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瀘溪縣糧食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論文

論文6.73K

摘要:瀘溪縣糧食常年種植面積在14400~15000hm2之間,其中水稻種植面積在10400hm2左右。近年來隨着廣大農村適齡勞動力外出務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糧食種植面積呈下滑趨勢,糧食總產難以保障。透過對瀘溪縣糧食生產現狀及產業開發中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提出了瀘溪縣糧食生產的發展對策。

瀘溪縣糧食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論文

關鍵詞:糧食;生產現狀;發展對策;瀘溪

瀘溪縣地處湖南省西部,湘西州的東南方,是武陵山脈向雪峯山脈過渡地帶,其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形狀,西高東低,由西向東傾斜,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的山區縣。全縣共有11個鄉鎮,134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5655km2。全縣總人口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人,耕地總面積14533hm2,其中水田面積10400hm2。境內氣候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4℃,無霜期278d,日照1432h,降水量14653mm,十分有利於包括水稻在內的糧食作物生產。糧食生產在全縣農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瀘溪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基礎,是決定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

1糧食生產現狀

1.1生產面積持續穩定

根據調查及瀘溪縣統計局的資料顯示,自2004年根據國務院提出“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要求,我縣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製得到全面落實。十多年來糧食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在14400~15000hm2之間,2017播種面積14667hm2,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0400hm2。常年的糧食生產面積的穩定,爲我縣糧食的安全奠定了基礎。

1.2糧食產量穩定增長

從2004年國務院提出“米袋子”工程以來,全縣糧食實現了13連增,近幾年來全縣的糧食產量穩定在72000t左右,其中稻穀產量在63000t左右,2017年糧食產量達到74300t,水稻達到63800t。這是由於各項惠農政策及相關技術的落實提高了單產,從而增加了總產。

1.3生產水平穩步提升

由於各級政府多年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加大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推進各項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措施的落實,促進了持續穩定發展,特別是從2010年來透過水稻高產創建示範及做優做強湘米產業工程、測土配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相關科技項目的實施,有效的提高了種植戶的生產水平,大多數農戶種植的單產從以前的7200kg/hm2左右,提高到現在的8000kg/hm2以上,全縣的糧食產量從2010年前的71000t左右,提高到2017年的74300t,接近歷史最高產量,水稻單產由2010年5970kg/hm2提高到現在的6375kg/hm2。

1.4規模生產初步形成

從2015年“三項”補貼改革,加大力量支援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以來,我縣已形成了一批種糧大戶、以種糧爲主的家庭農場、種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新型經營組織。據調查,到2017年全縣以水稻爲主的規模化種植面積達8273hm2,共127戶,佔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8%,有效的穩定了全縣的糧食生產。

1.5品牌建設初顯成效

爲進一步提質增效,助推品牌效應,自2012年利用湖南省“做大做強湘米產業工程”的大好時機,開始發展高檔優質稻,逐步引進玉針香、兆優5455、兆優5431等優質稻品種,並註冊了瀘溪縣佤鄉米米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現擁有種植基地667hm2,年生產加工2000t稻穀,對基地所生產稻穀高於市場價06元/kg進行收購,並進行了精深加工包裝,贏得了本地及大湘西地區市場的認可。

2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

2.1農田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

我縣是典型的山區縣,自然條件較差,能夠實行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稻田在4200hm2左右,僅爲全縣水稻總面積的40%。糧食種植主要依靠人工,這也直接增加了生產成本,制約了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加之大多數水利及機耕道路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部分已經維修好的水庫、山塘的蓄水量沒有達到設計要求,從而嚴重影響了乾旱時的灌溉。2013、2014年暴發嚴重乾旱、水災、“兩遷”蟲害等自然災害給種糧農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據調查,2013年自6月23日至8月12日降水量爲0,此後至9月底期間只下了兩場小雨,且時間很短,造成了全縣近50%的糧食種植面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受災,僅水稻絕收面積達到2700hm2,佔總面積的26%,特別是給種植大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嚴重挫傷了種糧積極性[4]。

2.2種糧成本持續上升,種植效益逐年下降

由於糧食種植多年來單產基本穩定,雖然糧食價格有所提高,但由於種糧成本持續增加,致使種糧比較效益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糧食(稻穀)價格從2010年97元/50kg提高到目前的135元/50kg,提高了392%。據5個糧食種植大戶統計,糧食單產由2010年的73125kg/hm2增加到2017年的77805kg/hm2,種糧收入由2010年1418625元/hm2增加大2017年的2100735元/hm2,增加了481%。種糧成本由2010年的10125元/hm2上升到2017年的15375元/hm2,增漲519%,種糧純收入由2010年的569625元/hm2上升到2017年的713235元/hm2,增漲252%,純收入佔總收益的比由2010年的401%降到2017年的334%。調查數據顯示,種植收入的增加遠遠趕不上種植成本的增加,種植效益比也在逐步下降,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導致許多農民棄農經商或外出打工,有一些區域出現了糧田撂荒的現象,再者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及其它種植作物利益的增長而改種其它經濟作物[6]。

2.3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流轉難度持續加大

一是土地流轉程序不規範。全縣多數農戶之間土地流轉多是以口頭協議,租金也是直接支付,沒有形成規範的流轉手續或流轉合同,導致土地流轉、使用關係混亂,矛盾較多。二是農民戀土情結嚴重。首先,由於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土地社會保障和就業功能依然突出,農民對土地很依戀,擁有土地資源依然是許多農民的'“定心丸”。許多人表示如果外出務工沒有“闖出來”,以後回家依然可以種田養老,因此很多人即使讓自家土地撂荒也不願放棄土地的使用權。其次,對現有流轉政策不瞭解,加上現有的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不願流轉”和“不敢流轉”現象。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顧慮多,擔心政策有變,寧願拋荒也不願流轉。三是承包地塊分散。承包戶種植的承包田來源於多個農戶,協調整合難度較大,地塊很難集中連片,不方便進行管理和機械化操作,進而又增加了承包戶的生產經營成本,使農業承包經營收益減少,影響了承包戶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4]。

2.4農村勞力嚴重缺乏,種糧科技含量較低

從2000年來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呈井噴式發展,“黑頭髮打工、白頭髮種田”是目前農村的真實寫照。據對幾個村的調查,本縣長期從事糧食生產的在60歲以上的佔635%,婦女佔423%,初中以下文化的佔據90%以上,外出務工的絕大多數都是文化較高、創新意識較強的青壯勞力。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386199”部隊,接受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能力較低,嚴重影響了全縣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發展糧食生產的措施與建議

3.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災害能力

根據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指導精神,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全縣糧油生產功能區的劃分加大力度對糧食主要生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浦市鎮至合水鎮、石榴坪鄉,興隆場至白羊溪鄉等各鄉鎮連片面積達10hm2的主要糧食生產功能區,以及巖門溪、龍頭衝、潮地等主要用於糧食生產功能區灌溉的病險水庫進行加固,並對干支渠灌溉體系等進行修復,使其暢通,做到水庫有蓄水、旱能灌、澇能排,切實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確保糧食增產增收。

3.2健全種植扶持政策,提高種糧比較效益

針對現在從事糧食生產羣體面臨的高投入、高風險、低收益的現象,要想發展糧食生產,穩定糧食生產隊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種植效益。一是逐步提高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並建立糧食收購保護價合理增長機制,確保種糧能夠得到穩定的收益。二是適當提高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扶持措施。將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補貼隨着規模化面積的增加而增加,如:規模化經營面積2~67hm2補貼爲1500元/hm2,67~20hm2可以提高到1800元/hm2,20hm2以上補貼爲2250元/hm2。三是加大對糧食生產規模化土地流轉方面的補貼。近年來全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大力支援,種糧與“非糧”扶持總體上是“政策待遇一樣”的特徵,農民發展糧食生產“劣勢”較爲明顯。要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可以參照近幾年來我縣發展烤煙生產土地流轉補貼政策(4500元/hm2)加大對規模化生產土地流轉的補貼,使發展糧食生產較發展其它產業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從而達到提高農民種糧效益的目的[7]。

3.3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引導土地規範流轉

土地流轉應按照“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一是要充分發揮村支兩委對土地承包經營的調配權,將農戶需要租出去的土地由村委集中統一調配形成規模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要規範土地流轉操作規程。可以在鄉鎮農業部門(經管站)和村支兩委的指導下,組織農戶與經營者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明確流轉的形式、數量、期限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並隨時監督土地使用情況,防止土地改變用途等。

3.4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科技種糧水平

一是逐步調整以規模化經營爲主要支援對象的糧食生產補貼方式,建議國家在現有補貼種類基礎上,新增補貼向糧食新型經營主體傾斜,按照糧食生產面積、產出量和商品量等形式直接補貼給種糧大戶。同時增加專門針對糧食新型經營主體的補貼種類,直接補貼給新型經營主體。二是營造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環境,大力吸引有生產管理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留在農村進行創業,成爲糧食生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力量,並制定新型經營主體在糧食生產中的長期扶持計劃。三是在新型農民培育項目中,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爲重點培訓對象,逐步培養出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從而達到提高糧食生產科技含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符興鐵,瀘溪縣油菜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作物研究,2016,30(4):446-448

[2]田祖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法與措施探討[J]作物研究,2016,30(6):627-632

[3]杜登科,朱建軍,發展優質稻產業,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作物研究,2016,30(6):633-635

[4]鄒徵歐,陽春瑜,衡陽市水稻生產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作物研究,2016,30(2):187-190

[5]李萬里,康維,湘中丘陵地區種糧大戶發展現狀及對策[J]作物研究,2013,27(4):381-383

[6]周奇雨,湘潭縣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作物研究,2013,27(S1):71-72

[7]毛虎根,歐婷,常熟市糧食生產現狀及產業化發展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7(6):25-2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