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素質教育的鼻祖華德福教育論文

論文2.46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素質教育的鼻祖華德福教育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素質教育的鼻祖華德福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全人教育 培養想像力 教育的藝術性手段

[論文摘要]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養人的想象力,真理感和責任感,以達到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斷力。華德福教育的特殊理念,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不符合我國教育國情的一面。

一、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教育也叫魯道夫·史代納教育,是由出生於奧地利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根據人智學的理論觀點創建的。它主張要認識人的本質,認識人與宇宙世界的關係,以人爲本,以愛爲本,順應人的生理和思想意識的發展,引導人尋找真正的自我,培養人對生活和自我的觀察力和判斷力,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和方向,尋找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

1919年,德國的一家香菸廠請魯道夫·史代納根據人智學理論爲工廠的子弟辦一所學校,並以工廠的名字命名爲自由華德福學校。後來,凡是實踐這一教育理論的學校都被稱爲華德福學校。

華德福教育已在歐美髮展了八十多年,它已成爲全世界發展最快和規模最大的獨立教育體系。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能證明華德福教育在總體上比其他的獨立教育體系或公共教育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卻明顯地體現出它的優長。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受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華德福教育體系的信賴,相信人智學對人的理解。這些父母看到了孩子接受華德福教育後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現出健康和快樂,生活態度積極樂觀向上,社交和生活能力較強,具有創造力和藝術才能,因此,更加相信這一教育的正確性。華德福教育起源於德國,德國教育廳統計發現。在全國性ABITUR考試中,華德福學校的學生考取率是公立學校的三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社會許多校園被色情、暴力、吸毒等問題困擾的今天,華德福校園裏卻是一片淨土。

二、華德福教育理念

(一)配合人的整體發展進行“全人”的教育。全人的整體包括身、心、腦和靈性。人以七年爲一個階段進行整體發展。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七歲換牙之前;第二個階段是七歲到青春期;第三個階段是青春期到二十一歲。這三個階段正是教育的重要時期。

在第一個階段裏,兒童的生命組織構成力主要用於建設健全和平衡的身體,周圍的一切都影響着他們的生命組織構成力。在他們的意識中,他們和世界是一個統一體,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美好的,透過模仿來學習、成長。所以,華德福教育強調,此時必須給兒童一個溫暖和諧而有節奏的生活環境,讓兒童充分地融人大自然。老師的首要任務是盡最大的可能協調兒童身、心和靈性和諧發展,老師身教重於言傳,同時寓教於童話故事、兒歌、繪畫、遊戲、勞動之中,不主張過早的教授寫字算數。認爲過早的理性教育會削弱他們有限的生命構成力而影響整體的平衡發展。

在第二個階段裏,兒童的生命組織構成力主要活躍在感覺的發展。兒童的意識從環境中獨立出來,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心體會這個世界。藝術是感覺最好的教育者,藝術不但和感覺聯結在一起,它需要技巧、造型和風格,藉此來培養人的真正感覺,判斷和審美能力。兒童同時更需要楷模和權威的引導,老師常常是兒童的榜樣,這項工作由主課老師來完。在華德福學校的低年級裏,從一年級到八年級都由同一位老師在每天早上兩個半小時裏上主課。這些課程包括語文、數學、科學、歷史。其他課由專門課任老師上,如外語、音樂、美術、手工、韻律舞和園藝等。童話故事和歷史中的英雄偉人是兒童崇敬的對象,此時應注重傳統民族文化教育,讓兒童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魂裏,學習道德和崇敬之心。知識的教育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繫。例如,三年級的學生透過動手修建房子來學習寫計劃、設主、測量和計算。

在第三個階段裏,人的生命組織構成在思想意識中發展,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同時形成個人的判斷力和獨立的思想。他們會用挑剔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這個世界已不再如他們想象和藝術塑造的那樣完美了,而是真實的。他們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挑戰老師和家長的權威,這是尋求自身價值的過程。此時,學校增加科學、宗教和哲學的教育,尊重他們的存在和價值,給他們充分表達其觀點和內心世界的機會,並引導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鼓勵他們參與學校事務,並施行民主和自治。

華德福教育把上述三個階段歸納爲:在出生的頭七年裏,孩子尋找世界是一個美好的地方,是透過模仿學習,主要是身教。第二個七年階段,則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美感學習,尋找世界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主要是心的教育。在第三個七年階段,他們在形成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力,在尋找真理(人生價值),透過思考學習,是頭的教育。

(二)教育以培養想象力爲核心。史代納認爲,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養人的想象力、真理感和責任感,以達到培養具有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把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本質達成自我。華德福教育在幼兒階段是以培養想象力爲核心,以引導意志的發展。史代納認爲,理性化教育是讓孩子對事物概念化,過早地形成固定的概念,影響想象力的發展,從而壓制了創造力。過早地發展理性教育會使孩子的生命力集中於大腦發展,造成身、心、靈的整體發展失去平衡,而影響將來的整體健康,是拔苗助長的行爲。所以,華德福教育在兒童七歲之前,不主張展開識字和算術的訓練,教學活動主要以講故事、朗誦兒歌童謠、唱歌、滿奏樂器、韻律舞、繪畫、遊戲、手工、園藝、家務勞動等形式進行,給予兒童一個真正快樂而純真的童年。

(三)注重藝術的教育和教育的藝術性手段。藝術是華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師把教育當作一種藝術創造,學生透過藝術自由地表現他們獨特的'個性和豐富的創造力,對真、善、美的執着與追求。從學校的環境,教室佈置,到學生製做的教科書和藝術作品無不突出美的意識。音樂、美術、造型、朗誦和戲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藝術和手工不是一般的輔助科,而是都被當做主科來修,因爲這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的教育和教育的藝術性手段是華德福教育的核心內容。華德福學校的八年級以下,以美爲主題,讓兒童充分感受世界的美,用來滋養他們的靈慧,並喚起兒童對人、社會和自然世界的熱愛,爲進一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力提供成熟的感性基礎。 (四)極力融科學、藝術和信仰爲一體。史代納認爲,現代物質科學是化整爲零的科學,把物質劃分到分子和原子,人類科學把人劃分到類、屬、種去研究,這都是從總體中取出一部分,只能給予人們局部的真理。人的靈魂深處是複雜多樣的,不能用物質科學中邏輯的概念來解析人,只能透過藝術性的方法來領悟,從精神科學中去探索。史代納認爲,精神科學應該是尋求知識、藝術創造和信仰奉獻與內心的和諧。於是,他建立了融合科學、藝術和信仰爲一體的華德福教育,幫助人類在這種和諧中全面平衡地發展。史代納認爲智力的開發並非多多益善,就如開發資源的同時也要保護自然環境那樣,透過美術教育平衡地發展人的潛能和心智,達到身、心、靈的整體健康,並來加強學生對人與事物的感受和價值,把學到的知識深透到學生的靈魂深處。華德福教育的理念認爲,學生不僅僅要追求合理的和科學的真理,更要追求符合人性的和永恆的真理,因爲人不但要追求理想和真理,更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和人羣的關係。

(五)教育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論上,而應建立在現實生活上。因爲人是有靈魂和靈性的,人有物質軀體的本質、靈魂的本質和靈性的本質。現實就是這些本質要進人現實生活之中,只有靈性才能支援未來的教育藝術。教育不能脫離了人的現實生活而進人了學術的或神祕的理論裏打轉,需讓孩子的靈魂和靈性進人他的物質世界親身體驗現實生活。現代人以物質生活爲重,忽視靈魂的生活,視靈性爲虛無,教育只是以物質爲對象,片面地追求理性化與科學化,人們實際上被這種理性的學術所禁錮。華德福教育有機地結合軀體、靈魂和靈性整體,針對人的四維體即軀體、生命體、星芒體和自我意識,針對靈魂的三維生活(即思考、感覺和意志)進行教育,使得靈魂生活變得實實在在。

三、華德福教育利與弊

近年,教育改革遍及全球,我國大陸的素質教育,我國臺灣、香港的學制改革、英國的德育改革、美國的家庭教育運動等等,改革衝擊着傳統的教育模式。那麼,華德福教育理念對我國的素質教育有什麼樣的借鑑意義呢?作者不敢妄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接受華德福教育的人在學校的成績不一定好,但走出學校後,無論他身在何處,都能適應環境,生存能力強,奉獻精神佳。華德福教育所側重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正是我們所追求的。華德福教育在中國的實踐者—德國人盧安克認爲:德國的錢花在多數問題少年身上,中國的錢花在培養少數精英身上;中國教育是培養人才,華德福教育是培養人。這是兩國教育的根本區別。他對中國流行的“成功人士”一詞持異議,成功人士的標準是什麼、未達標的人就是失敗人士嗎?人才、非人才又是以什麼爲標準呢?而接受華德福教育的人無論做政府官員還是清潔工、服務生,在各自崗位上都心安理得。這與我們所提倡的“提高全民素質”是否共通呢?

我認爲,華德福教育理念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批判地吸收與借鑑。

其一,極力避免考試對學生的不良影響。華德福教育主張在八年級以下,不以考試、比賽和排名次等方法來衡量學生,而以展示學生自己做的教科書、繪畫、手工等作品,和公開表演話劇、朗誦和演奏等活動,來展現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深層意識。我們認爲,適當的考試、測驗、排名資助是必要的,有利於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進取精神。

其二,主張培養合作意識重於競爭意識。華德福教育強調一個人在發展獨立的自我的同時必須和周圍的人、社會、自然保持和諧。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目前中國在加人WTO的情況下,加強團隊精神,加強合作意識,成爲我們融人國際經濟社會所必須的素質。

其三,把人的靈魂、靈性強調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強調人是萬物之靈。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人具有靈性,引導學生相信有超越物質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努力去尋找自己所相信的,並能支援和引導他們的“神”,在煩惱痛苦時會向自己的“神”傾訴,祈求平安和啓發。對他所提出的有關人智學觀點,我們應持慎重態度,不應採取“拿來主義”,全盤套用。對其所主張的靈魂、靈性、“神”之類的東西,我們更應德亮眼睛,辨明真僞。

從目前看,中國實施華德福教育難—升學率、考試製度和標準、教師考覈等完整規範的教育體系排斥着與之背道而馳的華德福。而執着的德國人盧安克認定自己是參與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分子,他繼續在中國的廣西推廣着、實踐着這一理念。

無論如何,華德福教育是值得我們繼續關注、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