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中文言文教學問題及對策論文

論文1.83W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問題梳理

高中文言文教學問題及對策論文

1.語文教師自身素養的缺失

(1)傳統文化素養的缺失歷史上,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曾出現過嚴重的斷層,以至於現今身處教學一線的語文教師幾乎很少有人能夠精通傳統文化。新課程改革掀起後,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重增大,除五冊必修語文教材,選修教材中還選錄了一些經典的先秦散文。然而,由於大多數語文教師(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老教師)的傳統文化底子很薄,一些思想厚重的文言文(如《逍遙遊》《蘭亭集序》等)被當作文言文材料去翻譯,至於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也只能得到膚淺地、支離破碎地解讀。(2)語法知識的缺失現代漢語語法曾作爲重要的教學內容,被安排在初中階段重點學習,後來因爲對初中生來說過於抽象、不易理解,初中語文教學開始淡化語法。而高中的語文教學又是以學生具備紮實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爲前提,直接進入古代漢語語法知識的教學,所以學生讀懂文字所必需的語法基本功始終欠缺。而這種情況下培養出的年輕語文教師,在其自身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多半是“以其昏昏,使生昏昏”,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文言文中的文言現象。

2.教學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以翻譯、背誦爲主,基本上不涉及偏義複詞、詞類活用等考點。高中語文教師也明顯意識到高一新生語法知識的不足,於是在進入高中文言文教學前給學生補上一課,結果是用一個課件補習了現代漢語基本的語法知識並囊括了高中文言文涉及到的所有語法現象,明顯超出學生的資訊接受範圍,不僅“喂”得學生“消化不良”,而且讓學生心生畏懼。很多學生甚至表示,文言文真難學啊,要不是爲了高考,打死我都不會學文言文。多數老師卻認爲這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必備前提,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

3.教學內容過於功利化

儘管語文教師爲每一課都設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永遠都是梳理文章大意、歸納文言知識點成爲重中之重,至於不同體裁文章的藝術表現手法、文字背後的豐富內涵往往被一語帶過,因爲很多老師認爲高考文言文閱讀不會考查像情感思想這樣的題目。這種錯誤的做法使得文言文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眼中不過是學習“第二外語”的語料罷了,除了應付考試毫無用處。

4.教師牢牢把控話語權

高中文言文教學慣用的教學方法是串講法,串講法的好處是能夠詳細透徹地、逐字逐句地將每一課中的文言知識點傳授給學生。但是,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爲“接收機”,老師成爲“播放器”。老師說、學生記,一節課進行不到一半的時候學生就昏昏欲睡,幾乎是憑毅力頑強地堅持到下課。文言文教學只不過是教師將知識從教案複製到學生的腦袋裏,教師自認爲滿意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已。

5.教學改革帶有形式化色彩

隨着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改革也如火如荼的展開,六步教學法、語文導讀法等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呈現出來。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所參加的課堂觀摩活動發現,文言文教學改革還不十分成熟,有待深入探究。多數公開課、示範課會有意無意地避開文言文,而選講文言文的公開課多半會插入簡短的課本劇或是採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但是,多數課本劇未能加深學生對文字、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不過是博人一笑、活躍課堂氣氛而已。公開課所呈現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幾乎都是對一篇掃清文字障礙後的文言文進行的文字解讀,至於對文言知識如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們不得而知。

二、問題的解決對策

1.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語文老師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梁啓超先生就憑自身堅實的學養讓當年身爲聽衆的梁實秋先生對他的演講難以忘懷,甚至多年後仍能銘刻在心。一位能夠在講話中旁徵博引、隨口背出大段篇章的老師,怎能不讓在座的學子心動,被他深深吸引?所以,肩負着教授母語、傳承中華文化的語文教師必須補上傳統文化這塊短板,即便不能通讀經史子集,也要廣泛涉獵,尤其要對經典篇目熟讀成誦。如果語文教師講授《鴻門宴》這類篇章時,將學生帶回那個羣雄四起、鐵馬金戈的時代;或是講授《赤壁賦》這類篇目時,在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每一堂語文課都能讓學生享受一場文化盛宴,學生怎會不喜歡文言文呢?而對於語法知識,年輕教師亦應系統補習,熟練掌握,以求在講解時得心應手。

2.教學要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符

對於一個語法知識幾乎爲零的剛邁進高一的學生來說,普及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是必要的。但是,急於將高中文言文涉及到的所有語法現象傾囊相授,就有些操之過急。絕大多數教師認爲先交給學生必備的文言語法知識,就等於交給學生開啟文言世界的鑰匙。然而,從目前的教學效果來看,這種步伐過快、急於拔高的方法收效甚微,即便是高三的一些學生對名詞作狀語、意動用法等依舊不知所云,甚至能夠自創出賓語後置這樣的古代語法規則,在艱難的生搬硬套中,學生對準確翻譯文言文幾近絕望。布魯納點明,“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所以,與其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所謂的開啟文言世界的鑰匙,倒不如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把鑰匙。教師可以在學完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後,把其中涉及的文言知識分類,每一類只列舉幾個例子,然後讓學生找出其他類似的現象,讓學生在發現中接受,在探究中掌握。

3.重視對文言文的'意蘊詮釋

文言文承載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教材中的選文皆是精挑細選的優秀篇目,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當今,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母語教學,比如美國蒙特沃德學院的高中母語課就注重對民族文化的傳播。身爲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向同學們傳授中華文化”。雖然,語文課並非思想政治課,但卻影響着學生的精神世界。新課程標準也針對此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與現代的眼光辯證地分析評價古代文學,從中吸取民族智慧。所以,文言知識不應是文言文教學的全部,學習它是爲深入解讀文章服務,語文教師應該統籌兼顧,指導學生在文字深層意蘊的解讀上多下功夫。

4.教法多樣化

文言文課堂不應是老師佈道般的一言堂,缺乏學生有效參與的課堂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所以,教師應該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改變單純的串講方式,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要關注學生是否真正走進文字、是否積極思考,絕不能走過場、只圖形式上的熱鬧。

(1)因“文”制宜選方法

評點、誦讀與串講是比較常用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孰好孰壞取決於文字的特點。比如《滕王閣序》就適合採用誦讀法,如果串講無異於焚琴煮鶴。

(2)透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疏通文言知識點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並不侷限於對文字的深入分析,也可以用在文言知識的學習上,讓學生展示自己整理的文言知識點,大家互相補充完善,遠遠好過整節課聽老師字字講解。

(3)鼓勵探究,開闊視野

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探究,可以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可能會發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及笄”表示女子十六歲成年,那麼其他年歲是否都有對應的稱謂呢?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組成探究小組進行專題研究,並幫助學生搜尋資料,學生形成探究成果後,可以在班級開展專題講座。總之,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以學生爲主體、注重文言文教學的人文性的基礎上,採取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靈活多樣、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上僅是我對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粗淺看法,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繼續探索,以期高中文言文教學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