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應遵循的幾個原則論文

論文8.74K

摘 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被國家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在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下,高職高專教育正處在發展的大好時期,面對機遇,迎接挑戰,乘勢而上,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試圖在分析當前高職高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探討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使其儘快形成鮮明特色。

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應遵循的幾個原則論文

關鍵詞:高職高專教育;改革;遵循;原則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教育的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都佔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總和的半壁江山,學校總數佔到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70%,發展勢頭迅猛。國家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高職高專教育如何面對機遇,迎接挑戰,乘勢而上,是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發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高職高專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高職高專教育內部來看,總體發展是不平衡的。部分學校定位準確,特色突出,畢業生供不應求,但多數學校仍存在着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的問題。

1.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多年來,在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檔案中有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進階實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種說法,在民間也有技術應用型人才和技術人才等說法,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在政府的各級管理部門和民間的觀念中遠未達成一致,從名稱到內涵仍是一個比較模糊和衆說紛紜的概念。在學校的實際操作中,由於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束縛,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儘管政府一直在艱難地推動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職高專教育始終無法從本科壓縮型中徹底擺脫出來,而依然部分沿襲過去的學科模式,改革不徹底,特色不鮮明,是導致高職高專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學基本建設比較薄弱。由於長期以來,高職高專教育多頭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職高專教學基本建設長期滯後,使得具有高職高專特色的教學檔案建設、教材建設,雙師型教師建設、專業實踐實訓基地建設,校企產學研結合機制的構建等推進緩慢。這些重要因素也制約了高職特色的形成。

3.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不能按職業崗位和技術領域的要求來設定教學項目和組織教學。由於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高職高專院校還是沿用學科體系加較多實踐環節的組合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仍以書本爲主,以課堂教學爲主,以理論講授爲重點。改革的目標實施總是力圖將社會需求和學科體系整合。之所以出現這種改革不徹底的模式,總體上講,還是顧慮過多,老的一套仍抱着不放,新的要求又需要體現。然而,靠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嫁接,難以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從高職高專教育的外部來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比較滯後,勞動部發布的職業大典規定了1800多個職業,而職業資格證書只發了100多個。勞動准入制度實行較晚,使得依託職業準人的高職高專教育就業通道不暢,就業沒有很好的制度保障。

二、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1.按需辦學。

高職高專教育與市場聯繫緊密,是以需求爲導向的就業教育。高職高專教育要從市場需求中尋找生存發展空間。高職高專教育是培養適銷對路的職業人才,不與市場接軌,離開社會需要,自身就無從發展。高職高專教育不應依賴政府給予很大的政策支援、很高的地位、很多的投入,而應從市場中獲得自我發展的舞臺。只要得到市場的認可,發展空間則是無限的。因此,高職高專教育一定要以市場需要爲導向,要從學科型轉變爲就業導向型,透過與社會結合、透過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促進學校良性發展。要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大衆化對高職高專教育提出的要求和帶來的機遇,研究社會需求,認識社會需求,分析社會需求,突出職業教育特點,按照需求對學科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進行重新整合,要敢於做傷筋動骨的改革,敢於捨棄一些傳統模式的東西,有所爲有所不爲。要靈活反應,不斷根據社會要求調整專業設定、專業方向、專業內涵,實行訂單式培養,使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與社會需要零距離,使學生上崗就能上手工作。

2.進一步降低重心,以實用爲本。

當前的高等教育大衆化對社會、人才結構和高等教育本身的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和畢業生就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形勢下,高職高專教育應該怎樣定位?筆者認爲,應該是進一步降低重心,以實用爲本。由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大規模擴招並大量涌入就業市場,在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總需求增幅極爲有限的制約下,勢必造成他們供應下移的趨勢,從而對高職畢業生形成擠壓效應。將高職高專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的重心順勢下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面向量大面廣的基層一線培養技能型人才、執行型人才、實務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等正是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所在。

3.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應以技能和實踐能力獲得爲主線來設計實踐實訓活動和理論知識學習。

根據前面兩個原則,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突破傳統的思路和框架。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結果不是若干門理論課和實踐課的考試或考覈透過,關鍵是職業崗位技能和能力的獲得。爲此,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都要做大的調整。對此,德國的項目教學法有成功的經驗。它以一個實踐項目爲載體,以能力技能獲得爲主線,將多種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力訓練融匯其中,在項目中邊實踐邊學理論,用到什麼學什麼,針對性極強,突出了理論的應用性,較好地實現了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總之,着力於能力的培養和獲得,強化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堅持“實際、實踐、實用”的原則設計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學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理論,在應用中掌握理論,這應是我國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的原則。

4.合作辦學。

一是產學研合作。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高專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培養高職高專實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要做到這一點,僅靠和若干企業簽訂一紙合作協議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合作互助、互惠互利的長效機制。能否建立這種機制關鍵是企業對合作辦學的積極性。而企業的積極性來自我們的高職高專院校到底能爲企業做什麼?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能否融入到企業活動中必然成爲題中之義。要達到這一目的,學校和企業形成合作聯合體,學校專業人員和企業人員雙向兼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嘗試。企業和學校的工作大家都實質性參與,科技助企,產學研實踐助校,學校和企業活動徹底共通,資源和效益共享。有些學校透過自辦企業或將企業引入學校,企業與專業互動共贏,找到了產業與人才培養的結合點,爲地方經濟多方位服務和依靠社會各方力量辦學的結合點,學校發展進入良性循環,道路愈來愈寬廣。

二是與國外的高職院校合作辦學。國外高職院校已積累了幾十年的辦學經驗,形成了較爲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習他們的經驗,將加快我們的辦學進程。

5.注重素質教育。

高職高專教育雖然是實用性極強的職業教育,要在特色上狠下工夫,但教育的共性要求也必須兼顧,特別要注重素質教育。大學時期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要特別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既處在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也處在儘快形成鮮明特色的關鍵時期。在高等教育大衆化的背景下,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將更加綜合、務實,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只有主動面向市場需求並率先形成鮮明特色的高等學校,方可在競爭中把握先機,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 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彙編[C].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