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論語文有效備課中的三讀原則的論文

論文2.42W

近年來,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於語文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創新也成爲當下熱議的話題。同時,新課標所強調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學理念,能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且徹底的運用,也成爲當下教育環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那麼,如何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既能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得到有效應用,又能使學生獲得真實且全面的文字感受,筆者認爲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還是要側重於教師對文字的有效性備課。

論語文有效備課中的三讀原則的論文

毋庸置疑,當前充斥於市面上的各種備課資料可謂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這些都爲教師的備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能使教師迅速開啟思路,直接切中文字分析中的重難點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學環境當中,往往存在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間較爲緊湊的情況下,選擇便捷性的方式,進入“快餐”式的吸收,就是在粗讀文字的前提下,將各種資料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分析,簡單消化之後,就輕而易舉地把相關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儘管這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使學生獲得較爲全面的知識,且能夠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給予學生較爲關鍵性的內容。但是,我們也深知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之下,總是伴隨着教師授課的“期待性結局”,即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文字進行解析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掌握着關於講授此文字全部內容的“決定權”,所以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也總是圍繞在教師對問題的設定,以及教師對答案的提示等環節中進行,因此整個課堂也就是透過教師對學生思想的引導,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中主體地位的喪失,而且,由於教師過多地依賴於現有的資料教輔,而忽視自身對文字的真實感受,這就導致當學生在提出超乎教師預料的質疑之後,教師也往往會給予學生模棱兩可且含糊其辭的答案,這也自然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感。

故而,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於文字,一定要有深入且獨特的見解,而這個過程,也就是透過對文字進行至少三次的重複性閱讀,即“三讀”的方式來完成。

首先,教師對於文字“一讀”的進行,應該使關注點集中於整篇文章文意的疏通,要對全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能有初步的瞭解,清楚眼前的作者與文字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聯;比如,在對散文單元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留意這些作品是因作者對時局不滿而寫的激憤之作,還是作者期望能夠寄情於自然,而寫的能使心靈暫獲幾分寧靜的作品……當然,這些內容是淺顯易懂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此過程中留意文章的行文技巧,瞭解語文常識性知識在文中的運用,如表達手法,人物描寫的技巧等等。這一切的出發點,實際也就是學生在初次接觸文字時,存在的'對文字理解的流程。所以,教師在“一讀”的過程中,就要嘗試着以學生的心態來應對文字,而這也可以爲接下來的“二讀”進行良好的鋪墊。

接着,教師“二讀”的過程就要在“一讀”的基礎上,對於文字的感受懷着更爲敏銳的態度,而且,還要從更爲細緻的角度來對文字進行觀察,這種觀察的過程,就在於能夠從文字所囊括的有限知識範疇內,尋覓到關乎文字的獨特魅力,也就是要尋找到貫穿文字的整條主線,以及在文字進行形式構造時,所涉及到的重點和難點,比如,對於文言文單元的閱讀,就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留意本文實虛詞的用法,以及重點句式,詞類活用現象的存在等等。

最後,教師“三讀”的側重點自然要建立在前面閱讀的基礎上,獲得新的突破。而這一過程既可以理解爲是查漏補缺,也可以理解爲針對眼前文字,作爲闡釋者的教師,能否產生新的思想信條,或者是更爲深邃且新穎的閱讀感受。例如,對於散文單元,如果在前期已經完成對文章思想的領悟,而在“三讀”的時候,就要超脫於文字之外,尋找散文創作當中共性或個性的因素,比如,在進行完對《故都的秋》的二次閱讀之後,就可以從文章中提取到郁達夫當時心境的落寞,而與此同時,也可以聯繫到前面的《荷塘月色》中朱白清心情的不斷變化,並且藉此就可以對比二者創作理念的不同,從而獲得對文字理解的融會貫通。

總之,“三讀”原則的運用,能夠對當前教師在教學時所存在的困惑和疑慮,起到啓示性的作用。事實上,在進行“三讀”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獲得對文字感受新的理,解。這種感受,一種是淺層的,可以言說的,也就是透過技術層面的分析來進行解說,如,透過人物形象的刻畫如何如何,文字結構的銜接怎樣怎樣,還有文中主要思想的存在等等,這些都是表面的,都可以透過課堂講授來傳達。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爲深層的因素存在,也就是閱讀者對於文字的最爲直接和主觀的感受,而這種感受的主體則不在於文字,卻在於閱讀者本身,也就是教師首先要以客觀的心態來面對文字,並把自己對於文字的真實感受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有所獲,能夠學以致用,並培養學生潛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直接觀察和領悟到作者創作文本的深層目的,這樣,最終就可以使教學過程獲得質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