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小學語文與電教媒體整合教學論文

論文1.34W

摘要:詳細分析運用電教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充分發揮電教媒體的優勢, 擴展知識空間, 提高教學效率。

淺析小學語文與電教媒體整合教學論文

關鍵詞:電教媒體; 小學語文; 教學情境;

1 前言

電教媒體是現代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有效利用電教媒體可以爲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起到很大的作用。電教媒體爲學生創設形象、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 爲學習語文知識提供有效方法,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 電教媒體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探索精神的發展也有着積極的作用[1]。

2 小學語文電教媒體優化教學的途徑

創設教學情境, 加深課文理解

合理利用電教媒體, 對創設教學情境十分有效。投影儀教學直觀、形象生動, 學生可以快速理解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及場景, 就像是身臨其境一樣, 良好的教學情境更容易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形象生動的教學也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讓他們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探索的慾望。

如四年級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 整篇文章都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的堅強勇敢和對父親的信任,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點是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到文章中濃濃的父子情。但小學生閱歷較淺, 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的認識也不夠, 只有把地震等這些抽象模糊的概念、事物以直觀的形象表現出來, 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這個時候就要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 利用電教媒體創設特定的情境, 讓學生透過視頻、圖片等直觀的教學情境, 感受文章的事物和情境, 深刻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上課時, 先給學生觀看地震災害的視頻和圖片, 透過觀看視頻和圖片, 學生必定會對地震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可以感受到地震災害的震驚場面以及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無奈和渺小, 調動學生的情緒, 提升課堂教學氣氛。看完視頻和圖片再給學生講解課文, 結合課文內容, 讓學生對文章流露的情感產生共鳴, 深刻理解文章中描繪的父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以及在災難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內涵。

擴展學習空間, 提高語文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是爲了培育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能力, 而這些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遇到很多困難。如今, 電教媒體爲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在電教媒體教學中, 多媒體計算機運載的資訊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 學生可以很大範圍內查詢、分析、篩選、整理、積累資訊和知識, 極大地擴展學習空間。同時, 在多媒體的幫助下, 利用播放視頻與音頻、展示圖片等手段, 讓小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以及口語交際等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2]。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 對於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教學, 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或者視頻, 來達到讓學生認識字並會寫字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象形字“山”, 可以展示一幅一座高大山峯的圖片;教學會意字“森”, 可以展示三個“木”字結合成“森”字的過程;教學形聲字“鵝”, 可以播放鵝叫的視頻;等等。利用這些展示手段, 可以讓學生輕鬆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 有效提高識字寫字的能力。

又如在教授三年級課文《月球之謎》時, 除了講解文章涉及的月球知識外, 還從網上尋找許多月球的知識, 給學生觀看、閱讀。對於對月球感興趣的學生, 可以把一些介紹月球的書籍、網頁、網站、論壇等介紹給他們, 教授他們尋找相關知識的方式方法, 擴展學習空間, 激發求知探索慾望, 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巧用電教媒體, 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比較抽象, 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相關性, 學生容易對其缺乏興趣。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 電教媒體技術能夠提供生動、形象的參照物, 創設情境, 把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逼真地展現出來, 吸引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授《桂林山水》時, 由於很多學生沒有去過桂林, 只是閱讀課文裏面的文字和聽教師的講解, 他們無法知道桂林山水具體是什麼樣的, 對於文章中美如畫的意境的描寫也很難理解。在教學中, 筆者巧用電教媒體, 把《桂林山水》中抽象的語言文字用生動直觀的圖像表現出來。同時, 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關於桂林風土人情的視頻, 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在匯入新課後, 一邊播放桂林山水的視頻圖片, 一邊播放朗讀課文的錄音, 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桂林的美景之中, 充分激發學生觀賞、品味桂林山水的興趣, 對於文章中“奇峯羅列”“怪石嶙峋”等抽象的詞語, 也能結合形狀各異的山峯圖片來讓他們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透過這樣的教學, 讓學生品味出作者語言文字的美, 如身臨其境一樣去欣賞桂林山水, 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 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激發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資源, 突破重難點

在教學中把握重點、攻克難點是提高學習效率最有用的方法。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是很豐富, 思維有一定的侷限性, 理解學科知識也有一定的難度, 教師要正確梳理好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 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的資源, 把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轉化爲具象的、容易理解的知識內容, 逐一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知識, 讓學生能全面理解文章內容, 更好更有效率地接受語文知識[3]。

如在教學《稱象》這個課文時, 經過梳理, 這一課的重難點知識就是“曹衝怎樣稱出大象的重量”。如果只是依靠閱讀課文和教師的講解, 學生很難理解曹衝到底是怎麼稱出大象重量的。所以, 這時候就要藉助電教媒體, 充分利用資源, 把“趕大象上船”“船舷畫線”“趕大象下船”“放石頭上船”“運石下船”“稱石”這一曹衝稱象的過程用多媒體展現出來, 讓稱象的步驟以直觀、生動、形象的方式來表現出來, 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多媒體展示完之後, 讓已經理解曹衝稱象原理的學生上臺表演, 把稱象的過程演示出來, 讓同學和教師進行點評, 讓學生以更加輕鬆的方式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突破重難點, 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認識。

拓展教材內容, 培養創新能力

新課標提倡大語文教學觀, 指出語文教學不能侷限於教材, 要在教材的內容上拓展延伸, 開闊學生視野, 豐富學習知識, 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利用電教媒體可以彌補教材資源的短缺, 有效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 節省課堂時間, 優化教學環節。同時, 電教媒體豐富的知識環境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開啟學生進行創新的大門。

如在教授《烏鴉喝水》時, 爲了拓展延伸知識點, 可以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找一些類似《烏鴉喝水》這樣益智的故事講給學生聽, 讓學生拓展知識面, 發散他們的思維。爲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可以先播放烏鴉喝水的影像, 根據影像讓學生髮散思維, 想象一下除了課文中提到的烏鴉喝水的方法外, 還有什麼方法能讓烏鴉喝到水。這時候讓學生進行討論思考, 增強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針對學生思考的結果, 教師要做出科學的點評, 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正確引導和鼓勵, 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又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時, 爲了加強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可以利用電教媒體播放相關視頻, 透過視頻, 學生可以看到茂盛蔥綠的樹木, 手一拍, 就看到了多姿多彩、大小不一的鳥類, 就像文章中所寫的“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樹枝上叫, 有的飛起來, 有的在撲翅膀”。這生動鮮明的一幕, 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鳥的天堂”。針對學習這篇課文, 給學生布置一個描寫大樹的寫作練習,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可以描寫風吹下的大樹, 也可以描寫下雨時的大樹, 更可以描寫大雪下的大樹。總之, 讓學生全憑自己的想象來描寫, 以此方法來拓展延伸知識,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挖掘美感因素, 提高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在欣賞課文的同時應該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努力挖掘文章中的美感因素, 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能感受美, 受到美的薰陶。

如在教授《燕子》時, 可以藉助文章中的“燕子”來讚美春天的美麗。在教學時, 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來結合文章, 幫助學生欣賞文章中優美的句子。介紹完課文的背景知識後, 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同學們, 你們有沒有聽見過春天的腳步?有沒有看見過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有沒有感受過春天沁人的氣息?”對於這些問題, 學生一開始可能回答不出來。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進入課堂教學, 爲學生答疑解惑。在教學時, 教師可以一邊播放幻燈片一邊對文章進行朗誦, 將文字和圖片結合在一起, 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後, 深刻體會到“春天的腳步”“春天婀娜多姿的身影”“春天沁人的氣息”這些美的意境, 感受到春天的美, 得到美的薰陶, 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3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有效運用電教媒體, 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觀察、想象、審美等方面的素質。因此,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電教媒體, 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更好地教授學生語文知識。同時, 教師也應該記住, 電教媒體只是教學中有用的輔助手段, 課堂還是要以學生爲主, 教師在教學中要尋找到最佳契合點, 讓電教媒體成爲小學語文教學的得力助手[4]。

參考文獻

[1]張小偉。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資訊技術教育, 2010 (24) :83。

[2]曾曉榮。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 2010 (4) :26—27。

[3]董新全。解析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的思考[J]。中小學電教, 2013 (1) :105。

[4]何蘭芝, 張淑平。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使用的誤區及評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 2009 (9) :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