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糧食生產快速發展建議的論文

論文2.63W

前言

糧食生產快速發展建議的論文

糧食問題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問題。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隨着糧食連年增產,各種資源要素緊繃、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增大。同時,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連年積累。據農業部統計:全國平均每畝耕地施用化肥量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每畝耕地農藥用量是美國和歐盟的2.3倍;農工年使用量超過中國以外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國內糧食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糧食價格比國際水平每噸高約900元。隨之而來的是資源過度消耗,土地生產能力持續下降,生態環境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發展面臨生態環境束縛和資源制約,拼資源、拼投入品、拼生態環境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爲繼。迫切需要轉變糧食生產方式,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1南陽糧食生產現狀

南陽是農業大市,糧食總產佔全國糧食總產的1%,全省的11%,小麥、玉米、水稻是我市傳統優勢作物。近年來,我市糧食生產呈現出單產上升緩慢、總產徘徊、品質下降、效益不高的局面: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平均單產在360公斤左右,比全省平均單產低50公斤;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500萬畝以上,年均單產365公斤,比全省平均單產低10公斤;水稻種植面積72萬畝,平均單產456公斤,比全省平均單產低49公斤。

2南陽糧食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制約我市糧食生產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外,主要表現爲:我市農業生產普遍存在不合理耕作、過度種植,農用化學品大量投入,管理粗放等問題,導致農田土壤普遍性耕層變淺,土壤板結,養分非均衡化突出,防旱澇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礎能力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據統計,當前我市水土流失面積比例達47%,遠高於全國、全省水平;農作物秸稈利用率僅66.59%,低於全省水平;全市中低產田面積達到8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703萬畝、僅佔全部耕地面積的49.8%,分別比全國、全省低16.32%和36.12%;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下降,有機質、速效鉀分別比全省低33%和40%。;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除小麥外,其它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比較低。全市機耕佔96.1%,機播、機收僅分別爲38.7%和32.4%;農業科技支撐乏力,全市農技人員佔農村人口比重爲37‰,農村實用人才佔比爲1.7%,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較差。

3加快南陽糧食生產發展的建議

3.1轉變發展方式

圍繞制約我市糧食生產的資源、環境兩大瓶頸,按照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求,堅持將‘綠色、節本、增效’理念貫穿糧食生產全過程。集中力量組織開展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綠色增產綜合技術模式攻關,突出“良種良法配套優先、農機農藝融合優先、安全投入品優先、物理技術優先”。透過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控肥、控藥、控水,實現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投入品利用率“三個提高”,最終達到農業增產增效並重、生產生態協調的目的。實現南陽糧食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走糧食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3.2加強組織領導

糧食生產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爲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政府要成立專門的糧食生產工作領導機構,充分發揮決策協調作用,從政策規劃、項目安排、資金支援、人才培養等多個環節提供保障;營造發展糧食綠色生產的良好環境,積極推進糧食生產組織體系建設,糧食生產資訊網絡平臺建設和資源整合,進一步建立健全糧食生產資訊服務體系。

3.3加大資金投入

一要完善糧食生產資金財政投入機制,要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實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農產品資訊發佈、預警和扶持各地糧食生產資訊化建設等工作;二要積極引導地方財政增加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帶動吸引社會資金從事糧食生產、加工、購銷,不斷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長效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糧食生產各產業鏈建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下的投資主體多元化、執行維護市場化,合力推進糧食生產現代化、市場化的良好局面。

3.4加快資訊開發

解決糧食生產資訊的交流和知識共享問題不能寄望於政府單方面的“給”,而應靠農民的“拉”,要把農民的需求視爲糧食生產資訊化的“第一公里”,從農業資訊資源中開發出對農民有用、易用的'資訊產品,處理好資訊(服務)“接地氣”的問題。要嘗試多種資訊供給機制,如引入第三方進行“合同外包、特許經營”等方式,扶持農業資訊產業的發展。

3.5引入社會服務

爲促進我市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重點發揮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村合作組織和協會的力量,透過制定優惠政策,以合作社或協會爲龍頭,帶動農民使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促進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機制,引導有信譽的優質企業進入糧食生產服務領域,充分調動企業在南陽糧食核心區建設中的積極性,逐步形成新的運營機制。達到“政府搭臺、企業運作、科技支撐、農民受益”的目標。

3.6注重人才培育

一要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構建起農業研究、教學與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快速通道,培養一批既懂農業生產技術,又懂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二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從事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技術研發,爲實現糧食生產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提供智力保障。三要強化農民教育、技術技能培訓和農業科普宣傳,着重培養農民的科技意識、資訊知識和應用資訊技術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3.7強化技術支撐

針對我市糧食生產技術中的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重點組織開展小麥、玉米、水稻科技攻關,集成一批南陽糧食綠色種植核心技術,堅持邊集成、邊示範、邊完善的原則,開展生產全過程的示範、推廣工作,把科學產量變成農民產量,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一要透過土壤改良培肥技術研究,明確了我市小麥、玉米、水稻生產土壤改良及培肥指標,提出加強地力的關鍵技術措施。二要透過優良品種利用篩選試驗研究,確定適合我市推廣的小麥、玉米、水稻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的主導品種。三要透過節水節肥新技術實驗研究,明確我市小麥、玉米、水稻水肥調控的精準指標,實現省工、節水、節肥,節本、增產、增效目標。四要透過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攻關,明確我市小麥、玉米、水稻的最佳播、收指標,減少過量播種、過量施肥、過量耕作的問題。五要透過開展病蟲草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研究,集成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高效安全防治模式,提高病蟲害監控和防治水平,實現節本增效。

標籤:糧食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