤點心是什麼顏色的?都是黃色嗎?”對於不受形狀干擾堅持按顏色分類的幼兒,教師可以透過追問了解幼兒的想法,如:“你把什麼樣的點心放在一起呢?爲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操作環節中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進行追問,可以引發幼兒積極地思考自己的操作行爲,從而發展其數學能力。

(三)評價環節中的追問

數學活動中的評價環節是教師組織幼兒回顧學習過程、交流操作結果、梳理和提升學習經驗、對問題形成共識的重要環節。透過評價,教師不僅能夠了解幼兒對相關數學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檢驗教學效果,還可以瞭解到幼兒在操作中的問題和困惑。教師再及時提出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幫助幼兒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尤其是在集體交流中,教師的追問可以讓幼兒發現自己之前操作中的問題,並進行小結提升。

例如,教師在準備活動“缺的是哪一塊”時,認爲幼兒在分辨正反方面可能會存在困難,而在關注細節上應該沒問題,因爲幼兒之前有相關的拼圖經驗。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全班只有1名幼兒關注到了細節,而多數幼兒覺得將圖形放在正確的位置就可以了,並未關注到細節部分。於是,教師在評價中問道:“你們誰願意教教我,你們是用什麼辦法找出圖形來補圖的呢?”一名幼兒說:“要根據形狀的不同來補圖。”我又問:“找到了相同形狀的圖形後,可是這個圖形的兩面都有圖案,我應該將哪面朝上呢?”幼兒說:“先看洞洞是什麼形狀的,再看補塊上畫的是什麼,然後再放圖形。”教師根據幼兒的提議將補塊放在了底版上,但顏色的細節並不十分吻合,教師故意問:“我放得對嗎?”孩子點頭說:“對了。”此時他們尚未發現圖案上的細節,於是我又問:“這輛汽車是什麼顏色的呀?它的輪子又是什麼顏色的呢?”幼兒答:“汽車是紅色的,輪子是黑色的。”我根據幼兒所說的指着補塊上的紅色問:“這個紅色怎麼到地上去了呢?這輛汽車是不是壞了呀?”這樣一說,眼尖的孩子就發現了問題,一名幼兒立即指着圖說:“沒有壞,你把紅顏色的補塊放到汽車上面。”看着孩子們着急的表情,我知道他們已經發現了細節問題。於是,我讓幼兒各自檢查自己的操作底版,獨立去發現問題,然後進行調整。透過活動,幼兒們不僅在形狀、圖案方面能夠保持一致,而且在細節上也能做到考慮仔細、正確擺放。教師透過在評價中進行追問,和大家共同討論問題,能夠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並及時修正,從而達到糾錯、小結、提升的目的,實現了評價的意義。

追問作爲提問的補充和深化,是實現集體教學活動目標的有效保證,對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透過優化選擇後,對幼兒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問題,可幫助幼兒建構清晰、簡潔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