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在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匯入心理教育論文

論文8.39K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有健全人格與性格、能對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而自身又充分地享受到自我發展所帶來的成功感和幸福感的人,而非培養僅僅具有某一專業的知識,但在人格上卻有缺陷的“專業機器”。在我們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非人文學科的教育中,由於缺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意識,使專業學科教育顯得十分冷峻,缺乏人文關懷。而人文關懷恰恰是教育最溫暖的部分,是每一個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東西。筆者從事過基礎教育(中學教育)與高等教育,對兩者有切身體會與比較,相對來說在中學教育中,教師更注重對學生的個人關懷,師生之間交流較多,教師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所掌握;而在高等教育中,教師的任務似乎僅限於傳授專業知識,與學生的接觸限於課堂的幾十分鐘之內。高校教師更多地被要求有“科研業績’,因此更加劇了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剝離'這種不良傾向必須改變。

在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匯入心理教育論文

其實,對心理教育的提倡古今中外均有淵源。孟子曰“仁者愛人”,“則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離簍下》)這種對人的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的強調,實際上是對心理教育的強調。中國的古代教育具有濃厚的心理交流與人文關懷色彩,而西方的傳統教育哲學也十分強調心理層面的教育,強調人的心靈發展。如他們認爲心靈是對它所接觸的任何事件或對象進行分析和綜合的一種積極力量,因此,教學的目的與其說是讓學生去熟讀大量的知識,不如說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知識的意義。人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物,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成爲均衡發展的、有容忍度量的、善於適應的人,並在身心方面能同他的物質和社會環境協調一致。他們把教育看作是人的整個發展的同義詞。因此,東西方的教育傳統均具有人文關懷傳統及把心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的淵源。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深感憂慮。如不久前發生的清華大學學生用硫酸潑黑熊以作實驗的事件,馬加爵殺害同學的殘忍事件,大學生因不適應住校生活甚至走上自殺之路等等。這些因心理扭曲而導致的悲劇提醒我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任何一個層面的教育所應該特別重視的核心問題之一。除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課程及設立心理諮詢機構之外,還應該將心理教育匯入高等教育的課堂之中。

一、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匯入心理教育

1.培養積極的思維方式

人的思維方式對人的心態及行爲起着決定性作用。思維方式可分爲積極的思維方式與消極的思維方式。有些人介於兩者之間,具有不同程度的類型偏向性。若干的實驗及生活中的實際例證表明,具有積極思維方式的人擁有更健康的身體、更成功的事業與更幸福的人生。在高校的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積極的思維模式。告訴他們如何面對挑戰,克服挫折,並就發生的事件或挫折進行解釋等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克服自卑感、挫敗感。筆者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着力培養學生克服與消極思維方式緊密關聯的負面情感。鼓勵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差生,對那些特別羞怯、自卑的學生尤加鼓勵,只要有一丁點兒進步,即給予最積極的肯定與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即使是最差的、最膽怯的、最自卑的學生都能站到講臺上不同程度地用英語進行表達。學生的信心得到極大的鼓勵與提升,與此同時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親身體會讓筆者深感在課堂教學中匯入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2.將激勵機制有效地運用於課堂教學動機是一切活動包括學習活動的起因。

動機在學習中起着關鍵性的'作用,而激勵便是用外因使學生的內因動機得到進一步的激活,促使學生的行爲向目標行進。據筆者觀察,如果說小學及中學教育激勵機制運用得欠佳,需要進一步加強的話,那麼,在我們的高等教育中,這更是一個薄弱環節。高校教師將知識傳授作爲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任務,這是觀念上的一種錯誤。同時,也存在着一些客觀的原因,例如學生人數太多以及與學生個別交流的時間太少等等。

由於這一客觀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激勵機制更爲重要。如果教師能多進行一些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就會發現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或是大學生,對教師的激勵是多麼地渴望,其產生的效果是多麼巨大,尤其是對於那些差生。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種種的困難與挫折,需要聚集心理能量與之鬥爭,作爲外因的激勵是增強甚至引發這一心理能量的驅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多運用激勵機制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思維深度與廣度提高,增強學生自信心與增加學習的愉悅感。

有時教師的一次表揚與鼓勵甚至可以成爲改變學生一生的轉折點。筆者從事教育30多年間,深感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激勵機制的重要性與有效性,同時也深感在高校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一機制的迫切需要。激勵是對學生進行心理調適與心理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們應自覺地將激勵機制更多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

3.關注‘異常”學生

教師如能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多一點關注,就會發現某些學生的異常思維與異常行爲。對於出現這些苗頭的學生,教師應主動與其交流,瞭解他們的思想情況,多給他們一些溫暖、支援與幫助。筆者所教大學英語及專業英語班上曾先後出現過這樣兩個學生。一位學生在回答一個英語提問時,他的答案竟是他想嘗試”(殺人)這個回答雖然看似是一個玩笑,卻引起筆者內心的震撼。

筆者從此關注這個學生,在課後也較多地與他交談。後來,他奇特的想法似乎有一些改變。但兩年後從同學那兒得知他退學了。另一修英語專業的男學生,平時性格內向,很羞怯,於是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鼓勵他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積極發言。但由於對其心理教育的力度與花費的時間有限,一學年結束後,他也退學了。

這兩位學生引起筆者的思考,如果多花一些時間與精九或多發動其他教師與該同學進行交流,對他們進行開導,他們很可能克服異常的心理,融入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中。由於前車之鑑,在本期的英語專業課教學中,筆者又注意到一位‘異常”的學生。爲此,進行了較深入的交談,並發動全班同學及研宄生與其進行交流,多給予溫暖與幫助;同時,在課堂教學中也特別對其進行心理誘導、暗示、鼓勵與支援,目前這位同學有顯著的進步。

心理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引發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作爲高校教師,我們應當把對學生的心理引導與心理教育視爲自己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覺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並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自覺地匯入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