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措施研究論文

論文2.87W

摘要:所謂循環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及經濟學原理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及管理手段的支援下,總結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而建立起來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其不僅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追求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促使整個農業生產體系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主要針對循環農業發展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解決策略。

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措施研究論文

關鍵詞: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分析

1循環農業特點

相比傳統農業模式,循環農業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綜合性。循環農業強調中“大農業”的視角,突出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系統功能性,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實現農、林、牧、副、漁等各個產業的互相支援,綜合發展,提高整個農業系統的綜合生產能力。其次,多樣性。我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區其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社會發展水平等也存在較大差異,而循環農業在傳統農業有效經驗的基礎上合理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及技術裝備進行農業生產,做到不同區域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地區優勢,體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再次,高效性。循環農業可以實現多種生產資料及能量的多層次、綜合性、系列化的應用及深加工,實現廢棄資源的重複利用,降低農業成本,促進經濟增值,大大提高了現代農業生產的高效性。最後,持續性。相比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循環農業最突出的特點即生態性,循環農業可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污染,保持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性,實現發展經濟與生態保護的高度統一,不僅滿足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可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持續性。

2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2.1常見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

現階段我國常見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包括以下幾種:首先,以沼氣爲重點的經濟循環模式。其以農戶爲主體,圍繞沼氣技術,建設“豬-沼-蔬”、“豬-沼-果”等循環模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農用秸稈及農業廢棄物,以沼氣爲可再生能源,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化及無害化。其次,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該模式是利用科學化的管理手段合理控制農藥的使用量、使用時間、使用面積等,以達到減量、高效、低殘留的病蟲害防治目的。在這種模式下首選低殘留、低毒、長效的生物性農藥,提高了農作物的品質,並且可降低農藥用量,減少防治成本。最後,立體循環農業模式。所謂立體循環農業模式即圍繞沼氣技術上畜禽糞便運送至上層的樹木及底層的食用菌生產中,比如畜禽、牧草、果蔬、食用菌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充分提高各生產資料的農業經濟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真正實現生態、經濟、社會的高度統一。

2.2循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具體而言,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觀念認知存在侷限性。要發展循環農業必須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理念及發展模式,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真正落實循環經濟理論。但是我國循環農業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很多地區的農業還未徹底轉變生產理念,盲目追求高產的現象導致過量播種、過量施肥的問題屢見不鮮。並且很多地區庭院經濟式、小規模的循環農業發展點較多,但是由於缺少科學規模,導致循環農業規模化發展受限。其次,技術落後。循環農業體現出較強的綜合性特點,其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多種類型的技術手段,但是由於我國地區經濟、資源、人力等相對落後,農業新技術的研究及技術成果的推廣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導致循環農業技術自發性發展遲緩。最後,後續服務環節薄弱。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循環農業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無論是建設、使用,還是管理、服務,存在後續乏力的現象,循環農業發展服務保障工作不到位,再加之缺乏資金、運作方式不成熟等問題,導致循環農業後續服務環節薄弱。

3循環農業發展策略

針對循環農業發現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實現循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轉變觀念,科學規劃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及培訓,擴大循環農業的影響程度,加強農民對循環農業的認知,在其實際的農業生產中滲透循環農業發展理念,轉變其生產觀念。以發展循環農業爲基礎,透過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農村等加強循環農業示範點的建設,以典型引路突出循環農業示範區的輻射作用,基於宏觀的角度做出地區循環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及長期規劃,積極探索適宜各地區自身特點的循環農業發展道路。

3.2完善技術體系,加大綠色生產建設

加強循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做好新設施、新機械、新技術的示範與展示,使農民更好的接受新技術,透過提高技術水平突出循環農業的積極效應。加大綠色生產建設力度。可以在地方上構建示範性生態農業園區及農業加工園區,將一些農產品的加工企業集中到一個區域進行統一管理,豐富生態農業園區的功能及種類,比如蔬果加工廠、禽畜加工廠、糧油加工廠等,減少排放物對農業環境的影響;此外,還要加強農業生態園區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大排放污染物質企業的監管力度。

3.3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遵循“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執行市場化”的原則,實現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有機結合,促進專業性服務與綜合性服務的協調性發展,構建一個“一主多元”的新型、高效的循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援資質具全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服務,爲農度提供標準化技術、融資擔保等新型的循環農業支援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光磊,王智紅.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以我國中原經濟區建設爲例[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5,(1):214-217.

[2]黃錫富.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西江經濟帶循環型生態農業發展研究[J].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7-42.

標籤:論文 農業 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