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自讀文”教學淺探-語文論文範本

論文2.01W

據上海青浦教改經驗論述:“只有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情,調動自己的全部經驗激起全部參與意識、獨立意識、民主意識、創造意識的時候,這種學習纔會有效。”自讀文爲學生提供了有效學習的重要實踐園地,如果學生在講讀教學中掌握的知識技能,能在自讀文閱讀實踐中得到遷移應用,這種學習就會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讀文教學的理想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自讀文”教學淺探-語文論文範本

一、授以會學“自讀文”的方法

(一)速讀與精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

自讀文在一般情況下,安排的課時少,通常是一節課或不安排課時,要想在短時間內捕捉所學資訊,必須加強速讀能力的訓練。速讀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只攝取主要資訊,對次要資訊有所忽視。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題的文字與段落,快速瞭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觀點等,學生就能快速而準確地完成學習任務。

在速讀的基礎上再進行精讀,精讀時需要理清文章層次,弄清重點段落,緊扣重點段進行分析和揣摩。運用講讀課得到的學習方法去體會文章重點,概括知識點,揣摩閱讀規律,注意理解關鍵句子和詞語的深層次含義以及寫作上的獨到之點。這樣速讀與精讀結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讀任務,而且也能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

(二)梳理歸納法。

完成自讀文教學任務,必須要有講讀的基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S·布魯納認爲,教學的任務,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所謂基本結構應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規律性。如在講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語文課本的基本內容是透過不同的文學樣式反映客觀事物這一規律,之後又讓學生基本瞭解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記敘、說明、論說。就記敘文而言又包括:記人、記事、寫景、狀物。這樣就能理清課本內容形式的體系。在此基礎上,發揮單元教學的優勢,使學生理清單元課文的一般規律,根據單元內容列出知識點,梳理單元內的相似系統與類別,透過學幾篇文章梳理出同類文的共性。如記敘文中無論記人、寫景、狀物都要抓特徵。透過找一類文的規律特點來體會本篇課文與同類文的方法規律特點。如:第二冊裏的第七單元的五篇課文(《荔枝蜜》《小麻雀》兩課是講讀課文,《貓》與《挖薺菜》是自讀課文,《榆錢飯》是練習課文),在表現手法上都是運用託物抒情方法,在線索上都是以對小事物的感情變化爲線索,在寫作目的上,都是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敘述揭示一個哲理,教師講讀前兩課時,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梳理歸納出這三條規律性的知識,學生自讀其餘課文時有了自學入門的鑰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很容易自學成功。

(三)比較閱讀法。

在學生梳理歸納的基礎上,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對相似課文作詳細的解剖分析、比較。如《蜘蛛》、《春蠶到死絲方盡》、《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屬第三冊第二單元,其相同點都是抓住事物特徵來說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實說明和生動說明的方法,但說明順序不同。《蜘蛛》是從多方面說明事物特徵的,《春蠶到死絲方盡》是按蠶生長過程說明的,這兩課都是對生物習性的說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間順序說明的,是對靜態建築物的說明。《海光》是對動態事物並以小標題形式按邏輯順序來進行說明的。在梳理歸納基礎上進行比較閱讀,就能使學生在比較中學會鑑別,在鑑別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四)目標閱讀法。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則,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教學內容分解成前後聯繫的一連串的小問題,並要使相鄰的每兩個問題之間的坡度不陡,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困難就不大,如同邁了一個“小步”,容易掌握。教師把學期教學內容分成幾個單元,在每個單元裏再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再劃分識記、理解、簡單運用、綜合應用和靈活應用等不同程度的具體目標,可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下達各自能達到的目標,讓學生在“自讀文”中進行達標閱讀,這樣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五)邊讀邊思法。

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發展學生智力。他認爲“智育的主要目標是發展智力”,“學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應該爲用在記憶上,而應當用在思考上”。很多學生讀書只“讀”不“思”,不會邊讀邊思,多讀多思。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自己的思維、好學生的思維代替了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自讀文中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要訓練學生以自學提示和學習重點爲指導,以課後練習爲思讀線索,在邊思邊讀中,逐漸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證明,只有根據自讀文課型的特點來授以科學的自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自學規律,積累自學經驗,打好自學基礎,才能達到自讀文教學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爲課內自讀文就要體現課堂的教學形式,自讀文課堂教學形式主要靠導讀來體現,課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讀,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講授。要使學教結合,彼此作用,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須抓住導讀設計的契機,因爲科學的設計導讀是自讀文教學成功的保證。

二、“自讀文”導讀設計的幾點思考

(一)導讀的設計要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自讀文導讀的前提,訓練的關鍵在於把握課文的知識點。要依據大綱和教材特點設計問題,使問題的設計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學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處。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美猴嗎?爲什麼喜歡?你認爲美猴具備哪些做王的條件?這個問題牽動了全文的主線,學生從美猴入洞前後的表現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尋找答案過程中,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周密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參與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從而實現了導讀目的,達到導讀要求。

(二)導讀設計力求“因勢利導”。

有經驗的教師,駕馭教材能力強的教師很善於因勢利導的設計問題。例如《怎樣寫讀書筆記》一文可讓學生以讀帶練,以練帶讀,讀練結合,既完成閱讀任務,又能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效果。如《畫蛋,練功》一文可設計從《畫蛋,練功》談成功的問題。這樣根據教學自讀文知識點,因勢利導地設計問題,不僅突出自讀重點,也強化了自讀重點。

(三)導讀的設計力求提出引起爭議性的問題。

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出能引起爭議性的問題,或在無疑之處提出疑問,或對傳統觀念進行批判,這無異於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學生參與慾望,掀起課堂的波瀾。如:《干將莫邪》一文,在學生充分閱讀原文基礎上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干將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麼作用?爲何莫邪的名字要與干將並列?一般學生對課文理解限於表面,認爲莫邪在情節上起過渡作用,是引起以後人物和情節的聯結點,她的名字與干將並列只能起到陪襯作用,沒有分析必要。但透過爭議,從故事裏人物關係的分析中,學生會得出很有深度有質量的見解。莫邪雖在故事中沒有驚人之語和驚人之舉,但她囑兒實現父親遺願,命兒報殺父之仇,顯然兒從母命後凶多吉少。莫邪已經痛失丈夫十幾年,又要捨出含辛茹苦養大相依爲命的兒子,面臨抉擇,她忍痛割愛,寧忍今後孤寂無依之苦,也要報殺夫之仇,忍離子之痛也要剷除暴君。干將之妻莫邪剷除暴君的決心和犧牲精神,不也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嗎!不能不說莫邪也不失作者筆下的一除暴巾幗。她的名字與干將並列是當之無愧的,決不是人物陪襯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現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

這樣,透過爭議不僅能有效地強化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分析、議論、鑑賞文章的能力。

(四)導讀的設計應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

有經驗的作家一向強調作品的含蓄性,在他們的作品中,往往給讀者留下一些藝術空白,“意不淺露,語不窮盡”,以便給讀者以想象和再創造的機會。如《干將莫邪》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試根據故事情節編寫莫邪囑兒實現父親遺囑前後的心理和行動語言描寫。這對於提高學生想象力和聯想力無疑是有益的,對自讀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強化作用。

這樣,教學人員根據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調動自己的教學機智,以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爲宗旨,根據自讀文的特點、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知識點,進行恰當、靈活、科學的導讀設計,從導讀設計中探索導讀“自讀文”的途徑,這是教好“自讀文”的關鍵。

因此,要想達到“自讀文”教學的理想效果,必須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能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爲教學出發點,之後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在充分了解自讀文課型特點、“自讀文”與“講讀文”關係的同時,去搞好“自讀文”導讀設計,傳授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學法,這可說是一條提高“自讀文”教學水平的可行途徑。但問題遠不能到此就宣告解決,它的深廣複雜性也可說是留給語文教師的一個長期而艱鉅的研究課題。

在此不慮淺薄,姑論一下自己對“自讀文”教學的點滴認識,欲求同仁給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