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論文參考

論文2.24W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論文參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我國職業教育應重點推進就業創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着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就業創業能力。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解讀除了分析其“職業性”、“實踐性”,還需看到“社會性”、“高等性”、“創業性”等特點,培養出具備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勞和愛崗敬業精神,富有批判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只有準確的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充分發揮出不可替代的導向和育人功能,這是教學和制度管理難以達到的獨特魅力。

(一)道德觀念的規範和約束良好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能夠規範和約束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一些校園文化形式如校訓校規、校園文明禮儀標語、學生守則等,明確的要求學生必須在這些範圍內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爲。而一些校園文化雖無明確的規章制度制約,但以各類技能競賽和講座、實踐活動等爲載體,以節日、社會熱點事件或與本校密切相關的事件爲主題,不斷的給予學生道德規範、價值取向和輿論導向。大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交織起來,以校園活動爲載體,從心理、態度和意識等方面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念,進而外化成行爲準則,最終轉變成一種良好的行爲習慣,逐步達到“高等性”的要求,幫助學生養成吃苦耐勞工作態度,樹立樂於奉獻、熱愛集體、愛崗敬業的精神。

(二)認知、思維能力的提升人類的認知能力在18-35歲進入全盛時期,大學生屬於這個年齡層,所以在高職教育期間的校園文化建設,會對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高職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磁場”,構成校園文化的一切標誌性事物或是活動都會透過這個“教育磁場”本身潛移默化的促進學生觀察、認知、記憶、判斷、創新能力的發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園文化的薰陶中,學生有機會去接觸和認知新事物和新觀點,考慮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復雜的關係。在此過程,他們積極主動的對出現的棘手問題進行思考和猜想,發展了認知和思維能力。學生不斷的融入到校園文化中,不斷地循環着上述過程,思維越來越敏捷和靈活,思路也越清晰,從一個學習者逐步轉變爲有創造性思維的思考者。

(三)實踐能力的鍛鍊和培養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大多是學生自發組織的集體活動,活動中學生擔任不同角色,在社團擔任幹部、在班級擔任班委,不僅自身組織能力和領導力得到鍛鍊,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爲人處世經驗,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學生在校園活動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會使其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鍛鍊其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各種困難的能力。在各類活動中,同學間能意識到自己是社團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集體的榮辱和他們息息相關,如遇到阻礙便會自覺地分工合作去維護集體的利益,確立共同的奮鬥目標。自由、和諧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嫺熟的實踐能力和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這是教育教學活動力所不及的,學生不斷參與校園文化,不斷的得到鍛鍊和他人認同,逐漸樹立起自信,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趨於成熟,爲日後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二、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一)“重形輕義”一些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注重形式、制度、物質而輕內容、理念、精神實質的現象。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侷限於校園環境建設、校風建設、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層面,如校區環境的裝點與室內環境的營造、編寫校歌、統一班服裝,以及把各類文體活動、比賽、社團活動、班會、思想政治工作頻繁和重複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校園文化的潛在引導作用並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此時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僅是爲了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是爲了讓學生“忙起來”的舉措,高職校園文化內涵並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學生思想、精神、道德、價值觀並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雖然花費了時間但是能夠沉澱下來的精神財富匱乏。深究其因,很多時候校園文化在外化於形的同時並沒有內化於師生的心,未能有效傳遞和滲透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理念,未能達到凝聚師生情誼和形成強烈的羣體意識的效果。

(二)“重顯輕隱”通常以課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和行爲教化的思政教育,我們常常稱之爲顯性課程。而高校校園文化是可以借鑑多種載體來進行學生的心靈溝通和思想教育,它屬於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課程。在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普遍參差不齊,老師們往往樂於採用“滿堂灌”的方式要求學生接受某種思想和行爲規範,結果容易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潛在的教育磁場”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失爲一種有效途徑,它具有無形、穩定的特點,其影響更具持久性,能長期規範學生行爲、提升素養、激發認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價值追求。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徵,他們更願意在氛圍輕鬆、自主性強的校園活動中接受道德規範教育,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綜合素質。但由於隱形課程的操作難度較顯性課程大,許多學校往往都是“重顯輕隱”,以至於難以合理利用校園文化來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圍繞“職業性”,偏離“高等性”一些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定位上脫離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過分提倡科學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養只懂技術、片面發展的“職業人”,而忽略培養具備相應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校園文化建設常以學生就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術的培養爲中心,偏離較爲長遠的個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構建,從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功利化。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都受到社會的影響,多數師生認爲學好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是爲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實用、最有利的,而責任感、人際交往技能、團隊精神等綜合素養在就業中雖也起到關鍵作用,但並不能立馬帶來物資方面的利益,則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認爲等有了時間再去“填補”。“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質主義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遇到了諸多的阻礙,影響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許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特色不突出,舉辦的活動內容單調、缺乏創新和獨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動大同小異,對學生不構成吸引。於是,學生的校園生活逐漸脫離校園文化的引導,轉移到網絡遊戲和校外實踐打工等活動。如果放任學生活動的這種“無政府狀態”,缺少校園文化的引導和規範,會導致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迴避和排斥,因此,必須改變這種“清一色”的校園文化局面。高職院校是職業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獨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將行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來,避免在校園文化建設時平平淡淡,但也不應照搬照抄同類職校的現有成果,而應高度凝練和融入行業特色、校本特色。有針對性的對校園文化活動進行設計,將活動與專業特色、成果、教學相結合,使它們共存互補,相互促進,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校園文化建設對策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服從於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即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針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更應着眼於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周密的設計和規劃目前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多處於無序狀態,無分管領導;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軌道;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定、課程開設、日常事項等割裂開來,忽視了校園文化與校園其他活動的相互促進作用;校園文化形式大於內容等。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整體性設計和規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不斷對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反思,對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學生成才都具有指導意義。校園文化建設不在於舉辦多少活動、空喊幾句口號,貴在不斷的進行周密的規劃和部署,不斷對其主旨、內涵進行深入細緻的推敲和研究,擴充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設定分管領導、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師生共同參與,整合力量、共同創造,努力使校園文化建設向着有序、預設的方向進行。

(二)靈活引入行業特色校園文化建設除了圍繞學校歷史、規章制度,以及各種節日、社會重大、熱點事件或與本校密切相關的事件以外,還應當更多地體現行業特色,引入行業文化,讓學生在校園的文化氛圍裏感受本行業的氣息,從而幫助他們更多的瞭解行業動態、接觸前沿理論、完善知識體系,開闊眼界。在環境佈置方面,校園裏可放置行業標誌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業文化、職業特色的標識,完善具有專業特點的實驗室和實訓設備,圖書館配齊行業前沿書籍和有關行業領域、企業的報刊;在活動開展方面,邀請本行業領域的名人名家來學校進行講座、演講,可以是企業的老總也可以是學術上有威望的學者,此外還可定期組織學生社團深入一線企業參觀和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在校園文化、行業文化的薰陶下,明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

(三)由“活動本位”過渡到“學生本位”“活動本位”過渡到“學生本位”是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校園文化建設不能一味追求各類活動開展的規模和數量,更要看到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夠得到體現。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在參加校園各類活動時,學生只有在寓教於樂的輕鬆氛圍中其主體地位才得以體現,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逐漸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選擇與吸收接納校園文化傳遞的各種資訊。同時學生也在積極、主動地促進和影響着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是透過師生積極互動建構起來的,教師恰當的引導是關鍵,其調整和更正學生在文化內容選擇中出現的失誤和偏離,幫助他們自主地對校園文化內容進行選擇,不斷調整、不斷豐富、逐漸完善自我。教師引導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幫助學生在文化氛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滿足興趣愛好,促使學生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注重學生社團的引導學生社團作爲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有關部門或社團的指導老師應定期組織社團幹部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培訓活動。有意識傳達社團理念、明確社團目的,開發、培養社團幹部的溝通協助、策劃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激發集體凝聚力和團結力。有計劃的幫助社團成員在業餘生活得到豐富、興趣愛好得到培養的同時,協調和平衡好學業與社團工作的關係,合理分配時間,從而爲日後順利開展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文化娛樂、社會實踐等校園活動奠定長遠的基礎。

作者:莫玉嬋 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