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論文

論文1.21W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論文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教學實踐證明:引發好奇、鼓勵質疑、指導探索、豐富想象、啓發求異、引發求活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好奇——創新的使者

愛因斯坦說過:“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說,就是對好奇的不斷擺脫。”好奇心強是小學生的天性,有好奇心纔會有深刻與獨特的思維方式,纔會有發明創造。好奇往往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入細緻地觀察與思考,尤其表現出對於好奇的疑難問題能夠主動思考、大膽探索。這種可貴的進取精神正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品質。教師應該倍加愛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創設問題情境,提出難度適中而富有啓發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求知。如教學《古井》一課,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了掛圖,伴隨着和諧的樂曲背誦了文中的相關段落,學生立刻進入了創設的情境中。隨後教師又說道:“這是一篇回憶故鄉的文章,寫的是故鄉的一口古井。作者遠離家鄉多年,對這口古井一直難以忘懷,這是什麼原因呢?”此時,有位學生突然舉起了小手,說:“老師,不就是這麼一口古井嗎?怎麼會使作者一直難以忘懷?”教師的這一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我鼓勵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探索、去感悟。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取新知,產生某種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探究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因爲創新不僅指物質上的發明創造,也包括人們個人自身有新的經驗或思想的產生和獲得。所以,好奇是創新的使者。

二、質疑——創新的萌芽

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因爲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而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也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問才能促使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在教學中,教師熱情地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地提出疑問。質疑也是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手段。陶行知先生有這樣的詩句:“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有力地說明了“問”的重要性。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在學習“五壯士英勇跳崖”這部分內容時,在教師啓發引導下,學生提問:“‘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峯,眺望着人民羣衆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爲什麼前面用‘眺望’,後面用‘望望’呢?”於是,教師帶領學生深入語言環境當中體會“眺望”、“望望”的含義,引導學生反覆咀嚼,理解“眺望”是向遠處看,“望望”是向近處看。讓學生在討論辨析的基礎上,又讓學生尋求詞語的內蘊,體會“眺望”一詞流露出五壯士的喜悅心情,“望望”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蔑視。由此,學生領悟到了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同,就會表達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

古人云:“學貴有疑。”質疑的過程實質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的過程。因此,質疑中蘊含着創新的萌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並注意循環往復,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三、探索——創新的源泉

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該引導兒童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儘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當多些。”發現事情的“新聯繫”是創新思維的最本質的特徵。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讓他們主動探索,把新資訊和已知資訊結合起來,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例如《新興玻璃》一課,重點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在現代化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中,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要求學生透過閱讀課後問題: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每種新型玻璃的特點是什麼?每種新型玻璃的作用是什麼?並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的字裏行間,仔細閱讀,認真思考,定能解答這三個問題。由於學生釋疑的積極性倍增,透過自我閱讀,相互討論、交流,很快地獲取了新知,有的學生還用列表的方式來歸納。透過學生親自參與,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慾望和探索知識的能力同步遞升。這種強烈的探索知識的精神是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基礎。

四、想象——創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是創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驅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由此可見,表象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越深刻。因此,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的重要途徑便是豐富表象。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多使用實物、圖片、幻燈片及各種直觀教具,以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閱讀、多參加課外活動,擴大學生的生活領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爲學生的大腦提供更豐富的表象,使想象插上飛翔的翅膀。

想象是創造的先導,是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梯。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中指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因素,有意識地提供一些有“懸念”的問題,爲學生想象的馳騁提供廣闊的天地。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學習了“人們眼望靈車所想到的”內容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兩個練習:

1、憶往昔,人們常常可以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今日,總理卻靜靜地躺在靈車裏,和我們永別了!假如你就是站在長安街上送總理靈車的紅領巾,你會怎麼說,怎麼想,怎麼做?

2、你們又想到了什麼呢?(出示練習):

我想到了;(聯繫學過的課文《溫暖》)我想到了;(聯繫學過的課文《難忘的潑水節》)我想到了。(聯繫學過的課文《飛機遇險的時候》)

透過這兩個練習,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而且使學生對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個昇華。在課堂教學中,憑藉教材的想象因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意義無疑是重大的。

五、求異——創新的靈魂

創新思維是最大的特點是求異性,而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過於求同。求同過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創見。”的弊端,所以,訓練學生思維,不止限於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啓發學生求異,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在續寫《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時,大部分學生順着課文的思路,寫了南郭先生“老病復發”,換一個地方繼續“充數”混日子,但也有學生反其道而行之,寫了南郭先生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尋訪名師,苦練成才,再度入宮吹竽,終成一代名家。這樣的骨骺司,可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閃爍着創新的火花。

“教育的目的是養成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郭沫若語)這就是說要培養與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善思多問,多一些“求異”,少一些求同,使學生有所頓悟,有所收穫,有所創新。

六、求活——創新的鑰匙

求異講的是答案結論不要唯一,求活則是講得出答案結論的方法途徑不要唯一。“條條道路通羅馬”、“殊途同歸”等都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是很多的。求活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體現,就是要鼓勵學生善於“另闢蹊徑。”如有位教師教學生記“鴻”字,多數學生的識記都是“左邊一個‘江’,右邊是一個‘鳥’,合起來是‘鴻’。”在教師的啓發鼓勵下,有位學生說:“江邊一隻鳥,鳥站江邊上。”同樣是識記“鴻”字,而且都是採用“部件組合分析”的方法,但前者是純粹的字形分析,毫無創新思維;後者卻是融合了想象、描述和意境的詮釋,因而具有明顯的創新性。

求活,還指多角度地思考問題,要求在理解、表達時,在思考問題時,思維求活,不囿於思維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靈活地思考。如教《火燒雲》一課時,學生對“天上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中“燒”字能否換成“紅”字產生了疑問。此時教師帶領學生深入語言環境中體會“燒”字用得就比“紅”字獨特得多。在比較品味的基礎上,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這裏用‘燒’字,點明瞭文章的題目。”有的說:“用‘燒’字,與後面的‘着了火’相照應,不與‘紅通通’重複。”有的說:“用‘燒’字突出了火燒雲上來時天空的顏色,像火一樣紅。”還有的說:“火燒雲是燃燒的雲,‘燒’顯示出一種動感。”透過合作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致使學生對‘燒’字所隱含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多途徑、多角度地探索知識,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求活,就像一把金鑰匙開啓了創新的大門。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創新思維從小就能得到很好的培養,並且堅持不懈地培養下去,那麼,埋在孩子們心底的智慧種子,就一定能生根、開花、並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