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徑論文

論文2.17W

論文摘要: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國企改革是關係到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大問題。文章認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圍繞解決四個方面問題:產權問題、定位問題、管理問題、效率問題。

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方向和路徑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企改革,國有經濟,控制力,產權制度,公司治理

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國企改革是關係到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從目前條件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主要要圍繞四個方面的問題來深化,即:產權問題、定位問題、管理問題、效率問題。

一、國企改革的首要問題仍然是深化國有產權制度的改革

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在於如何建立具有“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如何實現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結合問題,這既是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難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對現代產權制度的涵義給予了比較準確的表述,爲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國有企業按照股份制形式改制之後,國家可以逐步轉讓國有股,使國有資本的實物形式逐步轉變爲貨幣形式。因此,國有資本比國有企業更重要,更能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意志。

十五大以來,國有企業的改制與改組在全國各地全面推開,特別是小型國企的進展比較順利,許多地區的小型國企改制已基本完成。但大中型國企改制的進展則相對緩慢。這嚴重地影響了整個國有經濟佈局的調整和整個國有經濟活力的增強。目前我國企業股份制改造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轉軌不轉制,具體地說,是股本結構不合理,也即國有股所佔比例太大。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數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公司中,國有股份佔絕大多數,有的甚至達到80%-90%,而法人股、個人股、外資股所佔比例太小,造成四者之間同股不同利、不同權、不同責、不同風險。國有生產要素不具有流動性和低流動性。國有企業低效率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執行質量。處於壟斷地位及提供公共產品的國有企業競爭力不足嚴重影響到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多年來我們採取多種治療的辦法,企圖減輕國有企業的病痛,很少涉及企業的根本制度問題。

二、國有經濟的地位與國有企業的定位問題仍是國企改革深化的前提

加快國有經濟結構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爲有所不爲,在與民營資本、外來資本的相互融合和發展中,合理把握國有資本定位,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國有資本在體現政府產業政策方面要起到示範作用,在發展重要行業、關鍵領域方面要起到調控作用,在高科技領域方面要起到先期引導作用,充分釋放國有資本潛能。具體而言

明確地對國有經濟進行產業定位,有利於按照國有資產的不同類型和性質,採用不同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實現“分類監管”。“分類監管”體系首先應是將對國有資產分爲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兩大類,在此基礎上,將經營性國有資產再分爲服務於社會目標和經濟效率目標兩類,並針對這兩類國企分別立法,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也應分設兩個部門,在組織機構上分別管理。

——服務於社會目標的國有企業,社會目標處於優先地位,盈利目標處於次要地位;根據其各自特點進行單獨立法(即所謂公法),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專門委員會設專門部門單獨管理,可採用“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授權經營的企業集團”兩層運營體系。這類企業主要集中在國家安全領域、公共品領域、自然壟斷領域和國民經濟支柱和主導產業領域,

——服務於經濟效率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於競爭性領域,盈利目標和資產安全居首位;主要以股權多元化的公司企業形式存在;應按照現代公司制要求去運作。這類企業一般要要遵循《公司法》等私法;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設專門部門(如競爭領域部)行使所有者職權;這類企業多數可透過“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國有控股公司——具體國有企業”三層運營體系來管理。

上述兩類企業的分類應動態調整;服務社會目標的企業隨着,環境的變化和進入企業增多將逐漸轉爲競爭領域中,成爲服務經濟效率目標的企業,國家應減少競爭領域中的國有企業;而要根據社會需要建立服務於社會目標的國有企業。

對自然壟斷領域的國有企業進行分拆和引入競爭是解決當前經濟效率的關鍵,主要是反行政壟斷和國有資本壟斷。反行政性壟斷是轉型經濟的重要內容,應走鬆緊結合的`道路,建立鬆緊相宜的管制制度。既要放松管制,又要強化管制,另一方面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管制政策與制度,並對現行管制進行完善,逐步解決政府在國家經營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

三、明確國有資產監督機構職責定位、深入探索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形式,提高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效率

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管的法律體系,完善國有資產的監管理機構;解決國有資產多頭管理和出資人不到位的問題,搞好國有資產的基礎管理工作;規範推進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建立和完善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國有產權有序轉讓,切實維護出資人權益;建立和建全和落實國有企業資產經營制度,建立和完善企業經營業績考覈體系,把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覈與薪酬制度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另外,需要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建立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管理與監督體系,建立和健全國有資本經營的定期考覈與評價制度;將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收入重點用於支付企業的改革成本、國有資產的監管費用,用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未來主導產業;用於支援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和技術改造,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四、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明確國有大型企業集團的使命,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

從全球看,收購兼併已經成爲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過去十餘年佔跨國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二以上。無論是從國家的競爭力角度,還是從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角度,無論是從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角度,還是從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的角度,都需要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大型企業、企業集團或控股公司。這對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國有資本進一步集中,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以及建立國有資產的“三級運營”,都具有重要意義。努力培育幾十家大型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和控股公司,使其集中於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中,可增強國有資本對國民經濟控制力。這批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和控股公司在競爭力方面應都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擁有相當數量的自主品牌,具有較強的跨國經營能力,基本具備與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競爭的能力。

必須重視利用市場機制推進國有資產的戰略性調整和重組,培育大型企業集團。一方面要按照新的《反壟斷法》進行現有經營行爲的調整;另外,也要採取有效手段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逐步進入某些自然壟斷行業和領域,三是國家可透過對這批企業的企業使命的明確,甚至透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其存在的理由,使其能基於國家賦予的使命確定其發展戰略,在國家法律框架內開展經營活動

其次,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仍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長期任務。

一方面要加強對國有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規範,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國有大型企業董事會的建設。所有企業既使是暫時難行有效的產權多元化企業和確實需要國有獨資的大型集團公司,也要透過引入外部董事的方式,建立強有力的董事會,形成以董事會爲核心,出資人、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各司其職,協調運轉、有效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決策機制、激勵和約束機制。

再次,提高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切實增強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強化國有企業的科研開發的主體地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和動力;國資委必須將科研經費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每年企業獲得發明專利等有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納入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人的考覈體系,以鼓勵國有企業的自主創新行爲。

建立國家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要努力形成完善的、社會化的中介服務網絡,透過這些橋樑與紐帶使各創新主體緊密聯繫,形成創新合力,另一方面要打破傳統部門所有的壁壘,減少重複建設,根據共性技術開發的需要,加快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科技基礎平臺和公共資訊、公共數據的有效共享機制,提高科技基礎設施利用效率。

完善技術創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環境,一方面要透過法律的完善激勵創新行爲,包括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支援自主技術標準的形成;另一方面透過完善產業技術政策和財政政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的技術和設備,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服務業。

四、進一步收縮國有資產的控制範圍,給予民營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

黨的16大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定義。說明在指導思想上,我國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形式已有新的認識:公有制不等同國有制,而可以是混合經濟。我國國有資產目前分佈的範圍太廣,必須收縮國有資產的控制範圍,應從有些領域退出。

在實踐中,我國對民營經濟的支援,對民營企業的鼓勵與保護,主要還停留在制度規定上,許多理論與實際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因此,使民營資本、外資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改組,其實際意義在於:①有利於利用外資、民營資本機制靈活,有利於解決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產權不清、責任不明、機制不靈、效率低下等問題;②有利於構造多元投資主體,改變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推行規範的公司制,建立規範和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現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③有利於進一步轉換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治理效率;④有利於努力營造有利於各類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努力打造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微觀基礎,⑤有利於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場主體,使我國經濟更具有活力和競爭力;⑥有利於集合各方優勢,形成強強聯合格局,打造一批大公司與大企業集團,成爲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⑦有利於實現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