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拓展策略論文

論文3.35W

文選型教材的特性決定了閱讀教學中文字是實施教學的基本載體,但同時也制約了學生對於文字的深度理解,侷限了學生的情感思維,使學生無法體會到作者更多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拓展教學可以彌補文字的侷限性,讓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思維品質從而得到提升。教師在進行有效的閱讀拓展教學時,在內容的選擇、目的的確定、時機的把握三方面均要做好銜接和調節,否則便無法達到好的效果,學生還會因此而感到困惑。本文將對如何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拓展提出以下幾點策略,僅供參考。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拓展策略論文

一、拓展目的要明確,少生枝節有深度

拓展教學的第一齣發點在於語文的課文,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知識也能讓其涉獵到更多關於本課知識的內容,對往後的學習可帶來促進作用。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有着豐富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因而教師的教學角度可呈現多樣化,拓展的方向也更爲廣闊了。在有限的課堂內,教師是無法將每一個內容與問題都進行拓展的,在常規語文教學中,教師會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常見的問題進行解說拓展,若每一個問題教師都一一解答,且不說時間上不允許,學生也會缺少自己的思維而始終遊離在課文表面上。所以,當課文的內容較爲豐富,問題較多時,教師需要明確拓展的目的,選擇一條特色鮮明有深度的拓展路徑,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的拓展。若每一枝節都進行拓展,目的不夠明確,則失去了拓展的真正意義,學生也會感到無所適從而變得非常盲目。

例如,在學習《歸園田居》這首古詩時,作者陶淵明描述了自己重歸田園時的喜悅與新鮮的感受,在陶淵明的筆下,山水怡人的田園風光與濁流縱橫的官場相對立,詩人用簡單易懂的白描手法將田園景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又在描繪風景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情感,讓閱讀之人也能夠感同身受。

《歸園田居》是一首五言絕句,對於有一定文言基礎的初中學生來說並不難以理解,並且本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也較爲簡單,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有自己的見解與體會。部分教師在對此類內容較短,感情表達鮮明的課文進行教學時,非常喜歡用拓展的手法來進行教學,以此凸顯課堂教學的充實。雖然這篇課文可以拓展延伸的角度非常之多,但是結合過往所學的課文就會發現,其拓展的角度非常相似。杜浦的《登岳陽樓》、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都是學生之前學習過的課文,其內容也都較爲簡單,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有相似之處,均爲描寫景物寄託思想感情的手法。教師要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必須明確拓展的目的,是強化學生的情感理解,還是強化學生的山水描寫手法,抑或是課文的整體結構。部分教師會在這個問題上混淆,在之前所學習過的課文中已經給學生強化過情感地理解了,在學習新的課文時又再次強化學生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對其他拓展內容只是蜻蜓點水,浮於表面,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拓展掌握不均衡。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拓展教學時,一定要明確目的,大膽取捨,將拓展內容更深入些,讓學生體會作者最核心的感情,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自己的情感結晶,陶冶自己的情操,豐富自己的內心。

二、拓展內容要適宜,以文解文具實效

語文閱讀拓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促進學生對文字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生成自己的見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在選擇拓展內容的時候要以開拓學生視野,引領學生思維的內容爲主,要讓學生有豁然開朗和茅塞頓開的感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本文的重點、難點進行深入的解讀。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會出現教師也無法察覺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內容時,學生對於某一知識點感到困惑,向教師提問,教師便引用一篇與此問題相關的文章來進行解說,以求得旁敲側擊以文解文的效果。但事實上,學生將引用文章理解透徹後,依然對新學習的課文內容無法理解。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經過深入瞭解得知,教師與學生之間對於文字的理解本就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選擇引用的文章無法實質性的解決學生的問題,並且還會阻礙學生對於新內容的理解。如此一來,拓展教學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所以,教師在進行以文解文的教學時,需要選擇適宜的拓展內容,多瞭解學生真正的想法,耐心傾聽學生所困惑的問題。

魏學洢所著的《核舟記》,表達了作者對於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讚美,反應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作者採用了極爲簡潔的語言便描繪出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色特點,讓閱讀之人彷彿身臨其境般觀看“核舟”。由於課文采用的是簡單易懂的古言,主題內容也較爲鮮明,因此,學生能夠輕而易舉地將《核舟記》學習完畢。雖然內容能夠理解透徹,但學生依然會對作者的寫作手法感到困惑,如何採用簡單易懂的詞句將內容表達的如此傳神,是問題的關鍵。因此,教師可引用宋濂所著的《申屠敦之鼎》作爲案例,此篇文章也同樣爲描寫古代藝術品的文章,也採用了較爲簡單易懂的詞句描寫了漢代的鼎,教師可用此篇文章,來給學生揣摩探究此類描寫手法的用法,以文解文的教學方式得到很好的利用。但《申屠敦之鼎》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核舟記》又完全不一樣,所以,教師還可對思想感情的表達進行延伸拓展,讓學生知道,同樣是描寫藝術品,在不同的情境下,融入的感情也會大大的不同,以此來豐富學生的內心。

三、拓展時機要恰當,明辨困惑與無恆

現在的語文教材,有着極爲豐富的精神世界,但學生卻站在門外徘徊,無法進入。學生除了接受文字所賦予的知識外,很難再獲得其他的知識,甚至大部分學生對所學的文字有着極大的誤解和凝滯,課文字身無法給學生進行自我的糾正,也無法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因此,教師必須進行拓展教學來消除學生的困惑,讓其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到文字豐富的精神世界。這就需要教師對於學生有着更深入的瞭解,在學生出現思維上的困惑和錯誤時,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展開拓展教學,讓學生在拓展情境下,不知不覺運用拓展內容來進行自我的糾正,這對於學生往後的學習生活有着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使學生脫離文字的表面思想,進入更深層的中心思想,體會閱讀所帶來的樂趣。

例如,在學習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時,作者主要寫“我”一家人在去哲爾賽島途中,巧遇于勒的經過,作者巧妙地刻畫了菲利普夫婦在發現富於勒變成窮於勒時的不同表現和心理變化,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的不同態度揭示並諷刺了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遠情形。在本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較爲沉重也較爲複雜,既牽扯到了過去的社會狀態也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現況,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主動提問學生“文章中的‘我’是指作者還是指閱讀的人呢?”部分學生會回答“作者”,也有部分學生會回答“閱讀的人”。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中的“我”是指閱讀的人,爲的是讓閱讀的人有強烈的帶入感,能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階級制度。學生在第一人稱上無法分辨時,教師可適時的引用拓展其他文章來進行解說,例如魯迅先生的《社戲》,文章中的“我”也不是描寫作者本人,而是爲了能將文章傳遞得更好而使用的第一人稱。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困惑點,並適時的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對每一篇文章都能有深刻的認識。

語文學習貫穿着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其是學生了解世界的基礎,而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其感受到世間萬物的真諦。初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養成的重要的階段,所以培養其正確的閱讀習慣有着重要的作用。閱讀拓展教學能將學生在文字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較好的解決,有利於學生對於文字展開更深層次的理解,對學生往後的學習生涯有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