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藝術教學對學員的影響及建議論文

論文2.41W

我國理工科院校由於沿襲了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分科過細,造成學生的知識面過窄,除本專業相關知識外,罔顧其他,嚴重阻礙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而藝術教育可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成爲社會主導教育模式,而藝術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是素質教育的基礎。高校作爲推動我國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旨在向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人才,切合社會發展現狀,在高校教育中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藝術教育工作,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協調開發,提高理工科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的需要。加拿大著名學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認爲:“在大學裏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和環境。”提高理工科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其重要出發點之一。

藝術教學對學員的影響及建議論文

校園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理工科院校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利於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升其內在氣質和修養,培養其創新意識。由於受到學科佈局及專業特點的影響,理工科院校師生多以嚴謹、求真的理論研究和精確的數據分析爲教學理念,專業課程也相對繁重,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校園文化的構建,普遍存在整體水平不高、缺乏系統性、主題性,校園文化活動參與面、覆蓋面較小,互動性不足等現象。據國家教委調查表明:我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還很薄弱,藝術教育管理機構不健全,並且藝術教育內容和方法比較陳舊。充分切實地開展藝術教育,能夠烘托校園文化氛圍,提高校園文化品質,增添校園人文氣息,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使學生逐步瞭解和體驗藝術帶來的審美情趣和精神愉悅,緩解壓力。藝術教育本身的需要。藝術教育不同於其他專業類教育,其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易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理工科學生這樣一羣特定羣體,可以成爲藝術教育的素材,作爲豐富藝術形式的載體,使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不斷更新和發展。在理工科學校中開展藝術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廣藝術形式,開闊學生視野,擴大藝術教育的受衆面,避免曲高和寡,使藝術教育民族化,大衆化,延長藝術形式的生命線,是藝術教育本身延續並發展的需要。

幾種主要的藝術形式對理工科院校學生的影響

雖然藝術的表現形式的多種多樣的,但是藝術本身的目的都是創造性地反映人類對自身或世界的認識,反映人類的真實情感。開展藝術教育的優點在於能夠突破理工科院校培養學生的侷限性,提高理工科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使得學生在大學中真正完成從成長到成熟的過程。要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開展相關藝術活動,應考慮到參與受衆面、開展場地、形式、經費等現實因素,其中,繪畫、舞蹈、音樂、戲劇、文學這幾種形式較易開展,以下對其影響進行分別探討。

1、 繪畫。

理工科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缺乏空間想象力的現象,對專業中的機械構造、圖紙設計、產品研發等一系列涉及空間想象力方面的課程存在“短板”。繪畫能夠提升學生的整體觀念、形象思維能力,塑造空間感、三維感,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鑑賞力和創造力。從而對理工科院校的工程製圖等課程教學有一定的幫助,透過對繪畫作品的鑑賞、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繪畫活動的開展,使他們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手指的靈活性,以及近距離的視覺敏銳度。

2.舞蹈。

舞蹈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是透過肢體語言表現人物、事物及其深刻內涵。理工科學生透過對不同種類的舞蹈的欣賞和學習,能夠增強自身的社交能力,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思想,豐富與人交往的形式;而大多數舞蹈都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有情節性、故事性及教育意義,透過學習或者欣賞,能夠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音樂。

音樂具有“不可翻譯性”和“不確定性”,學生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刺激。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強調音樂對管理和改良社會及完善人格的作用,而在現代社會中,透過音樂引發的靈感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創造力和發現力。學生透過欣賞和參與學習一方面瞭解了很多音樂專業知識,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其藝術魅力,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激發想象力、創造力。大量的`事實證明,經過系統的音樂學習、音樂修養較高、形象思維能力較爲發達的理工科專業人員,通常在其所從事的專業領域中更具創造力,更易獲得一定成就。

4.戲劇。

戲劇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舞臺劇,透過肢體表現、音樂烘托、語言表述等表現方式反映社會萬象和傳達精神狀態。學生在排演、觀看戲劇的過程中,更深刻的體會和分辨善與惡、美與醜,理解作品中蘊含的人性光輝、人生哲理,喚醒他們對社會正義、美德良知的擁護,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準則、行爲禮儀等方面內容,透過對劇中人物情節做分析評價,引發不同的觀點立場,探討正確的解決方式,換位思考品味人生,從內心深處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外在表現的行爲舉止,有着顯着的啓發作用。

5.文學。

一個人的素質表現爲對環境的認識及認識環境的能力。優秀的文學作品創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具體而典型形象表現了人們對環境的認知及認知的過程。現代社會,理工科學生不僅需要懂得專業知識,還需要懂得社會時政、國家歷史、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以深刻地瞭解過去、準確地把握現在。閱讀健康優秀的、反映歷史的文學作品,一方面有助於理工科院校學生了解和適應當代社會,可以從典型人物、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透過文學素養的培養進而提高道德修養。另一方面,有助於提高其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閱讀、寫作、理解、口語交際的語文能力。

對理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建議

1.轉變理念。

目前高校教育觀念普遍認爲就業率是首要的,藝術課程教學並不重要,不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在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的今天,高校應該高度重視藝術教育在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創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確立藝術教育在工科複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礎地位,重視藝術實踐活動對學生的重要作用和藝術實踐活動對校園文化的功能,從理念上徹底轉變,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活動的策劃和組織上加大力度。

2.優化物質藝術氛圍。

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先生提出,大學應該給學生提供一種“創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常決定大學風格,常影響學生的氣質品性和文化情調、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方式。”②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校園中,無論是建築、雕塑、壁畫、公共設施都充滿藝術氣息。例如,在公共場所建立藝術走廊、樹立格言標牌等,都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興趣。此外,還應重視標誌物的建設,包括校訓、校徽、校歌、校服、禮儀、雕塑、樓名、路名、校園風物、文物景點、學校標誌、室內環境等,創造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科學美的和諧校園文化環境,充分發揮潛移默化地凝聚人、薰陶人、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

3.開設相關課程。

藝術教育的教學方式是相對開放的,適用於集體活動組織,透過教學的方式達到豐富學生精神需求的目的。理工科院校應開設一些比較系統的藝術相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重點院校從20世紀90年代初率先在校內推行藝術公選課學分制,後迅速在全國高校中普及開來。學生可自主地選擇,修滿學分方可畢業,從而明顯提高了理工科學生的綜合素質。除此之外,還應在對課堂教學的不斷摸索和實踐中,形成一套適合理工科院校學生學習的教學體系,包括教學內容及方式、組織管理、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實施方案。

4.開展實踐活動。

將豐富的藝術理論寓於各活動中,透過校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藝術實踐活動,使藝術教學與活動相結合,互相補充促進,並在實踐中獲得體驗,在藝術的氛圍下,有效地凝聚學生,對理工科院校學生成長成纔有着積極的影響。定期舉行大中型的文藝匯演,包括迎新晚會、畢業生晚會、紅歌會、五四青年藝術匯演等系列藝術實踐活動,例如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使學生不出校園就能欣賞到高雅音樂,印發觀衆須知,讓學生了解出席音樂會的相關禮儀,並在音樂會進行的過程中由主持人介紹有關作品的背景和賞析,在良好的藝術氛圍中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將藝術教育活動結合不同理工科院校的專業特色進行合理整合,將科學理念注入藝術教育的表達形式中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藝術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是校園裏最具活力的教育形式之一,高校開展以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各種藝術活動爲主導的藝術教育,改善、補充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審美能力、開發智能、培養創新思維、大力弘揚人文精神,讓藝術教育滲透進理工科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動人才綜合素質的發展。

標籤:論文 藝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