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幼師中專畢業論文

論文7.44K

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幼兒教育的外部環境和內在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幼兒教育作爲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是尤爲重要的,是幼兒接受良好教育和美好品德的第一步,不但能夠有效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還能爲經濟發展帶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幼師中專畢業論文,歡迎檢視。

幼師中專畢業論文

篇一:幼師音樂教育探討

摘要:

在人的一生中,幼兒期是最重要的階段,而幼兒期的音樂教育對人的成長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幼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理念和人才市場的需求。提高幼師的整體素質,突出幼師音樂教育的師範性已成爲現代幼師音樂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幼師;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國民音樂教育的質量必須從幼兒園抓起,從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兒音樂教師隊伍抓起。因此,幼兒師範學校必須把音樂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專業院校教學體系和模式的影響,在一些幼師(包括中師)中普遍存在着重技巧訓練,輕教學能力培養的弊端。鑑於此,筆者認爲,幼師專業的音樂教育一定要突出“師範性”的特點。要轉變舊的教育理念,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措施,爲社會培養一批具有較高音樂素質、適應現代幼兒音樂教育的新型幼兒教師。

一、重視音樂教育,明確培養目標

“研究表明,音樂能使人產生意想、聯想、幫助自我實現,喚起人深層意識結構中潛在的東西。音樂能激發人原始本能,也能抑制這種發揮潛課程功能的重要手段”。幼兒I的一個重要階段,音樂教育對幼兒身一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現狀並不令面。忽視甚至輕視幼兒音樂教育的現復一方面,在各式各樣音樂興趣班與衆:的背後,更多的是出於功利的目的以2盲目的心理和隨衆心理。

對於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很多人並不瞭解,因此,我們必須糾正上述的兩種錯誤現象。讓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真正瞭解音樂教育對幼兒身體的發展、語言的發展、知識的發展、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起着的重要作用,轉變原有的陳舊觀念,認清新世紀形勢下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透過音樂教育活動使兒童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幼兒音樂教育主要是培養幼兒對唱歌、旋律、傾聽等音樂內容的興趣和熱情,教給幼兒感受和表現音樂美的方法、手段和途徑,使他們有能力以聲音、節奏爲手段去表現所感受到的音樂情感,並能夠富有熱情、表現力和創造性地進行表演。

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幼師培養目標是讓學生畢業後,到幼兒園去做一個合格的幼兒教師。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音樂技能,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和索質,使幼兒能夠健康和諧地全面發展,而不是培養她們個個都成爲音樂家。

二、探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要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素養全面的新型幼兒師資,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提高幼師音樂教育的質量。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爲了豐富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增強對音樂藝術的熱愛,教師應經常透過良好的示範演奏和深入淺出的理解來啓發引導學生,讓學生以一種興趣濃厚、積極舒暢的心情接受教師指導。

(二)注重伴奏能力的培養。

首先對一些幼兒歌曲伴奏曲式、調式、風格、情緒進行分類,並對和聲及伴奏音型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掌握編配歌曲伴奏的的規律。其次,讓學生多作編配兒歌伴奏的練習及音階琶音練習,熟悉各種大、小調的音位,以便在以後教學伴奏時靈活運用,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學生邊彈邊唱的習慣,做到心、手、口一致,從易到難。透過訓練,達到學生能夠運用自如地彈唱。

(三)開設欣賞課

對幼師學生適當開設欣賞課,也是十分必要的。欣賞課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想象、理解、鑑賞能力,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理解作品,以提高對音樂作品從形式到內容的分析能力,還要識別音樂作品的年齡適應性,什麼樣的音樂作品適合何種年齡的幼兒,敏銳地察覺音樂作品內涵,以便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將音樂作品的教育潛力轉化爲幼兒的發展。

(四)讓學生參加音樂活動與實踐

首先,定期舉行彙報會。每學期一次大型彙報會,每月一次小型彙報會。透過一些合唱(大合唱或小合唱)、獨唱、彈奏、舞蹈等節目,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以彙報會的形式展示出來,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其次,參加區、市等舉辦的各種文藝匯演、競賽活動,鍛鍊、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得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密切配合,達到豐富學生的音樂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三、加強修養教育。提升幼師整體素質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師德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要培養新世紀的新型人才,必須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隊伍。以往的師德教育片面地把目光集中在師範學校教師身上,對幼師學生的師德教育不夠重視,沒有把師生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師德教育。首先,幼師學校的音樂教師應具有高尚的師德,她們不僅應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精通專業學科知識、技能,掌握現代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篇二: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裏,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爲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

健康 全面 身心並重

概述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爲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纔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爲,應以整個行爲的適應情況爲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爲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爲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爲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爲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纔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爲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