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新媒體時代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及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2.01W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尤其是新興媒體的日益盛行,道德缺失問題日益突顯,德育工作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時代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及對策研究論文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剖析新媒體時代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從強化德育工作的導向性、提升德育環境的育人功能、增進德育與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等方面加強建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

隨着經濟繁榮、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尤其是伴隨着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的日益盛行,道德危機事件頻頻發生。從食品安全到學術造假,從電話詐騙到惡意欠費,社會道德的基石正經受着前所未有的衝擊,就連一向平靜的校園也受到了波及。屢禁不止的考試作弊、作業抄襲……道德問題層出不窮,新形勢下德育工作面臨着全所未有的衝擊。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提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首先是一項道德養成事業,因爲道德普遍地被認爲是人類的最高目標,是做人的根本。

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爲非作惡愈大。”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教育檔案中多次強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在新形勢下,依託新媒體開展德育教育已成爲教育領域正在積極探索和嘗試的新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德育教育面臨的挑戰

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來看,傳統道德教育領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道德教育重理論說教、輕實踐引導,停留在認知層面的教育方式難以內化爲學生道德領域的內在需要;二是道德教育與學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脫節的,兩者結合得不夠緊密,道德層面的要求還沒能貫穿學生教育管理的全過程;三是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創新不足,傳統教育手段和載體仍佔據主要地位,創新改革的教學模式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還遠遠不足,新媒體領域的運用更是微乎其微。新媒體的出現,對德育教育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1.新媒體弱化了教師實施德育教育的權威性。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新媒體技術以其傳播覆蓋面廣、更新速度迅捷、內容形式豐富等特點影響着越來越多人。據統計,截止2014年12月底,中國的網民規模已達6.49億,其中手機網民5.57億,青少年網民2.77億。面對新媒體迅捷的發佈速度,教師和學生處於資源獲取的平等地位,有的學生因關注及時而優先獲取相關資訊,在道德教育層面上涉獵較廣,對社會道德要求、自身道德建設有獨到見地,改變了傳統德育模式中德育理念主要來源於教師和德育教科書的狀況。此外,新媒體時代帶來的資訊大爆炸,使網絡上各種“聲音”並存。多元的觀點、言論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不少學生極易對虛假或不良資訊產生興趣,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會誤導學生,使他們在不同程度上產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誠信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缺乏等問題,嚴重挑戰了教師實施德育教育的權威性。

2.新媒體衝擊着道德教育的教學模式。傳統道德教育的模式以灌輸爲主要形式,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形式使德育教育呈現單向傳播的特點,以“書”爲本的教學內容常常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缺乏積極主動參與而被動接受德育教育的狀態使德育教育流於形式,教育影響難以深入人心,教育者也常常感受到德育教育的蒼白無力而將德育教育讓位於學生的課程學習。新媒體的誕生推動了德育教育模式的改變,這種變革促使教育以一種開放的態度去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和學習實際,主動逢迎時代特徵和學生味口,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有效結合中積極探尋學生自身道德發展需要和人生長遠發展相一致的契合點。

3.新媒體增加了德育教育效果的不確定性。新媒體交互平臺已成爲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傳播和鬥爭的新陣地。在無邊無際的資訊網絡中,各類資訊內容豐富繁多卻又良莠不齊。各種思想頻繁在網絡空間裏交融交鋒,不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在這裏匯聚碰撞,形形色色的主義、信仰在這裏交織激盪。新媒體平臺所具備的獨特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給予學生在網絡空間裏充分的表達權,而教育者對德育教育的把關功能在新媒體平臺上的運用難度日益增加,功能逐漸削弱甚至喪失。由於新媒體時代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發表的真實想法、各種思想動態都具有隱匿性,教育者在面臨學生非理性非道德言論、行爲時手足無措,難以準確把握學生思想狀況進而實施教育影響,嚴重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導向功能和育人效果。

二、新媒體時代德育教育面臨的新機遇

1.有利於強化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體地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顛覆了傳統以教師爲主體的“教育者施加影響,改造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師不再充當權威教育角色,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當前,學生羣體自主意識強,獨立思考研判的能力不斷提升,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已無法適應當下德育教育實際。事實表明,德育教育如果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教育的收效甚微。在新媒體平臺的推動下,學生作爲主動參與教學、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主體地位日益被重視,自我教育的成效逐漸顯現。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道德認知水平、學習方式和接受程度,運用圖片、視頻、互動等新媒體技術拓展教育方式和內容,充分發揮學生加強道德教育、參與道德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有利於彰顯德育教育強大的生命活力。新媒體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形象生動、聲像並茂,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靈活性,能多途徑、全方位、互動式地呈現教育內容……這些優勢都是傳統德育教育手段所不能及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時傳達技術的運用,有利於實現師生間平等對話的需求,各種思潮在平臺上碰撞交鋒,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互動爲一體的新媒體教育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在視聽震撼的教育場域中增強了教育的鮮活性,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了學生的關注度,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此外,線上的交流有利於改變“你說我聽”的傳統教育模式,克服傳統教學課堂上師生面對面的心理壓力,在內容上既能延續現實教育資源,也能集結網絡資源,在時間上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使學生在點滴碎片時間也能參與到德育教育的學習和討論中來,爲德育教育的不斷延續和拓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有利於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協同育人。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道德教育領域都發揮着重要作用,它們“三位一體”地協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領域中新媒體平臺的廣泛運用,不僅有利於學生快捷便利地獲取各類教育素材,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的優質資源,也有利於全方位互動性地呈現教育影響,充分彰顯德育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德育教育全面深入有效地推進。

三、新媒體時代加強德育教育的對策研究

1.弘揚主旋律,強化學生德育教育的導向性。第一,德育教育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爲本”、德育爲先的原則,正確把握德育教育的政治導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才。第二,要着力提升師生的媒介素養。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類處境中存取、理解及產製媒體資訊的能力。媒體素養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具備資訊辨別能力和正向傳播能力。對教育者而言,要主動熟悉新媒體技術,學會高效正確使用新媒體開展教育引導的基本技能。教育者還要善於引導學生在網絡空間正確歸位,堅持真理,明辨是非,樹立自律意識,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讀和傳播媒體資訊,在網絡空間裏積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

2.營造德育氛圍,彰顯環境育人的影響力。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是環境的產物。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開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學生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場域。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新媒體文化,是深化校園德育建設、優化德育環境的重要保障。第一,要結合道德教育實際,深入挖掘時代、校園、身邊的道德元素,不斷推進道德教育資訊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在網絡平臺上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內涵的學習,進一步挖掘校史、校訓、校情中的道德教育元素並在網絡平臺中加以宣傳,在學生中樹立道德典範,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效應,用榜樣的力量感召人、激勵人、帶動人。第二,要從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滿足其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角度出發,開展豐富多彩且富有實效性的德育主題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德育文化活動、加強自身德育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開展道德標語徵集、道德行爲的網絡點贊等活動,引導學生就誠信問題開展大討論,就“道德靠自律還是他律”進行辯論,拋出學生關心的社會生活、校園文化熱點話題,使學生在自由的網絡環境中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3.促進德育教育與學生管理的全方位“融合”。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德育教育內容和要求應成爲一條主線貫穿始終,融入校園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重視將思想政治課上的集中教學和日常教育過程中的點滴滲透相結合;在強化學生道德認知的同時,重視培育道德觀念和積極的道德情感,進而引導道德行爲實踐,鼓勵學生爭做知行合一的道德青年;教育工作者應着力完善校園道德體系建設,重視學生誠信檔案的建立和使用,爲道德教育注入實質性內容,運用動態、全面的檔案載體引導學生謹言慎行,促進學生道德水平從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轉變。此外,要將學生的道德品質考覈與學生髮展入團、各類評獎評優相結合,實行道德品質問題一票否決制,運用激勵機制和獎懲機制將道德規範和具體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