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存在問題及對策論文

論文1.28W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推動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與效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學習借鑑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雖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將針對我國高職 “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主要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及建議。

高職“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存在問題及對策論文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引領世界職業教育潮流,爲德國企業輸送了大批接班人和技術人員,是德國經濟的支柱。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政府更加重視職業教育,更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中。我國各地掀起了學習和借鑑德國“雙元制”熱潮,並在學習中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徑。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況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援、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雙元” 指的是學校和企業。學校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相關的理論知識,企業則負責向學生傳授職業技能培訓。據權威數據統計,德國大學生佔同齡人比例僅佔二成,將近八成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並走上工作崗位。因此,這種成功的嚴謹的職業教育爲“德國製造”培養了大批職業人才,也成爲國家競爭力密碼。

二、我國 “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影響下,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進入新世紀後,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普遍推廣以及高新技術的出現,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國內大批職業院校直接或間接引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爲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解決了很多學生“就業難”問題,試點單位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聲譽。同時,政府和大衆媒體多形式多層次地宣傳普及職業教育,有條件的企業單位對自身“雙元制”職業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討,推進了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不斷加速。職業教育模式由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導下的就業導向模式轉變。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重學術、輕技術

現今,“重學術、輕技術”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全社會共同關注和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高等職業院校沒有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在於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綜合性的創新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沒有真正領會到“工學結合”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放羊式”實習仍佔據相當比例,這使得職業院校的實習亂象一直受人詬病。現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着“校熱企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與實習質量有關,職業院校無法爲企業發展輸入符合需求的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與成功的德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二)辦學經費不足

企業是職業經費來源的主體,也是主要培訓機構、國家主要資助的對象。我國雖然提倡和支援職業教育的發展,但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政府的財政和政策支援力度仍然不足,其主要體現在經費投入有限,經費來源較爲單一。經費不足直接導致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校舍、實訓基地、教學設備等教學資源匱乏,無法滿足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其職業教育支出更是無法有效保障。且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積極性下降,高等職業學校在發展“雙元制”職業教育時經費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導致了經費浪費嚴重的問題。

(三)產教結合一頭熱

我國經濟整處於轉型關鍵時點,產業轉型升級預期將持續升溫,對應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激增,產教結合將成爲經濟增長的潛在推動力。從當前中國經濟的角度而言,職業教育將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現有的校企合作,廣泛地表現爲執行模式較爲單一,主要是透過“雙掛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來進行:即學校建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建立“員工培訓基地”,不利於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深層次開展。產教結合一頭熱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企業聘用學徒需要付出同樣的薪酬,在花費人力、財力培養後很難留住人才,而政府發佈的相關激勵政策並沒有落實到位。

(四)師資力量薄弱

強大的師資力量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的關鍵。我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需要企業與學校的強強聯合,更需要大批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學校和企業均無法提供。在大多數高等職業教育學校中,教師來源主要是從普通高校招錄,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且職業院校教師職稱評定和收入分配基本按普通學校的規定和標準執行,限制了企業和科研單位能力強、素質高、有意願的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的引入。這無疑對職業教育發展成爲重要引擎造成巨大的挑戰。

(五)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

德國職業教育領先於世界水平,與法律的大力支援密切相關。我國在借鑑“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導致很難有大的突破。我國雖出臺了相關職業教育法律,如《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主要以政策性爲主,缺乏完善而具有權威性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同時法律和政策間相互不銜接,缺乏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涉及高等職業“雙元制”職業教育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法律中沒有明確企業的地位和作用、學校和企業各方的責任,這使得企業保護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監督機制,無法提升企業的積極性。

三、完善“雙元制”職業教育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在德國,大學文憑不是進入企業唯一的敲門磚已成爲社會共識。相反,擁有職業教育經歷和合格的技能比文憑更受企業青睞。政府應該創建職業院校高教研究所,增強校企合作理論研究,更好地監督指導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開展。政府在在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的同時,可以利用輿論引導社會大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起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營造全社會支援、關注和參與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企業則要發揮主導作用,拓寬校企合作的範圍和層次,推進校企“專業共建、課程共擔、教材共編、師資共訓、基地共享”。企業要用長遠眼光看待職業教育問題,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爲導向,提升校企合作意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要發揮企業自身資源整合優勢,積極參與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及科研等活動,爲企業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二)加大政府的財政支援力度,壯大職業教育規模

經費不足已成爲阻礙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爲解決此問題,一是以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發力,改善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鼓勵和支援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在經費上加碼。二是在“教育平等”前提下,研究制定關於高職院校分學科分專業的公用經費標準。三是加大對職業教育企業實訓基地的支援,按照“政府導向、多元籌資、集中財力、擇優扶持”的原則,引導職業院校轉變辦學模式。四是重點鼓勵支援農村職業教育學校發展,調動企業參與職業人才培養積極性,完善農村家庭貧困生面學費政策。

(三)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升職業教育質量

建設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首先,要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其次,高職院校要與企業、政府密切合作,保證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大力支援建立高水平、高層次“雙師型”教師培訓機構,使教師們不僅具備較高的理論基礎,同時提升實踐經驗,透過國內外進修等多種途徑培養專業教師。鼓勵教師到企業第一生產線進行調查、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科的前沿知識與企業的實際項目相結合,提高實踐教學能力以及教師的綜合職業素養和教學實施水平,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四)設定“雙元制”管理機構,完善法律體系

校企合作是德國職業教育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雙元制”的精髓。我國“產教結合一頭熱”原因之一是法律和政策保障的缺乏。只有建立明確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纔能有效協調好校企、學生、教育機構和行業組織各方關係,才能保障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壯大。政府應設立“雙元制”管理和協調機構,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從國家層次上明確劃分培訓標準,加強考覈和監管力度,保證培訓水平和質量。

(五)建立適應現代化職教體系,培養現代職業人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已經成爲我國企業的首要戰略任務。而由此帶來的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的改變與提升,職業化的進階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需求也愈加迫切,這也推動着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在借鑑德國“雙元制”基礎上,探索本土化實踐,創建適應現代化的職教體系。培養產業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現代職業人,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真正的將我國十幾億人口的沉重負擔轉化爲巨大的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