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論文

論文2.82W

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舉措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論文

1.1推廣減量節本增效技術

1.1.1實施測土配方施肥

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重要環節,全區農技人員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指導與宣傳培訓、田間試驗和示範推廣等工作,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因盲目過量施肥所造成的肥料資源浪費、土壤板結、地力下降、環境污染、農產品質量下降等問題。2014年全區共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83.19萬畝,推廣各種配方肥1.18萬噸,施用面積39.12萬畝,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透過項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實施區平均畝增產糧食57.27公斤,增幅5.0%,畝增收90.98元,畝節省肥料1.73公斤,畝節本6.9元。總增產47643.49噸,總節本增收8142.94萬元,節省化肥1441.72噸。

1.1.2開展低產田改造工程

圍繞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這條主線,以糧油生產爲主要扶持對象,重點解決因田間設施不全、土壤貧瘠、地力障礙等因素造成的低產欠收甚至拋荒棄耕的集中連片中低產田。同時合理制定生產區規劃、交通運輸網規劃、水利規劃和大田規劃等,以提高土地生產率。僅2014年,全區就改造中低產田6000畝,推進了全區農田整體生產水平的提升。

1.1.3實施統防統治技術

由杭州廣通植保防治服務專業合作社組織發起的水稻統防統治工作,能夠抓準病蟲防治期,對症下藥,適時統一防治,取得良好的成效。統防統治極大地提高了農藥利用率,保障農藥使用安全,有效解決病害問題,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品質,獲得農民一致好評。2014年,蕭山區被列爲浙江省開展整建制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試點單位,實施農作物病蟲統防統治面積9.52萬畝。據農業部門調查統計,統防統治區農田用藥量比農戶自防區下降6.69%,成本降低25.8%,糧食增產15.28%。目前該項技術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受益農民不斷增加。

1.2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1.2.1推進養殖場排泄物治理

一是實施禁限養政策,控制畜禽禁養區域,規範養殖場戶,引導畜牧業走集約化、規範化、清潔化生產道路。2014年,全區共關停898家生豬養殖場(戶),削減生豬存欄80.7萬頭,拆除豬場面積96萬平方米,復墾率達99%。關停養禽戶112戶,拆除面積9.1萬平方米。目前畜禽禁限養工作在繼續推進。二是開展畜禽排泄物綜合治理。透過採用雨污分流、乾溼分離和自動投喂系統等技術和設施,減少污染物。病死動物採用無害化處理,糞便發酵製成有機肥等,全面消納利用畜禽污染物,建成4家畜禽排泄物治理綜合處理中心。

1.2.2實施水產養殖污水循環利用

近年來,水產養殖規模和密度逐年加大,加上養殖過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水產養殖排放水體存在諸多污染因子。爲促使水產養殖水實現達標排放,蕭山區積極探索利用生物製劑和生態溝等技術手段處理養殖用水,目前規模水產養殖企業的養殖水全部實現達標排放,有的實現了養殖水循環利用即零排放目標。2014年蕭山區還開展水產養殖塘生態化改造6130畝,降低了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

1.2.3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蕭山區率先創新工作思路,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打破固有方式,在大江東10萬畝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內,建成了江東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該中心包括動物屍體無害化處理、沼液收集配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等,成爲全省唯一的四中心爲一體的處理中心,處理農業廢棄物的能力及各項技術指標均爲全省領先。目前,該中心已作爲全省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進行推廣。

1.2.4開展農村新型清潔能源利用

一方面,運用各類媒體開展宣傳,在提高農民對使用新能源意識的同時,積極組織培訓農村新能源建設及使用方面的人才,使推廣使用農村新能源落到實處。另一方面,透過項目建設帶動農村新能源開發利用。目前,蕭山區已廣泛應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子顯示屏、太陽能生態垃圾房、沼氣等清潔能源設施,全區應用農村新能源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1.3探索推廣生態種養模式

1.3.1種養結合模式

重點推廣“農牧結合循環型”生態養殖模式,推廣利用山地(園地)養雞、稻鴨共育、豬—沼—果(稻、菜)等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倡導自然、生態、綠色的養殖方式。其中尤以沼氣利用爲最,以沼氣爲紐帶,將傳統的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在農業生產中做到能量多級利用,物質良性循環,達到了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環保的目標。

1.3.2水產生態養殖模式

一是開展水產混養、套養。蕭山區是浙江省南美白對蝦主產區,推廣蝦鱉套養模式面積最大,南美白對蝦生活在水體中層,中華鱉生活在水體下層,這種套養模式有效利用了水產養殖空間,提高了水體利用率。鱉能吃掉蝦吃剩的餌料和病死蝦及蝦的脫落物,防止多餘的雜質導致水質變壞,既節省了飼料,又改善了水體環境,減少了病害的發生,同時提升了蝦和鱉的質量。二是實施“稻魚輪作”、“稻魚共育”、“稻鱉共育”等模式。據杭州糧油專業合作社實施的100畝“稻魚共育”示範結果表明“,稻魚共育”模式穩定了糧食麪積,減少了污染,平均每畝增加純收益4900元。

1.4開展森林蕭山建設

1.4.1加快平原綠化

2011年以來,蕭山區積極開展綠化造林、村莊綠化等工作,全力推進平原綠化建設。根據區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平原綠化建設的實施意見》(蕭政發[2011]70號),全區“十二五”期間要新增平原綠化面積6萬畝,林木覆蓋率增加3.3%,達到18%。2011~2014年已完成平原綠化54560畝,平原林木覆蓋率已增加3%,達到17.7%。若剔除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全區林木覆蓋率實際已達到18%。2015年,計劃綠化面積4900畝,一季度已完成綠化造林面積1200畝。平原綠化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目前,全區已創建省、區級“森林村莊”93個,省級“森林城鎮”6個,初步展現出“村在綠中、林路相伴、水綠交融”的村莊綠化風貌。2015年計劃再創建森林村莊15個、省級森林城鎮2個。

1.4.2加強生態公益林管護蕭山區十分重視重點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規律,封、造、補、管結合,喬、灌、草結合,以天然更新爲主,同時輔以人工更新,逐漸把生態公益林建設成多林種、多樹種、多層次,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長期穩定的森林生態體系。全區有200084畝重點生態公益林,保持了較高的森林鬱閉度,有效提升了全區的生態環境水平。

2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

2.1生態循環理念缺乏

廣大農民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存在着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傾向。相關部門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引導力度不夠,這些觀念的缺失導致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

2.2資金投入力度不夠

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弱勢羣體,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資金實力有限,一時難以籌措到足夠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資金。加之生態循環農業投入大、執行成本高、見效慢,種養者不願投入。雖然市、縣財政近年來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投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比之實際需求仍有較大的距離。

2.3農技力量薄弱

生態農業是一全新的`業態,但目前這方面的技術力量嚴重不足。一是鎮街農技人員隊伍老齡化,後續農技力量也較薄弱,一些生態循環農業已有的技術得不到很好的推廣應用。二是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技術研究和探索不夠,一些生態農業急需的技術無法得到很好的滿足。三是生態循環農業的執行者———農民,大多文化技術水平較低,無法很好地實施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各項技術措施。

2.4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

由於目前農業生產仍以千家萬戶經營爲主,農戶環保意識不強,農業廢棄物回收相對比較麻煩。加上缺乏專門的回收機構,致使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環境的污染。

3發展生態農業的對策

3.1提高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

要透過各種媒體宣傳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會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認知度,提高農民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認識,增強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良好氛圍。

3.2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投入

生態循環農業系全社會系統工程,因此,一要制定有利於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加大政府對其發展的投入。政府應安排生態農業專項資金,有計劃地開展生態建設規劃、技術培訓、經驗交流和試驗示範的補助。二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機制,積極引導鼓勵民間工商資本投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拓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渠道。三是金融部門要加大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支援,制定優惠的支援生態循環農業信貸政策,增加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政策保險險種和覆蓋面,以解決農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需求和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3.3加大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支撐

一是要圍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全過程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引進、創新,加快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率和轉化率,提高生態循環農業的經濟效益。二是要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測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動物屍體無害化處置、秸稈還田等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的推廣應用,促使生態農業良性有序發展。三是要繼續實踐和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要繼續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範點和示範工程,推廣立體養殖、生態種植,“種、養、沼”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多級利用生產模式。透過示範點的以點帶面形成輻射效應,推動全區生態循環農業持續健康發展。要積極探索應用生物食物鏈和能量轉化規律,擴大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空間,達到物質良性循環、資源節約的目標。還要立足於蕭山區實際,依託現有的農、林、山、水資源,積極發展創意農業,打造文化型、旅遊型、生態景觀型、品牌型農業。開發養生林業、民宿經濟,打造溼地公園、休閒公園,發展陽臺、屋頂農業。

3.4建立完善生態循環農業考覈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生態循環農業考覈體系,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使之看得見、摸得着、可計算。同時要明確各部門的具體工作職責,真正將責任落到實處。其次要加強對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建設的監管,要督促項目單位認真落實建設任務,按期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各項指標。再次要認真落實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生態循環農業責任監管員和技術指導員的工作職責,制定工作目標任務,明確其崗位職責。上述各項制度和要求要列入年度工作考覈範疇,以一整套強有力的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循環農業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