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注重學科整合培養創新思維的論文

論文1.78W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新思維能力,是現代化語文教育的主旋律,也成爲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歷史使命。更何況,語文字身就是一門創造性思維頗爲豐富的學科。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樹立大語文觀,打破封閉單一的語文教學系統,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爲學生學語文、用語文開闢廣闊的時空領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注重學科整合培養創新思維的論文

關鍵詞:學科;創新思維

一、與資訊技術的有機整合

隨着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獲得資訊的渠道多元化了,語文教學的手段也隨之由傳統的黑板、粉筆、掛圖向影像、網絡發展。圖文並茂、動靜結合的影像可以再現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造力的形成。如執教《岳陽樓記》,先透過演示范仲淹的頭像及有關文字,使學生對作者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展示有關岳陽樓的畫面,使學生先有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展現洞庭湖這一特定情境,把學生帶入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對錶象的認識,再讓學生看畫面,聽聲音,想問題,再加上畫龍點睛的講評,就能使學生理解面對洞庭湖的陰晴之景而產生的不同感慨,對理解文章的抒情重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奠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法,可以融視、聽、感、悟、思於一體,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讓學生以創造者的身份進入到設定的課堂情境中,激發學生探索事物的願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愉快,自主、積極的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二、與思品學科的有機整合

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呂淑湘先生說過“語言學本質上是一門人文學科”。我們只有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找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合點,使課堂教學閃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中學教材中許多優秀文章既是語言表達形式的典範,又蘊涵着豐富的人文精神,是人類思想優秀成果的結晶。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能只注重語言方面的訓練,而應注意發掘材料中積極、健康的思想因素,在對學生進行文字技能訓練的同時,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科學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審美情操。如《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過零丁洋》、《觀滄海》等詩詞及《音樂巨人貝多芬》、《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背影》、《〈指南錄〉後序》、《海燕》、《傅雷家書》、《爲了忘卻的記念》等名篇的教學,學生在充分感知課文中生動具體的形象,體驗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同時可以接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及愛國感情的感染薰陶。這些作品的思想營養,爲學生所吸收,必能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對學生的成長起“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學生在 “因文悟道”“依道悟文”過程中,透過 “語言——思想——語言”的反覆訓練,必然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優化學生的知、情、意各方面素質,並使其發生綜合效能。學生不僅領悟作品的思想美、感情美,而且體驗人生陶冶情操,激發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三、與藝術學科的有機整合

藝術學科——音樂、美術對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實,語文書上有許多課文都含有豐富的藝術因素。兩者有機融合,是的有效途徑。如果我們藉助於多種藝術手段,把它們變成賞心悅目的圖畫、或委婉或激昂的音樂、輕鬆詼諧的舞臺劇……語文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藝術教育元素,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將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入情入景,達到音、境、情、理的融合。學生不僅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又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審美創新意識、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級第二學期《你一定會聽見》一文,旨在告訴讀者要善於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邊的生活世界,發現其中的美。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播放歌曲《把耳朵叫醒》,並讓學生思考:“耳朵,讓我們能夠聆聽,聆聽大千世界的'奇妙交響和神祕訴說,而此歌曲卻爲什麼發出了要把我們的耳朵喚醒的呼喚呢?”以此來引發學生的反思。接着,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輕音樂《森林狂想曲》,並要求他們發揮想象,再現音樂中描繪的畫面並用語言描繪出聽到的音樂中的景象,以此來營造審美意境,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同時,審美的鑑賞離不開想象,在音樂所展現的虛邈空靈的世界裏,禁錮於文字的文學藝術可以在人們的想象中自由馳騁。

四、與綜合實踐課程的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則指出: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教師要利用生活和語文教學的結合點,挖掘素材,讓語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透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的探究能力也會延伸到語文學習中去,主動地在語文學習中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學會熟練地駕馭語言,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活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的創造潛能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掘。如講授《中國石拱橋》時,我將《中國石拱橋》一課的學習目標、要求和要解決的問題告訴學生,設定以下問題:中國石拱橋有什麼特點?課文爲什麼選趙州橋和盧拱橋爲例?爲什麼先寫趙州橋後寫盧溝橋?趙州橋和盧拱橋有什麼不同之處?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說明這兩座石拱橋的特點的?你見過哪些橋?最熟悉什麼樣的橋?它們有什麼特點?接着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分別透過網絡,或透過尋找拱橋實例,以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式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生共同討論,釋疑解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思維的碰撞不僅產生了火花而且形成了共振,語文課堂也就充滿了創新思維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