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議增值稅的項目設計論文

論文3.01W

高職教材理論知識淺顯易懂,邏輯性強,着重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透過高職階段學習,能掌握一技之長。財經專業學生在要求掌握一些會計基本的原理、概念、方法之外,還需具備基本賬務處理能力和其他會計技能。2013年8月,“營改增”範圍推廣到全國試行。增值稅已經成爲我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的收入佔我國全部稅收收入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稅種。稅制不斷改革,增值稅徵收不斷完善。爲適應改革的需求,與時俱進,掌握增值稅的稅理、計算、申報、覈算,成了會計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但如何才能學好增值稅知識呢?對於具備初步自學能力的高職生來講,教材是最好的老師。但筆者認爲《會計基礎》、《稅法》、《財務會計》等教材對增值稅內容的編排和論述不甚合理。

小議增值稅的項目設計論文

一、增值稅在教材中的編排現狀和弊端

1.《會計基礎》[2]在講述“應交稅費”這個科目的結構之後,直接講述“在交納增值稅的企業,該賬號借方還應記錄企業採購材料向供應單位支付的進項稅額,貸方還應記錄銷售商品時向購貨單位收取的銷項稅額”,這樣講述,對於剛接觸財經專業的學生來講,就顯得比較抽象空洞,什麼叫銷項稅額?什麼叫進項稅額?爲什麼購買材料是向供應單位支付增值稅而不是向工商稅務等國家機關支付呢?

2.《財務會計》對增值稅的講述分散在資產、負債、收入等章節中,在講述存貨的非正常損失時,損失庫存商品是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在建工程領用本企業生產的產品時,是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樣是庫存商品,爲什麼一個記進項稅額轉出,一個記銷項稅額?進項稅額轉出和銷項稅額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在未講述增值稅之前,學生碰到上述問題確實理解不清。

3.《稅法》則從法律角度講述了增值稅的概念、九個構成要素、計算以及申報。文字描述了增值稅的特殊徵稅範圍(八項視同銷售行爲)、銷項稅額五個特殊計稅依據(折扣銷售、以舊換新、還本銷售、以物易物、包裝物押金)、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的七個條件等等,上述內容都是從稅理角度講述,比較抽象,有計算沒有賬務處理,有理論沒案例,與會計基礎和財務會計脫節,學生理解不深刻,學起來也枯燥無味。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爲增值稅在教材中的編排應進行適當調整以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

二、增值稅內容在教材中的合理編排

1.《會計基礎》簡單講述增值稅的內容。主要介紹增值稅的概念、銷項稅額、進項稅額,瞭解增值稅是以商品生產和流通各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附加值爲徵稅對象的一種流轉稅,是一種價外稅,銷售時,開具專用的增值稅發票,因此,銷售方增值稅叫“銷項稅額”,購買貨物取得增值稅發票,購進方的增值稅叫“進項稅額”,同一個企業,有銷項稅額,也有進項稅額,應交增值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會計基礎只需要簡單瞭解增值稅,簡單講述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的結構就可以了。

2.《財務會計》強調增值稅的賬務處理。傳統的《財務會計》教材是按模組設計的,先資產後負債再所有者權益,項目化教學後講解增值稅要更加詳細、深入,而且應將應交增值稅的內容即負債的內容放在資產前面講述,這樣,購買存貨,發生存貨非正常損失以及在建工程領用材料、在建工程領用產品的賬務處理就不會有疑問了,另外教材內容還應該分爲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講述。小規模納稅人,採用簡易納稅法,其採購貨物支付的增值稅,無論在發票賬單上是否單獨列明,一律記入所購貨物的採購成本,銷售貨物或提供免稅業務應納增值稅率爲3%。這樣:小規模納稅人,購入材料,分錄就爲:借:材料採購,貸:銀行存款;銷售產品,分錄就爲: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售額×3%或含稅銷售額/(1+3%)×3%)。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的內容應不限於進項稅額、銷項稅額、已交稅金、出口退稅和進項稅額轉出的一般文字表述,應增加每種明細科目的具體賬務處理,另外,還應着重講述不予抵扣的進項稅額轉出和視同銷售的賬務處理。進項稅額中,還應補充運雜費的計稅,具體順序如下:①一般納稅人購買貨物支付的增值稅,作爲可抵扣銷項稅額的進項稅額單獨記賬,稅率一般爲17%,部分爲13%,營改增後運費稅率爲11%。例:青山工廠從湘江工廠採購甲材料1000公斤、價款2000元,增值稅340元,運費200元,用轉賬支票支付,材料尚未驗收入庫。該企業按計劃成本覈算。原來的分錄爲:借:材料採購2186。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54。貸:銀行存款2540。

運雜費實行新的計稅後,分錄應爲:借:材料採購2180.18。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359.82,貸:銀行存款2540,進項稅額340元再加上運雜費的進項稅額19.82元應該爲359.82元,計入採購成本的運雜費金額爲200-19.82=180.18元。②購入免稅農產品,可按買價13%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例:某企業採購農產品,實際支付價款爲10萬元,農產品已入庫,該企業按實際成本覈算,則分錄爲:借:原材料87000,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000,貸:銀行存款100000。③購入貨物增值稅不予抵扣的各項目,教科書中只用文字表述,未作賬務處理,賬務處理如不寫明,則學生對此印象不深刻。因此,應詳細並分二步處理不予抵扣的項目。第一步,對於購入時即能認定進項稅額不能抵扣的,增值稅直接記入購入貨物或勞務的成本,如購入發放職工福利物資,賬務處理:借:應付職工薪酬,貸:銀行存款。第二步,購入時不能直接認定進項稅額能否抵扣,增值稅則先計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中,等到這部分貨物,按規定不能抵扣銷項稅額時則將這部分進項稅額轉入有關的承擔者承擔,透過“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轉到“待處理財產損益”“應付職工薪酬”“在建工程”的借方,如:非正常損失的原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借:待處理財務損溢,貸: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庫存商品,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其中在產品、庫存商品,按耗用材料佔成產成本的比重轉出稅金的金額。如改變購進貨物的用途(在建工程、集體福利領用生產用材料)。賬務處理:借:應付職工薪酬、在建工程,貸:原材料,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④銷售應稅產品,賬務處理: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如銷售額爲含稅價,則用含稅銷售額/(1+稅率)計算出產品的銷售收入。⑤視同銷售的應交增值稅,在教科書中未提及,但在講述固定資產構建時,又有在建工程領用本企業產品的例題,爲方便理解,應補充此項內容。如將自產或委託加工的貨物用於非應稅項目、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賬務處理爲:借:在建工程或應付職工薪酬,貸:庫存商品或自制半成品,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如將自產、委託加工或購買的.貨物作爲投資提供給其他單位。賬務處理爲:借:長期股權投資,貸: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庫存商品,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增加了這些賬務處理後既方便了學生的應試能力,同時爲後續的稅法學習打下了基礎。

3.《稅法》教材的內容主要從課稅要素來設計的,稅法教材內容偏理論,內容生澀難懂,在徵稅範圍中八項視同銷售行爲應補充賬務處理,增值稅計算中,銷項稅額的計算五個特殊計稅依據(折扣銷售、以舊換新、還本銷售、以物易物、包裝物押金)應補充案例及賬務處理,進項稅額的計算中,不得抵扣的七個條件中應補充賬務處理,出口退稅要更加詳細一點,既要有案例也要有賬務處理還要有練習題。同時報稅的時候要增加增值稅發票的實際操作,如增值稅發票的開具和裝訂,增值稅的報稅等等。這樣就將原來散在財務會計的增值稅賬務處理和增值稅稅法的理論聯繫起來了,既全面又完善,既學習了新知識又複習了老賬務處理。相當於對增值稅的一個系統總結。

三、結語

增值稅作爲我國最大的稅種,其收入佔我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掌握增值稅的稅理、計算、申報、覈算,成了會計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對於具備初步自學能力的高職生來講,教材是最好的老師。高職財會教學實行項目教學後,增值稅的學習是重點,教材對增值稅的設計要做到通俗易懂還要講求質量。《會計基礎》主要簡單講述應交稅費的基本結構,《財務會計》主要詳細講述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的賬務處理,《稅法》則全面講述增值稅的計算及納稅申報,並全面複習財務會計的賬務處理。即《稅法》爲增值稅所有知識點的補充大連貫。透過《會計基礎》的一般瞭解,《財務會計》的詳細瞭解,《稅法》的補充大連貫,增值稅的大部分理論已講述,但純粹有理論還不行,在模擬實習中,必須理論聯繫實際,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爲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和會計專業技術考試及學生以後走上會計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