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分析論文

論文1.64W

摘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教育建設,校園文化也越來越完善,職業院校藉此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向社會各界輸送了大量人才。本文透過查閱相關資料,簡要介紹了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提升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的相關措施,以期能夠爲我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方面的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分析論文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

如今,社會各界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在全面實施教育改革後,我國整體教學效果均有了明顯提升;另外,當前教育理念倡導實施素質教育,因此,開展校園文化也已經成爲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校園文化在職校整體發展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越來越能發揮其作用,經過多年發展校園文化越來越具內涵,也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

一、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簡述

1.導向功能

職業院校學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學習的自信心不高,再加之社會輿論的壓力,極容易給職業院校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其對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誤解。若對此情況依然沿襲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會更大程度地加大學生對學習的反感情緒。因此,職業院校應加大校園文化建設,並積極鼓勵學生加入到建設行列中,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收到良好校園文化的影響,漸漸重拾信心,重新規劃今後的人生。

2.激勵功能

校園種類不同、培養方向不同、發展規模不同等,均是導致各個校園文化存在一定差異的因素,但作爲教育機構,任何學校的校園文化均存在同一特徵,即具有很好的激勵功能。由於職業院校學生易對人生失去方向,爲了緩解這一現象,學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可將往屆優秀學生的事例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充分了解來到職業院校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人生的轉折點、新的起點,使學生能夠重拾信心,將精力投入到今後的學習中,爲今後學習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凝聚功能

衆所周知,我國的發展經過衆多艱苦的階段,中華民族萬衆一心共同抗爭,纔有今天美好的局面,促使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優秀的中華文化,由此可見,若能夠將文化發揚光大,其可以發揮很好的凝聚作用。因此在今後職業院校的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美好品質,也要倡導教師放下身段,積極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爲學生及教師創造更美好的教學環境,如此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校園凝聚力。

二、提升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功能的相關措施

1.在校園人文景觀中充分體現傳統文化

如今,我國在人文景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好地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因此,職業院校可以加強此方面的建設,如在改建校園公寓時,可以適當使用藝術元素,爲學生營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另外,在校園較爲矚目的建築周圍,也可添加溫馨提示語,或將園林設計元素應用到校園建設中,並根據學校特點及教育理念加以修飾,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漸漸感受到校園文化的魅力。

2.課程建設中體現出傳統文化

校本課程近年來在我國教育界得到了廣泛實施,併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有效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及素質,使我國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校本課程十分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及新課改對當地教育的要求。“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受教育中的地位,實現了以人文字的.教育理念,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3.善於發現及利用傳統文化資源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人們生活習慣及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應儘量避免全國採取統一校園文化的方式,要使職業院校能充分根據當地特點及民俗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很多元素,如備受人們喜愛的東北“二人轉”,或頻繁出現在各大娛樂晚會中的“小品文化”等,均是我國難得的傳統文化。不難發現,當地校園在各大節日中往往會組織各種活動,其已經成爲校園文化之一。教師可以向學生多介紹類似上述的傳統文化,並儘量讓學生透過不同形式表現出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研究校園文化功能方面的內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使更多人瞭解校園文化的功能,也能夠透過深入分析促進其長久發展。如今,職業院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但限於其生源問題依然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鑑於此,除了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外,也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功能的優勢。雖然校園文化得到了充分重視,我國職業院校也在不斷對其完善,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其依然會暴露出些許問題,相關機構和人員應加強對該方面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黃海梅.基於職業素養提升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1):95-97.

[2]劉玉萍.閩臺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比較研究[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4,4(7):81-85.

[3]唐小翠.基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背景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J].高教論壇,2014,10(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