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以就業爲導向的計算機教學策略論文

論文3.3W

一、引言

以就業爲導向的計算機教學策略論文

不可否認近年來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技術爲核心的教學內容逐漸滲透到高校教學體系中,其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以及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提供人才等方面都起到突出的作用。然而從大多院校計算機教學現狀仍可看出,其很難與市場經濟發展步伐保持同步,導致畢業學生面臨許多就業方面的難題。作爲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教學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關係更爲密切因此,對廣播電視大學以就業爲基礎的計算機教學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二、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學生實踐能力較低。現行廣播電視大學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多忽視學生時間能力的提高,與計算機實踐性特點相背離。許多教師在知識講授過程中仍以理論課爲核心,僅有部分教學內容可進行上機操作如Flash動畫設計、VB程序設計等,且在日常考覈過程中理論內容佔據比例極大,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這樣在就業過程中便存在與就業單位要求差距過大的現狀。因此實際教學中除在課堂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外,還需在考覈環節方面做到以就業爲導向,以此爲就業奠定基礎。[2]第二,計算機課程內容相對滯後。廣播電視大學目前在計算機專業課程方面,其基礎內容仍以較多辦公軟件、系統設程序等理論基礎知識爲主,一定程度上難與市場環境下計算機的發展保持同步。計算機技術本身處於高速發展的過程,若教學內容過於滯後,很難使習得的知識在就業中得到應用。以目前大多基礎教學內容中的關於“數據庫基礎應用”爲例,市場環境下更注重新的SQLServer版本,而教材中仍停留在SOLServer2000方面,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數據庫的應用便以做到遊刃有餘,面臨被用人單位淘汰的風險。加上許多廣播電視大學教師不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將當前較爲新穎的計算機知識融入其中,很難提高學生的計算機能力[1]。

三、以就業爲導向的計算機教學策略

第一,以就業爲導向優化教學環節。針對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基礎知識薄弱以及教學中理論內容過多等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優化實踐教學環節,將學生就業作爲學生髮展目標之一,具體優化內容包括在紮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進行應用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廣播電視大學可實施開展校內實訓活動,並與社會企業進行校企合作,保證學生能進行知識的感知與實踐,這對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需注意的是教師作爲計算機教學的主體,也應注重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可適時由專家學者或社會知名企業人士進行關於計算機專業知識的.講座,確保師資團隊整體素質滿足計算機教學要求。

第二,以就業爲導向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的優化主要針對教學實際現狀評價而提出,有利於對計算機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時發現並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廣播電視大學計算機教學評價分析情況看,涉及就業的內容仍較少,存在極爲明顯的“爲教學而教學”現象,難以激發學生計算機學習的熱情,更無從談及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教學評價體系優化過程中,應注重以就業爲導向,重視當前教學模式是否可滿足學生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團隊意識、專業能力等綜合能力提高的要求,其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應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完善[2]。

第三,以就業爲導向優化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優化方面,目前廣播電視大學仍明顯的青睞於教材內容,而忽視外部資訊資源的有效利用,其中落後的計算機知識在就業環境中適用性極差,完全脫離以就業爲導向的基本原則。因此在優化過程中首先應注重就業理念的樹立,在計算機基礎知識講授的同時,應注重做好市場對人才要求對分析工作。同時注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網絡資訊知識在教學中滲透,對於教學內容的豐富以及就業資訊的獲取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優化教學內容方面,以教學中關於office、flash等內容爲例,教師應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需將市場環境下動畫製作要求、軟件應用等實踐性內容融入其中,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瞭解市場需求。

第四,以就業爲導向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優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目前廣播電視大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極低,學生知識的習得更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即使部分院校適時開展實踐性教學課堂,但教師的嚴格監督指導仍是學生實踐學習以機械性操作爲主,難以使學生整體能力得到提高。對此應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以引導式的方法取代以往完全以教師爲主體的教學方式。或在實際教學中也可聘用用人單位一線員工作爲輔導教師,這樣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引入實踐教學內容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也有利於學生就業發展[3]。

四、結束語

廣播電視大學以就業爲導向的計算機教學模式是解決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途徑。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立足於現行教學存在的弊病,堅持以就業爲導向的基本原則,從教學環節、教學評價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完善,以此實現培養複合型人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