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初探論文

論文8.69K

摘要:高校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模式相比,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要求學生成爲資訊加工的主體,同時也要求教師成爲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要構建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就要不斷提高教師素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初探論文

關鍵詞:互動式;德育課;構建

高校德育課程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政治性最強、民族特色最鮮明、對社會文化心理影響最大的教育課程體系,德育課程的這些特點使學生在傳統的單純說教的教學模式下,極易成爲消極的教學客體,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只能被動地接受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

與傳統教學模式形成對比的現代教學觀點則圍繞“互動”二字,強調學生、教師、教材等教學要素之間的互動,尤其突顯學生在互動中的主體性和核心地位。對於現代教學過程,前蘇聯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曾做過精闢的闡述,他認爲:“只有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出作爲整體現象的教學過程本身。割裂開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聯繫,就使這一過程失去完整性。”[1]德育課也會在互動中減輕說教成分,利用互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構建高校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需要經過多種途徑

一、不斷提高高校德育課教師的整體素質

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課堂設計的策劃者和主持人,他們的主導作用直接影響着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對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們不僅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還需要轉變觀念,以“互動”的形式認真備課,在備課和行課過程中,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首先,教師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在互動教學中,教師只有具備了比較廣博、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才能透徹理解教材並深入淺出地講解教材,才能不斷引導學生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及時瞭解學科的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給予滿意的答覆,從而保證師生之間溝通互動的順利進行。

其次,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目前很多教師都是畢業後就立即擔任教師,缺少實踐經驗,上課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因此,教師在進行理論鑽研的同時,還需走向社會,參與專業實踐,這既可以使書本理論接受實踐的檢驗,又可以使教師獲得豐富的課堂教學案例素材,教師在講課中就能夠對之信手拈來,遊刃有餘。如此一來,課堂中抽象的理論就會變得感性而具體,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主動思考、積極參與的熱情。

第三,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以“互動”的形式認真備課。互動式德育課教學課堂的組織性很強,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教學的靈活性很大。教師作爲課堂的組織者,要想得心應手,在課前必須悉心準備,對所講內容應融會貫通,而且要不斷蒐集、積累和更新相關素材,準備一些形象、生動、具體的實例來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除去書面備課之外,高校德育課教師還要做好學生的動員,多徵求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使學生對課上內容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

此外,教師還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特點,在課前明確相應的授課方式,對授課內容,特別是具有交互性的內容要擬定較詳細的提綱,進行提問、討論、啓發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時間安排要有計劃性,並注意把握整個授課過程的方向、節奏和進度,使課堂在井然有序中進行。教師在備課時還要較爲準確地估計出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配合意願。學生作爲教學的.認識主體,其認知水平、行爲能力是不完善的,是處於不斷成長、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因而,學生還難以獨立地充當教學的認知主體。在承認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的不完備性,注重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四,互動式德育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真正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直接影響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的積極性。教師課下要有意識地多與學生交談,加深對青年學生思想動態、品行風貌、舉止愛好的瞭解和掌握,使互動式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教師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爲主,對於學生的不當行爲可以先表揚做得正確的地方,然後再糾正錯誤,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影響其今後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創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增加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

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互動式教學模式注重改變以教師講授爲主的格局,運用多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目的,真正提高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問題法

問題法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爲線索,並把這一線索貫穿於整個教學中,但不是單純由教師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最主要的是教師能善於引導學生提問,透過師生對問題共同進行分析、理解和討論,引導學生得出最終的答案。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應當注意,教師對學生口頭回答的問題要當堂給予點評,一是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不能輕易否定,更不能進行諷刺挖苦,對回答好的學生應當充分肯定,對回答不好的學生應進行正確引導,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並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二是不能根據既定的答案去判定學生回答問題的對錯,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就應當予以肯定,鼓勵學生創新。

這種方法利於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討論法

討論法要求教師預先設定討論題目和要求,由學生課上分組討論的一種互動教學方法。它適用於與課程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答案。課前教師應認真設計一些問題,學生形成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大家可以自由地收集相關的參考書目和資料。每個小組推薦一位發言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擬定發言提綱,然後由每個小組的發言人走上講臺論述本組的觀點。學生們可以各抒己見,講完後由教師當場提問,學生回答,最後由教師對各組討論內容的完整性、準確性、是否有創新、還須改進之處等等一一評說,既要肯定其結論合理的一面,也要指出認識上的不足及其產生的原因。在討論過程中,爲保證學生能充分展開討論,教師應以提示爲主,不能過多地發表個人的主張,以免影響學生的思維,但也要適當控制討論的進程和發展方向,防止學生在某個環節上糾纏過多而影響對其他問題的探求,確保討論過程的高質量。

學生在相互討論中能充分調動羣體的智慧和力量,做到集思廣益,博採衆長,達到認識上的深化和擴展。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有助於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也有利於教師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做到教書育人,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

(三)發言法

發言法就是在教師講授課程之前留出一定的時間,讓部分學生就某一指定的教學內容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來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爲了使學生進行充分地準備,發言人員的範圍、發言的主體內容和發言時間等必須在前一次課程結束時確定。發言要給學生們留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可以是體驗性的,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探討性的。然而,學生作中心發言,只是作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手段,他們的這些發言不能替代教師的講課。教師對學生髮言要及時進行評價,其中的精彩之處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對有失偏頗之處或錯誤的觀點要予以澄清和指正。教師透過在學生髮言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突出講解學生在理解上有問題的內容,使學生獨立思考的同時,思想上進一步得到昇華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前蘇聯)尤。克。巴班斯基。教學過程最優化—— 一般教學論方面[M]。張定璋,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