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論文

論文1.62W

摘 要:在以計算機技術爲代表的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將資訊技術有效融合到學科教學實踐中已經成爲我國基礎教育界重點關注的課題。小學科學作爲一門以實驗教學爲主要教學形式的學科,但在課堂實驗教學活動實踐中,呈現出實驗低效的情況。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研究論文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論文發表

在以計算機技術爲代表的資訊技術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如何將資訊技術有效融合到學科教學實踐中已經成爲我國基礎教育界重點關注的課題。小學科學作爲一門以實驗教學爲主要教學形式的學科,但在課堂實驗教學活動實踐中,呈現出實驗低效的情況。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應該充分利用資訊技術本身的諸多優點以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爲課堂教學增添無限的活力,從而幫助小學科學順利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本文將結合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實際案例,探討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實踐中利用資訊技術的重要意義及優化策略,以期爲新形勢下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提供實例。

1利用資訊技術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

(1)資訊技術能夠規範實驗操作。小學科學課程中涉及的一些實驗操作對於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小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發生失誤,不僅僅會使實驗失敗,甚至會有可能發生一些危險性的不良後果,進而使小學生害怕做實驗,不利於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如果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合理利用資訊技術開展模擬實驗,爲小學生營造出一個逼真的實驗環境,可以有效增強小學生對相關實驗的感性認識,進而提高參與實驗的積極性。

(2)資訊技術能夠降低教學難度。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課程中,有一些科學知識相對而言難以理解,小學生很難順利認識和理解這一部分知識。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視頻、音頻以及圖片等資訊技術製作相應的實驗教學課件,不僅有利於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動態以及視聽效果,進而降低實驗教學難度,從而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3)資訊技術能夠縮短實驗週期。小學科學中很多實驗需要很長的週期纔可以得到相應的觀察結果,這就使得小學科學教師難以在規定的課時之內順利完成實驗教學,從而影響到實驗教學進度。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資訊技術將相關實驗以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向小學生進行課堂展示,幫助學生認識這一實驗變化過程,使得他們不僅可以觀察到整個實驗過程,又讓他們得到相應結果,從而有利於縮短實驗週期,進而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4)資訊技術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強調: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並進而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藉助於先進的資訊技術可以將小學科學實驗以動畫、視頻以及音頻等多媒體形式向學生完美展現,從而爲小學生營造出一個靜態與動態完美結合的教學虛擬實驗情境,從而吸引和感染小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課程中,進而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

2利用資訊技術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2.1利用資訊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目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如果仍然受限於傳統教學理念,必然會導致教學效果難以得到有效提高。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小學科學應用在認真分析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具體內容,並且在此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心理和生理特點,充分運用現代資訊技術爲小學生創設一個可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實驗教學環境,進而引導學生參與觀察和深入探討。如在進行粵教科技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第一課教學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在課堂先向小學生播放動畫視頻“海邊歸帆”,並且向學生進行提問,從而利用視頻和問題吸引小學生,並組織他們進行自由且充分的課堂討論。總之,資訊技術可以爲學生創設出一個動態和靜態完美結合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環境,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而且可以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2利用資訊技術提高探究能力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探究不僅僅是科學學習的目標,而且同時還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由於教學目標的日益多元化,傳統的知識傳授教學方法已經難以適應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受限於課堂條件使得小學生無法親身參與實驗或者一些比較抽象的科學知識無法在實驗室順利進行的實驗過程,這都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必須藉助於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透過現代資訊技術開展科學探究,將較爲抽象無味的科學知識趣味化,將相對靜態的科學知識動態化,從而在實驗教學中啓發學生實現由依賴教師向自主學習的轉變,從而加深理解,優化科學探究。如在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8課《點亮小燈泡》中,很多小學科學教師都是先在講臺上進行講解,然後分組實驗,這樣的探究活動相對單一,難以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我們可以藉助資訊技術對電路連接進行動態的視頻展示,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並且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串聯和並聯的電流流動方向的演示,從而做到寓教於樂,不僅有助培養小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又有利於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2.3利用資訊技術拓展課程資源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和結論等多方面。”因此,針對科學實驗所需知識較爲廣泛的現實情況,在新形勢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不應該侷限於課堂,而應該逐漸打破校內課程資源與校外課程資源之間的劃分界限,利用資訊技術使課程資源尤其是素材性課程資源之間的共享和交流成爲一種可能,從而拓展知識面和補充知識結構。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先進的`資訊技術引導小學生自由地進行網頁瀏覽、資訊檢索、資料下載等,進而利用查找到的網絡課程資源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進而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小學生也可以在科學教師的科學引導下,主動訪問相關科學網站以及科學課程站,例如在《空氣污染》教學時,組織小學生訪問國家、省市環保局網站以及相關科普網站,組織他們進行課堂討論,不僅有利於提高小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且培養其主動學習能力。同時,在課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應該重視提高自身運用現代資訊技術的能力,從而給予他們科學的組織和引導,不斷提高資訊技術支援下的課外科學課程資源的利用程度。

2.4利用資訊技術注重適時適量

雖然,現代資訊技術具有許多天然優勢,但並不能夠完全替代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對資訊技術過於依賴,使得他們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只能進行機械式教學,完全拋棄了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資訊技術的利與弊,應該根據實驗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選用科學且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我們在進行《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課程教學時,就不要我們使用資訊技術,只要我們找到小學生日常接觸過的仙人掌、水仙花、蘿蔔、土豆等,經過教師簡單的現場演示,就完全可以幫助他們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如三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觀察與測量》,應讓學生自己在玩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工具去收集各種資訊,發現事物各自的特性。像這樣的課程,都不必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總之,如果我們在小學科學實驗中科學合理的應用資訊技術,不僅豐富了小學科學實驗的教學方法,而且可以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伴隨着現代資訊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普及應用,我們應堅持將資訊技術和科學實驗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進而幫助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