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論文

論文1.32W

 【摘要】閱讀是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關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是比閱讀內容講解更爲重要的目標。改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並讓學生進行廣泛閱讀,自主地進行文字分析是閱讀效率提高的關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策略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閱讀教學的目標模糊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導向作用。但是當前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閱讀教學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每一個課時要實現怎樣的目標並沒有客觀的測量標準,使得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呈現出隨意性,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對內容進行隨意解讀,不考慮教學內容的層次性以及學生要達到的水平。

(二)閱讀基礎不牢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基本上成爲學生全部的閱讀資源,學生的課餘時間被各種各樣的作業佔據,沒有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精力。同時,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並沒有監督,沒有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很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認爲只有多做題才能提高文字解讀能力和分數。

(三)閱讀過程以教師爲中心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主要以教師爲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爲主,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對閱讀內容的解讀結果,沒有相對的自主性,學生對文字沒有自己情感的投入,沒有思維的分析,沒有參與性的交流,學生對閱讀產生陌生感,不會主動地激發自己的興趣,沒有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策略

(一)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閱讀教學的目標是發展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學生爲主體,提高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參與性。例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學中,學生看到黑板上的標題,對“名堂”產生疑問,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查找字典進行理解,在明確基本內涵後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產生好奇。這時,教師沒有直接對文字內容進行闡述,而是給學生三分鐘時間通讀全文,然後向同伴口述故事的內容,學生把握文章中心。在瞭解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文章分爲若干個學習部分,小組自願選擇學習主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學習,一個小組學習主題是列文虎克製作顯微鏡的過程。學生首先根據列文虎克的方法動手製作顯微鏡,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不斷遇到問題並記錄,然後不斷嘗試,在嘗試中一個學生使用文章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礎上,將文字內容分成三個過程,顯微鏡製作成果、製作過程、具備能力。這節課是學生在好奇的基礎上自己閱讀、分析,提高了閱讀效果,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專注學生思維,進行及時點撥

閱讀教學中只有學生的思維處於主動思考的狀態,才能夠對閱讀進行主動學習,並進行閱讀計劃的設計。例如,在《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透過播放一則尋人啓事,讓學生共同幫助尋找消失的小村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播放小村莊的圖片,引導學生用詞彙來把握小村莊的關鍵資訊。在把握村莊特徵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轉向“爲什麼小村莊會消失”的問題上,開始閱讀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基本理解內容,但是因爲沒有一致的整理方法,學生對內容的掌握呈現出零散的狀態。這時,教師透過動畫,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樹木變成了房子、工具、傢俱、柴煙,最後的圖示使零散的內容得以規整。對於後面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從內容上讀到知識,裸露的.土地無法抵禦大風,大風帶來了洪水,吞噬了村莊。這個過程的時間跨度是比較大的,學生並沒有實際的感受,這時教師透過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感性認識,完成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情感昇華。

(三)對作品進行演繹,促進作品的延伸

閱讀教學不僅是單一的文字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字閱讀與情境表演、角色體會等聯繫在一起,使隱形的文字內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例如,在《陶罐和鐵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考慮到文字主要以對話的形式存在,而對話的感情只有在真實的交流情境中才能夠體驗。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採用文章的語言表述,但是需要用表情、語氣、動作來表達語言的情境和各樣心情,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對文章蘊含的道理和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再如,在《桂林山水》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桂林山水的核心語句理解和感受,然後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用相似的語言表達喜歡的景色,在不同景色中學會運用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精美。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於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廣泛閱讀,並主動分析文章內容。在課堂中,教師需要透過靈活的教學方式,及時點撥學生思維,透過對作品的想象來增強學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