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生態農業發展建議論文

論文1.51W

1清鎮市生態農業的成效與創新

淺談生態農業發展建議論文

1.1取得的主要成效

1.1.1初步構建了清鎮保供蔬菜週年生產的基地體系2011年至今,以各鄉鎮區域氣候、生態條件爲基礎,結合貴陽市保供蔬菜品種需要,初步形成了蔬菜週年生產上市格局。重點在貴黃沿線和321國道沿線的紅楓湖鎮、站街鎮和衛城鎮交通方便、生產基礎好的區域佈局構建大宗蔬菜常年保供專業蔬菜基地,在暗流鎮佈局夏秋以辣椒、白菜爲主的週年保供蔬菜基地,在新店鎮鴨池河低海拔區域和高海拔區域佈局以豌豆品種爲主的梯次週年生產基地,形成了不同生產基地週年生產銜接模式和同一基地不同海拔層次週年生產銜接模式。如紅楓湖鎮大沖村、右七村、簸籮村等就形成了速生葉菜週年多茬生產的種植模式(如青梗菜/生菜/油麥菜/芥菜/莧菜等)。

1.1.2初步構建了農業高效生態化栽培技術體系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爲基本要求,推廣露地節水灌溉、高廂覆膜、微蓄微灌等配套技術,以殺蟲燈、色板、性誘劑、生物製劑等綠色防控措施爲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如在“兩湖一庫”保護區紅楓湖鎮大沖村、右七村等建立了新型生態環保農業投入品綜合應用綠色蔬菜示範基地200hm2。透過這些生態環保投入品的配套綜合應用,綠色蔬菜核心基地每667m2可減少農藥施用4~6次/a,用藥量下降50%以上,土壤有效成分也得到顯著提高,並且基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得到有效控制,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規定,蔬菜產品農殘也控制在國家規定範圍內。

1.1.3探索了新形勢培植新型農業產業的機制和農業投入機制探索了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形勢下,面對市場培植新型農業產業的機制和農業投入機制。近年來,各級各部門逐步認識到農業部門工作的方向性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相應加大了綜合配套投入,有效促進了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快了產業培植和發展的速度。如貴陽市交通局、移民辦與水利局等部門的項目資金逐步向農業生態化基地傾斜,3a用於蔬菜生態種植項目基地的溝渠、路、大棚和噴灌等設施的綜合配套建設就達20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新形勢下新產業培植和發展機制及農業投入機制的建設。

1.1.4引進和培育了一批農業重點企業2011年至今,清鎮市引進了溫氏、三聯、長津、青遠、萬豐、一代、華慧等71家企業,榮獲貴陽市級龍頭企業的17家,省級龍頭企業的7家。組建並培育了清鎮市茂源、柿花合意、富雲、維鳳、懷貴等205家合作社,榮獲貴陽市級示範社的4家,省級示範社的2家,國家級示範社的9家。如溫氏公司在衛城新發年可提供13000萬羽的雞苗場,以三聯公司爲主的'衛城、犁倭等地可以容納12500頭奶牛的養殖場,長津公司在紅楓湖鎮右七和駱家橋的66.67hm2以上的速生菜生產基地,柿花合意合作社在犁倭下壩村的66.67hm2以上的花菜週年生產基地等。透過以企業和合作社爲紐帶,積極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供、銷一體化農業推廣模式,結成比較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將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有效分開,公司和農戶的各自優勢得以發揮,形成合力,抗風險的能力增強,取得了雙贏效果。

1.2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點

1.2.1培植並推廣應用了“基地到餐桌”的網絡直接配送現代產銷模式依託企業,針對貴陽市VIP高端消費羣體,透過開展“基地到市民餐桌”“農超”“農社”“農校”等多種對接方式和“物業網”平臺,實現了基地直接到餐桌和市民餐桌直接訂購以及基地到超市、基地到學校、基地到社區的現代物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如清鎮青遠公司在貴陽配送的“府上良品”蔬菜就是採用網絡物流直接配送模式。

1.2.2培育品牌,實現農產品品牌銷售培育了“順手1袋”“青遠”“黔長津”“廚之愛”“日日新雞蛋”“山花牛奶”等地方農產品品牌,實現了清鎮農產品品牌化銷售。

2清鎮市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面源污染

農戶在傳統的種植業中由於不科學的施用化肥和農藥,部分未被農作物吸收的農藥、化肥殘留在土壤中,以及生活垃圾和畜牧垃圾的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終透過雨水流入溝渠、河道而污染水源。

2.2農民思想觀念落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由於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農村的中老年羣體,他們還習慣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對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保守落後,市場意識淡薄,生產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農業產業化基地不穩定。

2.3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脆弱,抵制自然災害能力差

清鎮市農村存在山多、平地少,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農業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農業災害種類繁多、分佈廣泛、發生頻繁,主要有倒春寒、秋雨低溫、冰雹、暴雨、大風等,加之農民抵禦災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礎設施較弱。

2.4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程度低

從當前清鎮的龍頭企業來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主要以“訂單”農業爲主,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透過簽訂合同建立協作關係,對農戶生產給予扶持,提供各種服務,農戶根據合同規定進行農業生產,爲企業提供農產品。但是,在“訂單”農業組織形式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係相對鬆散,當市場行情看好時,農戶更願意將產品拿到集市上賣,謀求更高價,當出現產品賣難問題時,農戶又要求企業收購。由此引發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無法控制產品原料供給的穩定性,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績效。

3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積極宣傳生態理念,實施生態農業戰略

透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理念,使消費者更加青睞生態農產品,使農業生產者更加自覺地發展生態農業,要把生態農業作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進一步認識生態農業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切實把生態農業列入建設生態清鎮的重要內容,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

3.2科學制定中長期規劃,梯次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根據清鎮市實際,制定生態農業建設中長期規劃,明確生態農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一要着眼於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條件;二要着眼於優化農產品質量結構、區域結構和市場結構;三要着眼於消除潛在危害因素。重點防治城市和工業污染,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農業環境惡化和農產品污染。同時,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條件,利用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應用綜合措施改善和恢復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