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學音樂教學創新能力研究論文

論文1.56W

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是由旋律、節奏等組成一連串的聲響,具有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作用。對於學生而言,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都能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拓展學生想象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在傾聽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過程中,音樂給予學生的聽覺上的衝擊,能夠調動學生想象力、感知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初中音樂教學作爲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然而,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教學普遍存在流於形式化的現象,音樂教學大部分時間被其他課程所佔用,根本無法讓學生深入地理解音樂的深層含義和作用。另外,由於音樂教學的形式單一、內容陳舊,難於吸引學生的關注,使得音樂難於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

中學音樂教學創新能力研究論文

一、中學音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由於我國傳統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過於注重主要學科的學習成績,對音樂教育缺乏相應的重視,投入到音樂教學的設備和人力資源相對較少,對音樂課程的設定也缺乏相應的重視,甚至以主要學科的形式大量佔用音樂課的課程時間,嚴重妨礙了音樂教學的實施和發展,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我國的中學音樂教材的設定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主要是模仿國外教材,音樂教學內容往往超出學生認知的程度,同時還存在音樂教材更換頻率過高的現象,使得在音樂教學在年級之間缺少銜接性,音樂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音樂教學模式過於單一,課堂主要仍是側理論教學,這就嚴重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我國音樂教學的師資情況不容樂觀,在許多基礎中學,音樂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的教師充當,對學生的音樂教學只侷限於歌曲,導致學生對於樂曲、和聲等方面學習基本處於停滯狀態。音樂教學對於學習任務繁重的學生來說,可以起到調劑身心的作用。音樂課程是學生釋放壓力的'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的一種手段,所以在中學階段開展音樂課教學和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現代中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透過實踐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音樂課堂活動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中,透過實踐感受音樂或者實踐表演音樂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初中音樂課《泥土的歌》中,有一首臺灣民歌《丟丟銅仔》,運用到臺灣方言:“磅孔的水衣都丟銅仔依都——”學生聽聞之後,對此興趣十足。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情況,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表演。福鼎由於地域因素影響,各地之間相距10公里,使用的語言大約可能不一樣,我們就鼓勵學生運用方言進行表演,有的用閩南語,有的用畲語,有的學生也模仿四川話,使得學生積極參加音樂課堂實踐活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種教學方式,令課堂教學氛圍極爲自由和生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高漲。在表演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對音樂有了切身的感受,發揮自己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竟然可以創造出自身的動感節奏,使民歌《丟丟銅仔》更富有活力。

(二)透過提問式教學活動調動學生思考,進而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提問式教學是教學實踐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老師可以透過提問的形式,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帶動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深切體驗和思考這首歌曲,然後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歌曲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這個女孩爲什麼會這樣做?作爲生命個體的人和動物在地球上是否應該平等?音樂是怎樣表達人們對救鶴女孩的眷戀之情?再次播放《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時,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感受這首歌曲,使學生邊思索、邊品味。音樂是來源於生活,又是作用於生活的。最後,積極鼓勵學生回答相關問題,對於學生回答可以做適當地指引或者糾正,然後再播放《一個真實的故事》,從而使學生自主地探索相關答案。如此一來,使學生提升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透過情境教學模式等多種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能力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能固步自封,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爲學生創設輕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將學生作爲音樂教學的主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掘音樂的魅力、音樂的學習方式,使學生

熱愛音樂,幫助學生培養音樂學習習慣和興趣。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營造一種創新的情景,喚起學生創新的熱情,引發學生的創新期待,這是創新教育的藝術所在。如在欣賞《大森林的早晨》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用數字設備爲學生播放清晨森林中動物植物的畫面、視頻。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讓學生在美麗的畫面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然後伴隨着畫面教師可以將有關於動植物的散文、詩歌進行朗誦。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美好情境中,體會音樂帶來的美好感受,這樣既使學生學習音樂、分析音樂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又拓寬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充分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欣賞音樂這門課程產生深厚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提升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的創新能力,使教學達到良好的效果。創設情境的手段多種多樣。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技術、即興表演多種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認識現代化音樂的走向,促進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統一,使學生突破音樂的界限,養成對音樂的自我感受和認識,有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透過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創造音樂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教師過於注重作者簡介:黃曉潔,福鼎市第六中學音樂教師。理論教學,不是以學生作爲教學主體,而是將教師作爲教學主體,學生更多的是作爲教學的對象,成爲知識的承載體。教師爲了將知識傳授得更加全面,往往不考慮學生的感受,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嚴重侷限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最終導致學生學習音樂的效果不佳。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學生作爲教學主體的觀點已經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因而,在音樂教學的實踐中,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摒棄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教學活動以學生作爲中心展開,教師應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音樂知識,發揮想象能力,自主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或者與其他學生進行合作來創作作品。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在音樂中融入自身情感,以情入樂,更能扣動心絃。

(五)透過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和良好的音響設備,給學生感官上的衝擊

在現代化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已成爲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和優良的音響設備,給予學生感官上的衝擊,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音樂。教師也可以利用電腦製作音樂課件,在視覺上給學生以新的感受,將視聽相結合,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音樂作品,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此外,也能透過視覺與聽覺的刺激,讓學生更形象地接受音樂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來訓練學生的辯音識曲的能力,或者運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來介紹相關音樂的人物、歷史和文化背景。筆者發現在學習《隱形的翅膀》這首歌,大多數學生都會唱而且喜歡唱,但如何唱的好聽、有感情?可以讓學生觀看電影《隱形的翅膀》,該電影講述了一個不幸失去了雙臂的少女刻苦練習、學會生活自理、爭取重新上學的勵志故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主演雷慶瑤,讓學生觀看她參加《超級演說家》的演講《變美的權利》的視頻,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表現。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發掘音樂的魅力,掌握音樂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熱愛音樂,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和興趣。透過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滲透,允許個體差異,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提升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班級演唱組合》這節課的展示環節,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組合時間,觀看一些比較流行的組合的圖片、視頻,如鳳凰傳奇、五月天、TheFightingBoys等,可以自選熟悉的作品進行展示。教師把表現好的組合進行輔導加工並再次展示表演,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見,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豐富學生知識面,還能鍛鍊學生思考和分析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透過學生自主評價,有助於學生釋放潛能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摒棄只看學習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自主評價。對於表現好的學生應該予以肯定和讚美;對於表現不好的學生以引導方式對待,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並加以個別化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多以掌聲和“真棒”“高見”等簡短而真誠的表揚,鼓勵學生,使學生樂於學習音樂,喜歡傾聽音樂,進而誘導學生髮揮想象、釋放潛能、嘗試創新。

音樂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培養創新能力。因爲,表象的概括性、思維的概括性和創新能力都是審美想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想象能夠透過音樂的形式,營造出獨一無二意境,使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想象,將音樂變成腦海中的具體物象,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透過實踐教學、提問式教學等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