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廣東老人現狀調查報告

廣東省社科院、廣東省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聯合編輯的《2017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日前正式發佈。其中的關於廣東民生與社會發展的報告顯示,廣東獨居老人佔總體老年人數量一成以上,僅與配偶同住的空巢老人佔總體兩成以上。數據顯示,廣東老年人生活狀況總體較爲理想,但存在孤寡老年人比重大、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缺乏管理等問題。 孤寡高齡老人比重大:

廣東老人現狀調查報告

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六成喪偶

廣東省社科院參與了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鄧智平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廣東老年人生活狀況總體比較理想,但存在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喪偶、獨居和空巢老人比重不小,尤其是孤寡高齡老年人比重較大。從婚姻狀況來看,廣東老年人中69.5%有配偶,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喪偶率爲60.7%,其中高齡女性喪偶率爲78.2%,男性爲34.2%。

從老年人同吃同住的家庭成員情況來看,獨居老人佔13.3%,僅與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夫妻戶)佔21.5%,與配偶及其他成員共同居住的佔42.0%。高齡老年人中單獨居住有25.0%,僅與配偶居住有18.5%,與配偶及其他成員共同居住的佔16.1%;不與配偶居住,但與其他成員居住的佔40.4%。

缺乏自我健康管理:

超六成老人過去一年沒體檢

調查還發現,廣東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特別是高齡老年人。調查結果表明,僅有32.3%的老年人認爲自身健康狀況非常好或比較好,43.8%的老年人認爲一般,23.9%表示比較差或非常差。其中,高齡老年人中表示自身健康狀況比較差的達到28.6%,認爲非常差的有8.4%。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較高,佔77.3%,最常見的五種慢性病分別是骨關節病、高血壓、白內障、心腦血管疾病和胃病。

同時,老年人身體鍛鍊不多,對自身健康管理較爲缺乏。如從不鍛鍊的老年人佔了47.2%,65.4%的老年人在過去的一年沒有體檢,而高齡老年人中58.5%從不鍛鍊,68.1%近一年沒有接受過體檢。

照料護理服務需求迫切:

失能、半失能老人佔15%

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的,是老人的.自理能力。數據顯示,廣東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規模大,照料護理服務需求迫切。在日常生活方面85%的老年人完全自理,13.1%的老年人部分自理,1.9%的老年人完全不能自理。這意味着廣東有15%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雖然比重不高,但由於基數大,絕對數不少,且隨着年齡的增加,完全自理的比重下降,需要照料護理的老年人比重也明顯上升。8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需要照料的比重就高達35.0%。

看病貴問題仍然突出:

14.2%的老人患病後自我治療

老人健康狀況欠佳,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較爲突出。調查顯示,老年人患病後,有81.5%的人會找醫生看病,有14.2%採用自我治療的方法,也有4.3%的人對疾病不進行處理。老年人就醫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問題是收費太高(55.5%)、排隊時間太長(44.0%)、手續繁瑣(27.3%)、服務態度不好(9.3%)、無障礙設施不健全(9.1%)、不能及時住院(3.4%)等。而患病老年人不去就醫的原因主要是經濟困難(44.9%)、自己感覺病情輕微(41.6%)、行動不便(25.8%)、就醫麻煩(9.0%)、沒人陪同(6.7%)、醫院太遠(5.6%)等。可見,“看病貴”和“看病難”仍然是當前醫療衛生最大的問題。

個案:

獨居婆婆每到過年最焦心

越秀區的建設街是獨居老人較爲集中的區域。據不完全統計,這裏有1000多名65歲以上的獨居、空巢老人。在志願者的幫助下,獨居老人時時感受到社會溫暖,但仍然要面對種種生活上的困難。

今年82歲的甄婆婆住在建設大馬路西十街,自兒子出意外、丈夫因病過世後,她已記不清自己獨自生活了多少年。隨着年齡的增長,甄婆婆疾病纏身:患有腎、膽結石,加上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平時走幾步都要人扶。去年,甄婆婆生了一次“蛇”(帶狀皰疹),足足10個月才治癒,去醫院打針吃藥,如果志願者沒有時間接送,就只能在保姆的攙扶下打的前往,一來一回,費用不菲。

轉眼又到春節,甄婆婆又要考慮一個苦惱的問題:保姆回家過年,誰來照顧自己?過去幾年,甄婆婆換了好幾個保姆,保姆的工資也從每月1500元升到2000元,加上包保姆吃住,婆婆每月的退休金及補助就花掉三分之二。即便如此,想請到合適的保姆也很難。去年5月,上一任保姆回鄉下,只能請到個60多歲的男性遠親當保姆。做了7個月後,男保姆也走了,因爲照顧起居太不方便。如今,甄婆婆只能靠一位好心的女性朋友照顧,這位阿姨白天上班,晚上來幫婆婆煮飯,婆婆過意不去,會硬塞給她一點錢補貼交通費。

房屋日久失修,也常常鬧些小毛病。下水道堵塞了兩個多月,一直都疏通不了,“每天臭烘烘,不知怎麼辦,你能不能找人來幫我修下?”婆婆問記者。

西關小屋志願者驛站的站長康金華阿姨和一衆志願者,每週探望甄婆婆兩次,爲其送飯、送湯,但她認爲自己能力有限,還是希望社會能建立一套系統的支援,爲婆婆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比如,一些社區開了日託爲老人提供伙食,如果這裏也有,婆婆每天在家門口就能吃上飯,就不用花高價錢請保姆來煮飯了。”

建議:

依託社區發展居家養老

針對以上狀況,鄧智平從政策層面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建議完善家庭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包括改善家庭適老居住環境,加快推進公共設施無障礙改造,爲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適的城市生活環境;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二是建議健全以社區爲依託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具體地說,要建立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居家養老服務網絡。並透過政府補貼、用者付費、公益慈善等多種方式籌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費用,形成政府購買服務、市場有償服務和志願者公益服務相結合的服務供給機制。”

三是建議建立養老服務資訊網絡。“包括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諮詢、物品代購、服務繳費等適合老年人的服務項目,以及建設養老機構資訊平臺,並與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居家、社區與機構養老服務的有效銜接。”

提醒:

獨居老人應評估居家安全

及時求助別怕麻煩人

廣州義工聯進階社工主任林曉芬長期爲獨居老人服務,她建議獨居老人要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充分了解,並及時將自己的情況告知家人。建議老人定期體檢,有病痛及時就醫。林曉芬說,許多老人都抱着“不願意麻煩子女的心態”,身體不適也不到醫院檢查,每天強忍病痛,認爲“忍一忍就過了”,這樣的做法不可取。

其次,獨居老人應該根據自己的行動能力,評估居家安全,及時安裝扶手、鋪設防滑工具。

另外,還可以透過建立社交網絡,及時獲得幫助。比如,老人在家時間比較長,活動範圍也不大,可以多認識鄰居,鄰里互助。老人在退休以後,也可以逐漸將生活重心轉移到社區,在社區擔任義工、參加活動及健康講座、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一個新的社交圈。讓社區成爲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和互助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