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論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論文

論文8.55K

第一篇: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

論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論文

摘要:大學語文是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學科之一。目前真正喜愛這一學科的大學生逐漸減少,整體人文素養水平也不斷下滑。因此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是當前社會、各大高等院校的首要工作。文章基於這一內容,首先分析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中存在的問題,隨後簡述其存在的社會意義,最後明確了大學生培育人文素養的主要方式就是完善大學語文教學。望本次研究能夠幫助當前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素養;培育;教學

大學語文作爲當前極爲重要的一門學科,目前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由於大學語文佔據較高的學分,顯示其所佔據的地位極爲重要,導致許多大學生將其看做獲取高學分的課程,應對態度以不求甚解、但求過關爲主。基於這一想法,大學生在其中學習到的知識極少,對其人文素養的提升微乎其微。

一、大學生人文素養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無法很好的結合審美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更多是以知識教授與工具操作等行爲進行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文素養。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存在複雜性。可能是學生自身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教授過程中的認知偏差、網絡環境對學生資訊思考及接受行爲的影響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學生對經典、文字式閱讀的重視度下降。針對目前社會現狀而言,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質觀念薄弱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社會與各高校中存在的“專業崇拜”。近來各大高校爲了進一步提升就業率,重點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及知識的培育,以便滿足社會需求。這一行爲無疑存在重要性,但從現實層面而言,高校會因此忽視了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的培育。中國的教育需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專業性工具。這種專業萬能的理念創造了諸多“熱門專業”的神話,但對大學生的精神造成了影響,甚至可以說影響了學生的現實生活。

二、培育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社會含義

基於專業崇拜及功力注意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大學是人文素養培育。近年來,社會上頻繁發生大學生違法事件,這些行爲無不體現出其人文素養的缺少以及價值觀的扭曲。所謂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在人文科學層面到達了綜合素質的境界,主要表現爲以下幾點:基於人與自然的關聯性,明確以人爲本的重要性,體現人顯著的主體地位:基於人與自然的關聯性,明確互相尊重的重要性,體現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基於以人爲本、體現個性、發掘潛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基礎性目的,激勵學生多關注人類存在價值及意義。而大學語文在這過程中能夠起到提升基礎語文能力、提高學生人文視野、培養人文情懷及素養的作用。正如民族的綜合實力由軟實力與硬實力兩個方面的內容組成,人亦如此;軟實力指人文素養,硬實力則指專業知識,兩者相輔相成、彼此支援。爲了促使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掌握上述兩種能力,大學本科教育需要實現通才及專才、素質與專業教育的有效結合。當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在進行課程設定時,涵蓋以下三個部分:基礎知識、專業技能、人文素養,唯有同時培育三個方面才能夠產生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會涉及素質教育,同樣素質教育中也含有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因此三者的重要性可以劃上等號。

三、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方式———大學語文教學

基於前文內容,筆者人文大學語教學應依照常規語文教學規則實施,具體而言就是結合經典文字實施知識講解、情感啓發及思想昇華等活動。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其實就是對學生語文素質進行提升。而其與高中、初中語文教學之間的缺編就在於其需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束縛,確定素質的本質意義,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相關活動之中。在這種高層次的教學方式下對學生人文情懷及素質進行提升。大學語文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一提升學生人文素質與審美爲主,實現人文精神的傳播。大學語文課程又稱高等語文,主要教育受衆爲大一新生,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育非常重要。不過由於大學生已經經過了十多年的語文學習經歷,對於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應用具備一定的基礎,不需要將之前的學習內容進行重複。基於目前的社會現狀及技術理性盛行的時代現狀影響,相較母語能力培育而言,人文素養培育更爲重要。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對其實施審美培訓及文學鑑賞等基礎性教育。筆者認爲,結合大量具備思想啓迪含義及審美情趣的經典文字,在刺激學生人文關懷的同時,還能夠大大提升其審美及文學鑑賞能力。因此大學語文教材選擇是教學的重要基礎。在選擇過程中於需要關注具備人文薰陶、審美教育及語言訓練等多個方面內容的範本。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不能與傳統文化教育對等,所以在教材選擇過程中不能僅僅包含經典的文學作品,還應該包含當代或國外的優秀文學作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從狹義來看與其今後的社會工作及生存相關,從廣義來看直接關係中國優秀文化能否得到發展與展現。作爲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方式,大學語文教學目前仍然存在衆多問題。但隨着社會與高校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這一目標距離實現也就僅僅想是時間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大學語文教學相關工作人員付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馮智明,李永賢.大學語文課程中應用文寫作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爲個案[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6,08.

[2]曲貴海,高春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04.

[3]宋羣.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何在———兼述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16,13.

第二篇: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性質之一,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它能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特點說明了語文教學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的優越性。但是根據目前大學生的情況來看,很少有學生會透過語文來豐富人文素養,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很多的大學生人文飼養普遍較低。要想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語文需要肩負起這一重任。語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該教育範疇內得以廣泛滲透,語文教學既要擔負起作爲交際工具的重擔,即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其聽說讀寫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傳遞文化、喚醒靈魂,不斷促使學生個體成長和心靈成熟的作用。語文教學在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美好的嚮往、對人生憧憬和規劃、對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熱愛,以及成就良好的習慣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何時能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識的缺乏

隨着經濟的發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但長期以來,我們都按照傳統的模式和評價標準,進行着實際以智力爲主導的`教育,成績的好壞,名次的前後,也似乎成了今天評價學生的定性準則。因此,在這樣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中,讓學生們自覺去接受文化的洗禮和文學的薰陶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在進入大學之後,由於受到所學專業的限制,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間存在着矛盾,大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對於一些純理科性質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想接觸到文學類的學科知識的機會就減少了,再加上很多學生由於缺乏積累人文常識的意識,最終導致了絕大部分學生在人文領域方面知識的缺失,甚至是喪失了基木的文學寫作能力,進而造成了人文素養的弱化現象。

(二)人文精神的流失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文化精神的缺失己經成爲了一大主流現象,很少有學生能夠對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瞭解地很詳細,更嚴重的是在很多大學生中間缺乏最基木的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具體表現在對中華民族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以及優秀的民族文化的瞭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也缺乏對中華文化該有的興趣,逐漸導致民族精神的流失。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理解“人”的價值、使命與歸宿,出現價值觀念金錢化和個人化現象,“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有一定的市場。大學生的價值觀情況可以反映其人文素質的基本水平。很多學生認爲只要學好專業就行了,文化課差無關緊要,於是就出現了專業課認真學習,文化課自由散漫,隨便聽聽的現象。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沒有樹立正確的目標,從而忽視了人文學科的學習和本身人文素養的提高,這也導致學生缺少理想信念,缺乏進取之心和成才之志,社會責任感不強。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

(一)挖掘語文教材中人文因素

語文教材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把握並利用其優勢,發掘作品中具有人文教育素材,充分調動一切資源和能力,結合相關專業知識,在文章的選擇上做到有針對、有辨別。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滲透,使他們在體悟作品內涵的同時,對其靈魂也是一種淨化和洗滌。語文教材中所選錄的文學作品,除文字優美外,還蘊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內涵和人文魅力光芒四射,它像一座燈塔,對學生在生活道路上前進和成長起導向作用。因此,作爲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和欣賞作品的同時,受到一種精神上的薰陶和感染,一種靈魂的洗禮和昇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教材的充分合理運用和解讀,挖掘教材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和威力,如何在作品的閱讀欣賞中陶冶學生性情,養成學生品質,是大學語文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語文課本中挖掘人文因素,是大學語文教學人文滲透的一個必要而直接的手段。

(二)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新時代的教學觀倡導應該回歸人的教育,即以人爲本。因此,和諧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係的建立,對於人文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同尋常的內化意義。教師與學生之間處於平等、和諧的氛圍。學生的人格在這樣的關係中得到了尊重,這更能優化良好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果,學生的內在品質和外在素養更能得到快速的提升。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控制者和權威,而是同學生同樣;立於平等地位,教師要聆聽學生的心聲,幫助學生走出迷惑,指導他們撥開黑暗。新時代的師生關係更像是朋友,它要求我們要從內心深處尊重學生,真誠相待,熱情關懷,和諧相處。這樣的課堂,這樣的老師,自然會使學生一步步走向從容、走向自信和大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表達發自內心的見解,懂得與他人和諧相處之道,新的教學理念擺脫了傳統教育思想的禁錮,教師不再是拿着指揮棒的領導者,學生更非是指揮棒下被教師牽着鼻子走的奴隸。

(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是感知祖國語言文化和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詞彙量,增強語感、培養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誦讀之中,優美的文章會讓讀者有春風沐雨之感,在眼、耳、嘴、心、腦的協同合作下,多種感官都會調動起來,這樣對於喚醒人內心深處的人文精神的再創造。透過對文字的反覆閱讀,學生自然而然地能夠達到描摹其景,揣測其意,訴說其情的效果,從而使學生進入文字世界,把握文字的深層意義。於是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便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以提高和涵養。閱讀可以激發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正如謝冕所說:閱讀過程也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閱讀勵志的傳記文學,可以使學生深受感染和鼓舞,主人翁在艱苦辛酸的境遇中始終堅持理想,積極進取,這對年輕的讀者更是一種靈魂的衝擊與洗滌,反身自己,會對眼下的幸福生活更爲珍惜,對自己好逸惡勞的狀態由衷反省。優秀的文學作品,是集語言美、人情美、人性美於一體,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典範,是世界人民的精神瑰寶,因此,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我們在作家的引領下,更早更多地瞭解世界文化和風俗,感受世界悠久而博大的歷史文化,受到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這對深化學生人文素質、弘揚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義。

結語:

語文教育,是使學生增長文化知識、提高內在涵養的教育,是着眼於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人文素養是人類文明的浩瀚長河中最璀璨的一顆珍珠,也是人類珍貴的遺產。而大學語文作爲人文素養表現的一部分,它的教學就顯得尤爲重要,使人類的文明發揚光大,使後世繼續繼承,使未來人才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承擔的責任。這項工程浩大而長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但也足顯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都是大學語文教學中永遠繼續的課題。當然,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養滲透,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第三篇:語文字色迴歸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摘要:無論是“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還是“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都是基於科學的兒童觀之上的,即爲兒童語文素養的最終形成及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新課標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確如此,教師要時刻樹立主導意識,學生在正確方法的導引下不斷受到薰陶感染,相信行走在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裏,兒童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就不再是夢想。關鍵詞:兒童觀;創設情境;語文素養兒童觀,即“兒童意識”。如何用科學的兒童觀指引小學語文教學呢?我認爲,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喚起兒童的學習興趣,教學情境的創設要富有情趣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和引導者。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必須在民主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試想,如果一堂課學生感到沉悶壓抑,又怎麼會有美的感受和創造性的發現呢?因此,作爲教師,要充分考慮教學情境創設的情趣性,使學生學生學得愉悅,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上學期,我參加了一次優質課評選活動。在執教《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運用自己早就設定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學,我的教與兒童心靈的學始終是疏離的。一節課死氣沉沉,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失敗之後,我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從這節失敗的評優課中,我獲得的最大收穫是:教材和學生在我頭腦中的地位發生了改變!每每在備課的時候,我把學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總是要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孩子讀了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感想和疑惑?二是怎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拼音教學是一年級上學期教學的一項重點,而拼音複習課又比較枯燥,我就在創設富有情趣性的教學情境上下工夫。我以“暢遊拼音王國”爲題,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興趣特點,首先讓學生一起伴隨着兒歌去喜羊羊拼音王國遊玩,然後唱聲、韻母歌,扮演喜羊羊爲果樹治病(音節改錯)等遊戲,形成有坡度的系列訓練,讓學生玩中求學、學中有樂,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兒童的心理需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不僅預設的教學環節要體現二者的統一,在利用隨時可能出現的生成性資源時,還要注意滿足學生心理需要,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扁鵲治病》一課時,當學到課文結尾時,多數學生批評蔡桓公不願治病的態度,我以爲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至此水到渠成地達成了。就在我歸納總結的時候,一個孩子怯生生地舉起手來:“老師,我認爲扁鵲也不對,如果扁鵲再多勸蔡桓公幾次,或許蔡桓公最後不會病死的。”顯然,課文的本意是告訴我們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雖然這個孩子的理解與課文的價值取向明顯不符,但表現出了他看問題的獨特角度。於是,我和學生再一次迴歸文字,去重點研讀了表現蔡桓公自以爲是,以及扁鵲幾次三番勸說蔡桓公的文字,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到:其實扁鵲是幾次勸過蔡桓公的,但都被蔡桓公拒絕了,何況在古代受君王至上思想的影響,等意識到嚴重性時,爲時已晚。不過,如果扁鵲不懈努力的話,也許蔡桓公真的會有所醒悟,他的生命也許會得到挽救。所以這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是很有意義的,應該受到表揚。透過這樣的處理,這位學生滿意地坐下了。我認爲,我對這件事的處理,符合書中專家的觀點: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善於利用課堂上即時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對課文進行賞讀,藉以進行鮮活的語言文字訓練的要求。這不就做到了“滋養心靈”和“獲得工具”的並重和統一嗎?

三、尊重兒童的個性體驗,語文教學要體現兒童主體性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不同,兒童常常有着與成人不同的審美視角,也擁有着成人意料不到的智慧。爲此,教師首先要真正擁有“兒童的情懷”,善於傾聽兒童內心的聲音,這樣才能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體現語文學習的兒童主體性。《小木偶的故事》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講述的是老木匠在小木偶的臉上添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小木偶因爲笑嘻嘻的表情而受冤枉,遭誤解,內心很痛苦。一直到神奇的藍鼻子小女巫出現,賦予了他所有的表情,才讓他真正獲得了快樂。教學參考書中提示的教學目標,其中之一就是透過本課的教學傳遞給學生一種精神: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不會笑就無法體驗生活的快樂。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卻驚訝地發現,兒童的思維和情感是多元的,即使面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感態度。有的同學,不僅從故事中感受到積極面對生活的道理,而且認爲,童話也讚美了老木匠和小女巫,因爲老木匠給了小木偶生命,希望他帶着微笑闖世界;而小女巫幫助小木偶擺脫了他只會笑的痛苦,小女巫是一個善良的人。瞧!這就是兒童眼中的童話,不僅能將其中的角色化爲具體的形象展現在眼前,還能對其作出審美評價。

參考文獻:

丁衛軍.行走在閱讀教學的課堂裏.語文教學通訊,2006(Z2).

第四篇: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分析

新課改下的語文我們推進一種以學生爲主的教育方式,並且重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人文培養,從而讓學生從課本中獲取知識的同時發散人文內涵最終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透過學習文字、情景體驗、聯繫生活這三個方面我們對學生進行初中語文的人文培養,老師在層層教學環節中的循循善誘,正確引導初中學生進入文學殿堂,最終達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全方面培養。

一、立足文字、滲透人文素養

老師在課堂上不僅僅向學生介紹課本篇目中的寫作手法和語言文字運用,同時也可以透過“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行實踐,得出結論”來進行課堂環節設計來加深學生對於課本中文章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都匯聚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靈活運用教材能夠使初中語文教學更爲豐富,學生也能透過教師精心設計的語文課堂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使每一個課堂中滲透入人文素養,讓學生透過日積月累語文知識來培養屬於他們的文學素養。透過反覆品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挖掘文字中人物精神,體驗文字所表現的強有力的張力,啓發學生思考,領悟文字中深層次的人文內涵和體會人文精神感染力。曹操用浪漫主義的寫法描繪出了高山大海,波瀾壯闊的《觀滄海》,透過借景抒情的方式表達了詩人統一中國的高遠抱負;以夾竹桃貫穿全文作爲線索來表現爸爸對“我”的深情和失去父親陷入痛苦和眷戀父親的“我”,林清玄用插敘的手法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最終得到感人至深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更有魯迅先生用父親的“背影”,火車站的人聚人散的分離傷感之情來感動全中國漂泊彷徨,遠走他鄉的人們。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內容的思考,從文章的細節出發凝聚成一個整體的文學體系,最終利用初中語文課本,真正從點滴滲透入人文素養。

二、創設情景,啓發人文思考

人文素養並不是透過講座,報告,知識體系就能夠傳遞給學生的,對於人文素養的培養同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所以教師應該藉助初中教材慢慢滲透人文素養,讓學生感知在課本中每個人物形象,體會他們所處時代並且設身處地的思考他們的行爲方式,以初中教材爲語文教學的起點,從初中課本的知識體系的構建並且查閱相關文學資料來了解人文精神。老師透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創設文章中的文學環境,把刻錄在教材中的文字能夠實體化,身臨其境的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正文學內涵,並且啓發學生進行文學思考。同時注意對於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加強,以至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體會、感悟作者傳遞給讀者的真正人文精神。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並且都蘊含着豐富的文學內涵,所以老師想要傳授人文素養時,利用創設情景的方式讓學生感知人文精神。都德的《最後一課》透過一個小學生的字數描繪了在被普法戰爭所侵害的普魯士鄉村小學中進行了最後一堂法語課,深刻的反映了法國人民處於水深之中並且被戰爭所破壞的痛苦之情。這樣,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創設最後一課之中的文學環境,讓學生能夠細膩的感知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中的人物情感,真正的感受都德傳遞給讀者的戰爭無情破壞社會的痛苦和深切愛國之情,這樣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情景創設,啓發學生對文字進行深入思考。

三、結合生活,創設人文課堂

在語文課堂中,老師主要透過語文知識來進行對於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但同時我們可以結合學生已學過的所有知識,讓學生緊密聯繫與自己慼慼相關的生活世界,進行學生內在品質的提升。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往往能使語文學習達到更爲高效的境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用生活實踐來讓學生感知人文素養,體驗豐富的人文情感。以“讓教材走向課堂,讓教材走向生活”爲核心開展語文教學模式,透過人文實踐能夠真正的領悟人文素養,從而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夠讓學生透過實踐也能得到人文精神領域的提升。比如,在初中語文課本中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中體現的父愛如偉岸的大山堅定不移,母愛則如冬日的爐火溫暖我心,透過這篇課文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我爲媽媽做一件事”這樣的課外實踐內容,並且讓學生寫下實踐心得,這樣有效的教學環節能夠使學生真正領會文章中向父母表達的深沉情感。或者對於《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蘆花蕩》這類紅軍長征主題文章,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透過“四渡赤水”“百萬紅軍過草原”的紅軍故事表現紅軍們堅持革命理想,不畏懼艱難險阻的樂觀精神,並且還可以結合“愛國情懷”課題活動來進行“紅色的心”類似的抒發愛國情懷的主題活動,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每篇文章中深刻的人文精神。總而言之,我們在初中語文教育時從每個教學環節中滲透關於人文素養的知識,讓學生不僅能夠透過課堂來培養人文精神,並且能夠用生活實踐的方式在日常生活感知人文精神,從而透過語文學習過程極大地提升人文素養。所以,對於初中語文課堂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研究應該不斷地探索,以期學生能夠真正的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真正的人文素養。

五篇:開發語文教學人文功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出發,結合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教學三個方面探討了開發語文教學人文功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人文功能;人文素養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仍然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偏重於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忽略了教育的人文功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要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語文教學要大力開發人文功能,注重人性和人文的充分發展。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文情懷,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

初中語文教材蘊含着豐富的人文素材,對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思想情感、思維方式,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化和創造性,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基於此,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精神,充分發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造能力,從而讓學生在閱讀課堂中不斷提高語言能力,獲得語言知識,在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例如,在學習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時,透過閱讀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在閱讀課堂中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爲一體,從而不斷啓迪思維、陶冶情操。總之,開發閱讀教學的人文功能,就是要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積極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文字、作者、現實中深入思考,大力開發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使學生能夠深切體會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豐富內涵,從而實現語文課堂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養的功能。

二、在寫作教學中發揚人文精神,充分表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但長期以來,語文寫作課堂卻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固定的模式中,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毫無生氣。例如,一些教師認爲學生在寫作中只有一個調子,全是正面和積極的語言纔是健康的內容,對於學生在文章抒發一些自己的情感便認爲是內容消極、不健康,這種思想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毫無新意,個性化和創造性被束縛。寫作是學生表達思想、開發智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在寫作教學中充分發揚人文精神,注重保護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創新想法,才能打破思想束縛,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充分表達個人情感和思想,使寫作富有生氣和真實的內容。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發揚以人爲本的精神,引導學生敢於說真話,敢於表達真情實感。其次,教師還要善於啓發學生思維,同一件事情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例如,寫秋天可以引導學生體會落葉的無奈,也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秋日果實成熟的喜悅;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春天的萬物復甦,也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春日播種的繁忙景象。總之,寫作課堂應該成爲學生表現自我、抒發情感的重要渠道,而不是統一調子、千篇一律的寫作模式。

三、在口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言學習自然是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口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即“說”的重要渠道。作爲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口語教學不僅能夠鍛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夠在豐富的語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口語教學不應侷限於課堂中,而是應該融入各種校內外實踐活動中,透過舉辦演講競賽、辯論賽、朗誦比賽等各種文娛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融入語言活動中,在實踐鍛鍊中學習語文知識,樹立人文精神,不斷提高人文素養。教師一方面要充分整合課堂內外的語言學習素材,爲學生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創造有利的條件和機會,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點燃學生思維的活力,讓他們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例如,在學習《雷雨》一文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對話中體會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樣既能夠在無形中將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拉近,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文章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人文功能,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透過培養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學生創造,讓語文教學在發展與完善學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發揮出“極致”。

參考文獻:

[1]溫雲蘭.試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功能[J].語文建設,2013(15):9-10.

[2]遲豔傑.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以《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教學爲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2(7):66-68.

[3]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60-63.

[4]周彩羣.中學語文課程人文知識內容及其教學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