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 鄉 的 美 食

家 鄉 的 美 食1

每個人都有一塊生他、養他、伴他成長的土地,那塊土地叫做“故鄉”。

家 鄉 的 美 食

自從幾年前全家搬到省城後,就不怎麼回老家了。因此,我非常懷念老家的美食。

我的老家坐落在省城偏遠的一個縣城裏,那裏民風純樸,風景優美,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的美食,讓人吃了還想再吃,回味無窮。

記得,每天清晨當我還處在迷迷糊糊、半睡半醒的時候,街道上就已然傳來販商的吆喝聲“馬拉糕,又香又甜的馬拉糕”,頓時,睡意全無的我,翻身起來一個箭步就衝到窗戶旁,大聲的喊住販商:“老闆老闆,我要1份馬拉糕。”

“好勒!”。販商大聲的迴應道。我趕緊拿着錢跑了出去,深怕去晚了馬拉糕就賣完了,要知道在當地,馬拉糕可是早餐中的佼佼者,人們手中的搶手貨呢!

坐在家裏,深棕色的馬拉糕擺在桌子上,散發出淡淡的香味,像是在說,快吃我啊!快吃我啊!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塊馬拉糕吃了起來。吃在嘴裏,馬拉糕細膩無比,像酥化了的糯米一樣,甜甜的、粘粘的、軟軟的,一大早美味就刺激着我的味蕾,讓我吃完還想再吃。

除了馬拉糕之外,還有讓我最想吃的那就是“向東街紅湯牛肉麪”。“向東街”是一條老街,盛產“紅湯牛肉麪”。如果你到我們這裏來,想吃麪的話,我首當其衝推薦的就是“向東街紅湯牛肉麪”。

“向東街紅湯牛肉麪”做法簡單,但想有好的湯底、紅油卻不容易,製作過程要細緻、嚴謹才能成功做出這個面。麪湯採用豬的筒子骨爲主要材料,加上八角、桂皮等十餘種香料配方組成,必須先猛火煮沸,文火慢熬至湯變白色,直到天然骨香熬出纔算成功。而紅油是“向東街紅湯牛肉麪”中必不可少的調色料,主要材料由香蔥、本地紅幹椒粉、高檔色拉油組成。然後把鹽味,香料粉末,蔥花,三胡椒油放到碗裏,做成碗底,勺上一大勺滾燙的骨湯後放上適量的紅油,最後再加上自己喜愛的“罩子”,就這樣,一碗骨香濃厚、色彩紅豔的“向東街紅湯牛肉麪”就出來了。

除了這兩個美食,當然還有很多,例如:油榨粑、杯子糕、蒿子粑、糝子粑、麻辣豆腐等等一系列小吃。

家鄉因這些美食讓人留連忘返,而我因這樣的家鄉而感到自豪。

家 鄉 的 美 食2

烏米飯是我們鄞西特有的美食。每年到了立夏時節,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提着籃子到山上、田野去採摘烏米飯葉——這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植物,用這種葉子做出的烏米飯,口感清香,據說還有醫用價值呢!

奶奶採了一籃子的烏米飯葉,挑去老葉子,留下新葉子,一片片洗乾淨後瀝乾水分,再用刀把葉子切細放到盆中,戴上手套用力揉搓、擠壓,等揉爛之後,在盆子裏倒入清水浸泡。“浸泡的越久,水的顏色就越深。”奶奶告訴我們這個奧祕。大約浸泡了一整個白天,奶奶拿出一塊大紗布,把烏飯葉子的水倒在紗布上過濾。水盆裏留下了可以製作烏米飯的汁水。

接着我們把糯米淘洗乾淨,放入汁水中浸泡。經過整整一個晚上的浸泡,本來雪白的糯米染上了烏米飯葉子的汁水,顏色變得微微發紫,個頭也比之前胖了一些。

終於可以開煮了。奶奶把多餘的汁水倒去,把糯米和適量的汁水放入電飯煲中,放入一些糖增味,按下煮飯鍵。直至煮熟再燜五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我在房間裏徘徊。不一會兒去廚房看看飯煮熟了沒有。大約過了20分鐘,電飯煲冒起了陣陣水汽,一股植物的清香攜帶者糯米飯的甜香味飄散開來。隨着電飯煲黃燈亮起,飯煮熟啦。“可以吃了嗎,奶奶?”我簡直迫不及待。“小饞貓,再等5分鐘。”奶奶笑着捏了捏我的臉。這漫長的五分鐘啊,我不知道嚥下了多少口水。

“出鍋嘍!”隨着奶奶的呼喊,我們都圍了過去。奶奶用勺子把烏米飯從鍋子裏盛出來,熱騰騰的烏米飯散發着縷縷清香,我使勁地吸了一口,直通脾肺。烏米飯被鋪到一個長方形的淺盆中,奶奶用力按壓着,直至鋪滿整個盆子。我踮起腳尖從飯勺上抓了一塊往嘴裏塞,哇,好燙,但來不及細細嚼一嚼,直接吞入肚子中,呼,真好吃。妹妹咋呼着大眼睛看着我的饞樣,也嚷嚷着要吃。奶奶只好抓起一塊塞給妹妹。“馬上可以吃了。”奶奶一邊下達最後的指示,一邊在烏飯上放上一顆顆的枸杞,再用刀劃成一塊塊的方形。一旁的爸爸媽媽和一擁而上,你一塊,我一塊地吃起來。咬上一口,甜味適中,糯中帶韌,滿口清香,真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啊!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望着小區裏的綠樹抽芽、長葉,我想,鄞西的烏飯樹葉也一定長得油光發亮了。待疫情結束,陽光明媚之日,我一定要回到家鄉,讓奶奶再做一鍋烏米飯嚐嚐,因爲這是我心頭一直揮之不去的家鄉味道。

家 鄉 的 美 食3

今天,我們梅縣來了一批遊客,我是導遊。

我要帶遊客們瞭解我們梅州的特色美食——鹽焗雞。我帶着他們來到了圍龍屋。走進加工場,正好有幾個廚師在做鹽焗雞。我走上前,禮貌地問:“叔叔,我們可以在旁邊觀看你們做鹽焗雞嗎?”“可以呀。”他們很樂意地答應了。我看了一下做鹽焗雞的材料,可不少。一隻只肥肥胖胖已經收拾乾淨的雞,有很多包粗鹽,有準備好的一薄一厚的黃色的草紙,還有一個大爐子,爐子上是一口大鐵鍋。

廚師們開始做了,只見他們快速地把鹽倒進大鐵鍋裏,然後把爐子裏的火燒得更旺了,一個叔叔拿了個大鍋鏟翻炒起來。旁邊一個遊客問:“炒鹽有什麼作用?”那位叔叔邊炒邊回答:“把鹽炒熱了能除掉一些水分,也能讓雞肉變得更香。”哦,原來如此。另外兩個叔叔則先用薄一點的草紙把雞一個個包了起來,然後外面又包了一重比較厚的紙。

這時,大半鍋鹽已經被叔叔炒得變成了白色鹽粒,只見他們把包好了的雞依次放進鹽裏,然後用鹽把雞完完全全蓋住。我疑惑不解:“叔叔,你們爲什麼不直接把雞放進鹽裏而要包上紙,這樣焗出來的雞會有味道嗎?”他們一聽,哈哈大笑:“放心,雞已經先處理過了。把雞包住纔不會把雞焗爛,把雞用鹽蓋住,是因爲這樣會更香。”咳,我明白了。看看遊客們期待的眼神,我問叔叔要多久才能焗好,廚師們告訴我們起碼得等上一個多小時。

在等待的時間裏,廚師叔叔們還熱情地向我們講述了一些鹽焗雞的故事,遊客們不由得稱讚我們客家人的聰明。漫長的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雞終於焗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叫廚師們把雞拿出來,遊客們更是不停地咽口水。廚師們把雞拿出來之後,幫雞“脫”下了衣服。雞肉的香味鑽進了我們的鼻子裏,真讓人垂涎欲滴,我問:“叔叔,刀呢?快拿刀來!”廚師們說:“不要用刀切,如果用刀切會有刀腥味,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用手撕吧。”聽了這句話,我們開動了,不過眨眼的功夫,兩個鹽焗雞就變成骨頭架了。遊客們還不過癮,紛紛購買,都說要帶回給家人嚐嚐。

鹽焗雞不愧爲我們客家人的地道美食,我們一定要把這道菜流傳下去。

家 鄉 的 美 食4

說起各地特色名吃,那真是數不勝數。有北京烤鴨、雲南的過橋米線、長沙的臭豆腐、西安的羊肉泡饃、山西的刀削麪、河南的燴麪、內蒙古的小肥羊等等。可我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鍋盔。

鍋盔原是產於陝西的一種美食,個兒大,餅厚。後經過天門人不斷創新、改進,變成了現如今種類繁多的辣椒鍋盔、香蔥鍋盔、糖鍋盔、鹹菜鍋盔、豬油鍋盔等等。啊,想一想都覺得回味無窮。

在我老家的旁邊,就有一個賣鍋盔的攤點,以前每天早上起牀,我就會聞到鍋盔的香味,聽到菜刀在木板上切面團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我起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幾塊錢,到做鍋盔的師傅那買幾個鍋盔,他腰上圍着一個藍色的竈裙,但被面粉染成白色了。他總是樂呵呵地,我每次去時,他都對我說:“這些個鍋盔都冷了,我再給你做幾個熱的,熱的纔好吃。你想要什麼味的呀?”“我想要辣椒味的。”我回答說。

他開始做鍋盔了,只見他拿起一團麪糰,雙手拉開,麪糰像跳繩似的在桌子上彈來彈去,發出“啪啪”的響聲,接着他一手拿着菜刀,把那長條似的麪糰切成了一個個小圓柱體。我問:“麪糰這麼小,怎麼做成那麼大個兒的鍋盔呢?”“小朋友,這你就不懂了,你好好看着吧!”只見他拿着刀,把麪糰拍成平平的,拿在手上,放一點大蔥和辣椒醬,包起來,雙手一捏一拉,即變成長方形了,再撒上一點芝麻,抹上點兒水,把它貼在特製的爐子裏面。過了大約三分多鐘,那位師傅拿出了幾個冒着熱氣的香噴噴的鍋盔。我當場就拿起一個,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小心點,別燙着了。”聽了這話,我感覺普通的鍋盔更好吃了。剛咬一口的時候還沒有辣椒醬,只感到香香的,脆脆的。再咬一口,辣椒醬從裏面流了出來,但又不是很辣,麪糰和醬結合在了一起,軟軟的。那醬不是從鍋盔內部流出來的,而是從麪糰裏流出來的,還時不時會吃到香香的大蔥。雖然鍋盔的外表不怎麼好看,但真是太好吃了!它的美味無法形容!

儘管我已經很久沒有吃到那兒的鍋盔了,但我卻時常會想起那位做鍋盔的師傅,和他的鍋盔……

家 鄉 的 美 食5

說到美食,世界各地都有。中國,更是數不勝數,像:北京的烤鴨、天津的包子、陝西的泡饃、四川的火鍋……,個個堪稱人間美食,個個都被世人讚賞。可最令我流口水的,還是我家鄉的特產——燈影牛肉。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燈影牛肉。“牛肉”,大家肯定知道,說明這個美食是用牛肉做的。但“燈影”,可就不一般了。因爲,燈影牛肉非常薄,厚度還不及一張紙,只要你拿下一片牛肉對準燈光,就會折射出黃色的燈影,所以,“燈影”二字,由此而來。

接下來,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述燈影牛肉名字的由來吧:“相傳,燈影牛肉是由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命名的。當年元稹在通州(今四川達州市一帶)任司馬。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種牛肉片,色澤油潤(鮮)紅燈影牛肉亮(去掉),味道麻辣鮮香,使元稹讚歎不已。更使他驚奇的是,這牛肉片肉質特薄,呈半透明狀,用筷子挾起來,在燈光下,紅色牛肉片上絲絲紋理會在牆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紅色影像來,極爲有趣,元稹當即喚之爲‘燈影牛肉’”。於是達州市的這種牛肉片就以“燈影牛肉”之名盛傳開來,成爲四川的一道名菜。

燈影牛肉外形獨特,味道自然誘人。燈影牛肉入口即化,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不少品嚐過這道美食的人,都對它讚不絕口。而且經過這幾年來的革新,燈影牛肉徹底“脫胎換骨”,味道越來越棒,僅以(令)無數遊客盡“折腰”。而且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這使它對增長肌肉、增強力量特別有效。

燈影牛肉非常美味,但製作過程極其複雜:一頭牛被宰殺後,只能取其腿鍵肉、裏脊肉十幾塊,共才十幾公斤。用長片刀切成十分薄的肉片,配上注草、丁香草果及其它十多種香料,拌勻後將肉片鋪在竹筲箕上,經曝曬去除水分,放進特製的烤爐中,控制溼度烘烤至熟,裝入用油紙襯裏的竹筒或紙罐裏,摻滿純香麻油,撒上少許花椒粉,密封而成。

有人說:燈影牛肉繼承了達州人的所有氣質,這話真不假,那牛肉的麻辣,就是達州人的火辣、那精巧的做工,就是達州人的一絲不苟、那比紙薄的厚度,就是達州人的豪爽。這纔是一個真正可以代表一個地方人的美食,不,應該是藝術品。

家 鄉 的 美 食6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的,不同地區都有他們特有的飲食習慣,這些都涵蓋着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20xx年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以此爲主題,它透過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那獨特的味覺審美紅遍了大江南北。

我生長在湖北宜昌的一個小鎮上——育溪鎮,那是擁有一千六百多年曆史的傳統文化古鎮。因爲我從小在這裏生長,又因爲天性嘴饞,所以我對家鄉的美食也頗有一些瞭解。

故鄉盛產大米,因此傳統小吃的原料多以米麪爲主。例如發糕、大米鍋巴、餈粑等,都是以大米爲主要原料的。還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愛吃發糕,卻不像其他孩子整天垂涎於麪包房內油膩的奶油蛋糕以及肯德基、麥當勞的漢堡、薯條等一些獨具西方特色的洋快餐。每當我和一羣夥伴玩累了的時候,奶奶總會適時的拿來發糕讓我和同伴一起分享。香噴噴的發糕入口,鬆滑甜軟,脣齒間總會瀰漫着一股發糕特有的酵母的芳香。奶奶和我一樣也愛吃發糕,所以經常自己做。在她旁邊,我自然也看見過製作發糕的過程。沒想到,這小小的發糕製作起來卻不簡單呢。

我看着奶奶先將糯米、大米和玉米放在碾子裏一點一點碾成粉狀,然後將三種麪粉和在一起加一點白砂糖和酵母粉再加一點點清水打成糊狀,放在一邊待它發酵,然後再將它攤平以後放在蒸籠裏,大概蒸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食用了,有時奶奶還會在發糕上面放上一些葡萄乾、蜜棗等進行點綴。出鍋以後的發糕晶瑩透亮、散發出沁人的香味,吃上一口簡直飄飄欲仙,還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奶奶還告訴我,她們那一帶的女人個個做發糕都是一流,我打心眼裏佩服。

發糕是我們這裏比較有特色的飲食,每到逢年過節,奶奶他們還會做出各種美味的食物招待客人,大家吃後總是讚不絕口。

俗話說“民以食爲天”,飲食是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幾千年來,由於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我們新一代的少年,應當學習、繼承這些傳統的美食文化,讓其更具特色,更加發揚光大。

家 鄉 的 美 食7

一座城,在一千多年的戰爭與風雨的洗禮下,依然屹立不倒;一座城,在淮河的滋潤下,成爲“魚米之鄉”。這,就是我的家鄉,霍邱縣。這生我養我的地方,可是個小吃城。尤其令我此生難忘的,便是中心幼兒園那條小吃街了。

這裏主宰着夜晚,白天這條街上只有寥寥數人,到了夜晚,一切都活了起來。每次去,總會看到街頭買臭豆腐的那個老爺爺。但好像生意並不怎麼好,但這麼多年,他依舊每天在那裏等待別人光顧。左邊的第一個店是水果攤,每個水果都有着誘人的鮮豔的外皮,像是有魔法似的,大多數經過的人都會買一些回家。對面是真正讓我忘不了的美食,酸菜餅。在烤箱裏烤個大概十分鐘,餅就可以出鍋了。筷子夾上一塊送到嘴裏,雖然燙嘴,但只有趁着剛出鍋那會兒,味道才最美。一口咬下去,“嘎吱”一聲,脆脆的餅連帶着裏面酸酸的餡,都刺激着人們的味蕾。正是因爲這種味道緊緊抓住了人們的胃,所以這麼多年來,這家店從來都不會擔心沒有客人。

這條街上,可謂是店連着店。有賣湯圓的,韭菜饃的,還有永遠不過時的牛肉湯、牛肉麪,更有充滿了家的味道的凹子饃。這條街上幾乎家家都有賣凹子饃的,但我覺得最好吃的,還是街中間的那家。一張饃裏放上幾樣菜,流紅油的鴨蛋、青椒炒毛魚、醬豆腐、青椒土豆……隨便選兩樣到三樣菜包在饃裏,捲一捲,便可以吃了。

從我上幼兒園開始,爸爸媽媽就經常帶着我來這裏,邊逛邊賣。小時候這裏總是我心裏的一個謎。我們從左邊的路進來,怎麼吃完就從右邊的路出去了呢?上了小學,就愈發來的勤了。但這條街上的美食,我始終沒有吃完。如今幾年過去,從前扎着兩個傻傻辮子的小姑娘,已經長大,這條街會不會被遺忘,得看時光是否溫柔。

家鄉的飯店越來越多,一到夜晚,燈火闌珊,處處生情。可那份思鄉,只有在這條街上,才能尋回家的味道。如今已有幾個月未曾去過了,我很想再吃一塊酸菜餅,很想在冬天下雪的晚上,再去喝一碗暖暖的甜湯。

這就是我心中無可替代的家鄉的美食,雖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我想,別處,是再吃不到這些東西了。

家 鄉 的 美 食8

三月的春風輕柔地拂過一片片含苞待放的油菜花田時,油菜花姑娘笑了,它迎着春風舞動着優美的身姿,向前來觀賞的遊人獻上自己生命中最美的一刻……這時,方前也迎來了春天的第一個雙節――油菜花節和美食節。

我收到了在美食節擺攤的阿姨邀請,去了那裏。我是一個人走路去的,到了快到嶴口村忽聞一陣花香,緊接着,眼前就出現了一片油菜花田,我立刻就陶醉其中了。再走近一看,它們婀娜的身影盡收我的眼底,它們有着四片花瓣,每兩片疊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蝴蝶的樣子。一陣風颳過,它們好似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隨風搖曳,我走上前去,想摘一朵,可又怕傷害它們,這時,我突然間看見了阿姨的身影,來不及細看,便匆忙跑了過去。

走進美食街,景象與外面截然不同,人聲鼎沸,還能夠不斷地看到一些買主與賣主討價還價的'片段。放眼望去,賣的幾乎都是我們方前小吃,如:扁食、甜酒釀、方前饅頭等,但也有一些外來小吃,如羊肉串、奶茶、棉花糖等。由於方前的小吃我都已司空見慣,便開始關注起外來小吃,其澡最吸引我的是奶茶,因爲在奶茶攤前圍滿了一羣人,我馬上排到了長隊當中,買了一杯哈密瓜味的奶茶。我細細的品嚐着那杯奶茶,一股濃濃的哈密瓜味沁人心脾,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淡淡的清香,香味在我的舌尖蔓延開來,脣齒留香。此時,阿姨在大聲地催促我:“快走啦!”我只好不情願地跟了上去。

沒過一會兒,我們便來到了阿姨的攤點。走到那兒,我發現賣的東西還真不少,主打的是水餃,然後是一些農副食品,比如洋槐蜜、枸杞、花旗參等。這時,

正好來了個買水餃的人,這可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阿姨包水餃的功夫。她先在皮上填了餡兒,再水皮合起來一點一點地捏,這就成了“老鼠餃”。聽話的餃皮在阿姨的一雙巧手下還成了“金魚餃”、“三角叉”,我看着這些都忍不住咽口水。而此時,我望着水餃癡癡地想:我什麼時候也能吃上這樣一碗水餃呀?可真沒想到,還真讓我等來了。午飯時,我吃的就是水餃。那水餃一口咬下去,香氣四溢,隨風飄散,雖然很燙,但也讓人忍不住將水餃整個塞進嘴裏。

就這樣,我結束了一天的遊歷。睡覺時,我的腦海裏將今天的經歷一張張地放映了出來。

家 鄉 的 美 食9

走在楚雄的大街上,兩邊都是數不清的美食,讓人“如入美食道上”口水成河,但最讓我難忘的,是以下幾種:

楚雄羊湯鍋

羊湯鍋,主要是在彝族火把節時最受歡迎的一道美味佳餚。羊,全都是殺自家山上放養的黑山羊。宰殺後,去除羊毛,再放在炭火上燒到金黃,用小錘子錘碎骨頭,讓人吃的時候更容易咬碎,也容易切。之後,把肉和骨頭放到清水裏煮,稍後再放入內臟,煮前放入適量的鹽。爲了保證羊肉的原汁原味,不需加入太多的香料,喜歡的人,可以加點當歸,慢火熬燉。煮熟後,配一碗蘸水,放點胡辣椒,放點薄荷和蔥花。香噴噴的羊湯鍋就可以開始享用了。每次過火把節,我們家都要吃一次羊湯鍋,那才解饞。那美味,無法形容,你不信就來咱家鄉吃一吃吧!保證味美,保證滋補效果。

大姚醃菜

小時候,每次回老家,我都會與姑媽一起醃醃菜。姑媽把自家種的花葉大頭菜洗淨,晾致一成幹,之後把它剁成小段,放到大盆裏,加入鹽、花椒、辣椒、酒,然後使勁揉,揉到菜和佐料完全入味,出水後放入罐子裏醃製。兩三個月後,醃菜基本就可以吃了。大姚醃菜,看似做法簡單,其實是有祕訣的,很多人會選擇把醃菜罈子埋在地下,這樣子密封性更好,更別說那酸爽味。好的醃菜,不僅顏色好,味道好,在遠處就能聞到其味,保證你會流口水。在夏秋季節,沒有胃口,那是最佳下飯菜,保證你吃了一碗還想再來一碗。如果你沒胃口,來大姚,吃上點醃菜吧!

元謀涼雞

元謀涼雞的做法比較簡單,重在雞的品質,元謀涼雞要選當地的仔雞,處理完雞後,放入清水,水要一次加完,不能邊煮邊加,那樣保證不了雞肉最原始的味道,最後搭配着調味蘸水一起入口。蘸水的製作也是非常講究的,調料可以放制花椒油、芝麻油、醋、醬油、芫荽等。喜愛麻辣口味的朋友們還可以放上紅辣油。楚雄元謀涼雞,色美、形美、味更美,是夏季不錯的選擇,不僅營養豐富,還可以解暑。

這就是我家鄉的美食,每次出去外面,我都會想念那些味道。如果有空,你一定要來好好品嚐一下!

家 鄉 的 美 食10

麥芽糖是用小麥與大米合制而成,先是讓小麥發芽,磨成糖漿,再將浸泡過的大米磨成粉漿。然後,將兩種漿合在一起煮熟,再過濾,之後,將過濾後的糖水在鍋裏煮,邊煮邊攪拌,最後形成有相當粘度的糖漿,冷卻變硬後,用一種特殊的方法拉扯,反覆拉扯後,糖漿越來越白,最後就形成了麥芽糖。麥芽糖有很多的用途,一是當時的農村過年時製作糖果、麻糖時必須用到麥芽糖,二是麥芽糖能直接吃。

製作麥芽糖對於農民來說是非常實惠的事,麥芽糖能賣錢或是換大米回來。過濾後餘下的糖糟用來餵豬。因爲這其中能有一定的利潤,八十年代,我爺爺奶奶在冬天的時候就做麥芽糖。印象中,我們李氏家族在當地特別會製作麥芽糖,我們家族出品的麥芽糖顏色白,味道甜。爺爺經常對別人家的麥芽糖不屑一顧。

因爲是手工製作,產量有限,一次只能一鍋。爲了做出更多的麥芽糖,爺爺奶奶每天要起很早,晚上收工也很晚。爺爺奶奶每天凌晨的時候就起牀開始煮漿,早上一大早,爺爺吃了早飯便挑了前一天製作好的麥芽糖去賣或換大米。因爲本鎮人都擅長製作這個,所以大家都是要步行十幾公里去其他鄉鎮賣。那時交通基本是靠走,爺爺早上挑着麥芽糖出去,下午挑着大米回來。作爲孩子的我們,上午會幫着爺爺奶奶們去過濾糖漿,下午會幫着家人拉扯冷卻了的糖漿直至成爲麥芽糖我與二哥有時會幫忙推一下石磨。印象中,那時的冬天每天都很忙碌。

小時候的我也愛吃這種糖。煮糖漿的時候,有時奶奶會給我一碗已經煮沸的糖漿;在麥芽糖漿冷卻的過程中,我會經常用筷子挑糖吃,有時候甚至會製作糖球玩耍;在拉扯麥芽糖讓它變白的過程中,我就坐在固定麥芽糖的板凳上,邊看大人們拉扯麥芽糖,邊扯上幾條吃。

麥芽糖味美,但製作麥芽糖的過程非常辛苦,用石磨磨漿,過濾,扯糖,都是非常重體力的活,爺爺奶奶在製作麥芽糖的季節整天都早起晚睡的。作爲去賣麥芽糖的爺爺則是更爲辛苦,有一次,他因爲太餓累倒在了離家二百米的地方,我們兄弟姐妹們跑出去把他擡了回來,他吃了幾碗飯後,精神就馬上恢復過來了。

後來,農村過年時的年貨越來越豐富,愛吃麥芽糖與炒糯米制作而成糖果的人越來越少,家鄉製作麥芽糖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當地人已經不再製作麥芽糖了。製作麥芽糖,也就成爲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了。

家 鄉 的 美 食11

我品嚐過南塘老街香脆脆的炸麻花,吃過城隍廟美味的煎餃,還吃過美味的小籠包,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寧波大學小吃一條街上的各色美食。

那一天,我和媽媽一起乘車去小吃一條街,一下汽車,一股股香味就直往我的鼻子裏鑽,把我的心都給勾住了,光聞聞香味就讓人陶醉,那裏面的小吃豈不是更美味呢?於是我衝向小吃街,一進去,我就聽到了一陣“chicha”聲,咦?那邊怎麼這麼熱鬧呀!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燒烤魷魚啊!只見老闆把魷魚插進一根竹籤裏,之後把它放到自動燒烤架上面,轉了轉,過了一會兒,魷魚的顏色由白色變成了紅色,然後又從紅色變成了焦黃色,漸漸的散發出一陣陣撲鼻的香味,接着老闆熟練地在魷魚串上撒上胡椒粉,又放上麻油,最後撒上一層芝麻,又香又辣的燒烤魷魚就橫空出世了。咬一口,獨特的香味讓我一輩子也難以忘懷。

我邊走邊吃,邊看邊想,突然,我看見一家店裏坐滿了食客,點餐處也站滿了人,我擡頭一看,上面寫着重慶小面這四個銀光閃閃的大字,我往裏面一瞅,每個食客的面前都端放着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有的食客拿起筷子往麪條裏一挑,挑上來幾十根麪條,那麪條晶瑩剔透,顧客到最長的麪條下,哧溜一聲,麪條就進了他的肚子,不一會兒,一碗麪就被他風捲殘雲的吃完了,甚至連湯都不放過;有的顧客已經吃完了,但他伸出舌頭舔了舔嘴邊的湯漬,不放過一點點湯漬;有的顧客乾脆把衣服給脫了,只露出T恤衫。臉通紅通紅的,嘴上還說着真爽。老闆忙得不可開交,在店裏不停的穿梭着,那食客們的歡聲讓人難以忘記。

我繼續走着,如果說重慶小面讓人難忘,那麼美味的麥芽糖讓人不忍心去咬一口。我走到了一家麥芽糖店,只見糖師傅左一下右一下,一隻展開翅膀想飛的蝴蝶就展現在了我的面前,讓人怎麼忍心下得去口呢?但我還是沒法經受的住美食的誘惑,咬了一口,那味道讓人吃了一口,還想吃一口。

這次去寧大的小吃一條街,我吃到了許多平時吃不到的食物,果然是“美味只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我忘不了這縈繞在舌尖的美味呀!

家 鄉 的 美 食12

給你介紹下湖南的美食。

我是一個正宗的湖南人,我爸爸是湖南人,我媽媽也是,湖南人吃飯一定要有辣椒,雖然我們家住在深圳,但是,我們家的口味還是改不了,我們家吃飯,除了湯和青菜,沒有一道菜不是辣菜,說到吃的,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臭豆腐了,你可別小看了這個臭豆腐,它雖然小,可是做工卻非常的複雜要想炸出好的臭豆腐可不容易,先要用優質瀏陽豆豉加冬筍、香菇、麴酒等煮製成滷水,然後再將質地優良的豆腐胚浸泡在滷水中,三五個小時後取出用清水漂淨、瀝乾水分,將上等清茶油燒熱,投入臭豆腐胚,用小火炸焦。炸好的臭豆腐擺入盤中,澆上辣椒油、香油、醬油等調料,可別以爲做出來的臭豆腐是臭的,可香了。這臭豆腐外酥裏嫩,咬上一口就會有“咔嚓”一聲,慢慢咬下,裏面的豆腐又白又滑,跟外面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啊,一個臭豆腐吃下,這時辣味已經是覆蓋了全身,身上已是大汗漣漣,這種暢快淋漓是其他臭豆腐不能做到的。吃完一串,嘴裏的辣味與香味還在嘴裏,久久不去,這時雖然已經辣的噴火,但是嘴裏還是忍不住說:“再來一串。”

很多人認爲臭豆腐是不健康的食品,其實不是這樣的它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古醫書記載,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氣,和脾胃,消脹痛,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常食者,能增強體質,健美肌膚。它有增進食慾,促進消化的功效。臭豆腐乳它飽和脂肪含量很低,還不含膽固醇,還含有大豆中特有的保健成分——大豆異黃酮,因此被稱爲中國的“素奶酪”,它的營養價值甚至比奶酪還高。但是大家吃臭豆腐還是要適量才行,否則一樣對身體不好。

還有一道我喜歡吃的就是醬板鴨,醬板鴨可是湖南菜裏的一朵奇葩,我們去湘菜館一定會點的就是醬板鴨,是經三十多種名貴中藥浸泡,10餘種香料、經過風乾、烤制等15道工序精緻而成,成品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郁,滋味悠長,有活血、順氣、健脾、養胃、美容的功效,是風靡大江南北的一道風味美食,是一道佐酒佳餚、送禮佳品。醬板鴨香、辣、甘、麻、鹹、酥、綿適中,具有醇香可口,色香俱全,低脂不膩,回味無窮,但是,不能吃辣的人可千萬別吃。醬板鴨,是吃一口就會辣的噴火,但是卻很有味,又香又辣,雖然很辣,可是就是感覺吃不過癮,一了一口還想吃一口,又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剛剛走進去就能在混亂的菜香中找到醬板鴨的味道。

下次去湖南一定要把所有的小吃通吃一遍。

家 鄉 的 美 食13

那糉紅色調般的溫柔,那糯糯口感的香甜,是在年廿八時的那雙手揉成的粄,揉成的甜。

每至年廿八,早上起來便會聽見奶奶在廚房裏叮噹叮噹地忙碌,之前也不知道奶奶在搗鼓着什麼,後來才知道奶奶是在做甜粄。做好的甜粄一大塊的,乖乖地靜臥在大盆裏,用布遮掩着,可以在閒暇時隨意地切下一小方塊直接吃,甜甜的卻又硬硬的。除了直接吃,還可以把甜粄裝進小盤裏,放入鍋裏蒸,蒸出來的甜粄又軟又糯,吃起來就像是現在網上所流行的年糕,所以有時大家也會稱甜粄爲紅糖年糕。除這兩種吃法以外,甜粄還可以煎着吃,裹上攪拌好的雞蛋液,小火慢煎,外面一層是酥脆的,裏面則是軟乎乎的,別有一番層次感。

可以直接吃,蒸着吃,煎着吃,這麼百變的甜粄,奶奶又是怎麼做出它的呢?

奶奶從櫃中取出幾片片糖,放入沸水中,用湯勺不斷攪拌着。鐘錶上的秒鐘不停地轉動。湯勺在鍋中不停地划着圈,那鍋沸水摻着片糖已變在成棕紅的糖漿,這時,奶奶便將鍋放到窗前,把窗子開啟一半,讓風吹進來,靜待它冷卻。大家都說笑打趣着說:這紅糖真不容易,要經過高溫的融化,還要被風不停吹打。說着,大家都回客廳去玩了,只有奶奶一人還守在鍋旁,坐在有風吹的窗戶旁。今年南方的冬天比去年要冷了很多,大家買的厚外套終於起了作用,糖漿應該很快就會冷卻吧。

糖漿冷卻以後,奶奶往裏面加入了糯米粉,一邊加一邊攪拌,奶奶是用手劃圈攪拌,是爲了不讓糯米粉結塊。

攪拌好的糖漿倒入了一個大盆裏,放入大鍋裏蒸,要蒸好幾個小時。奶奶說,從前用柴火蒸時,便是要在竈頭旁守個白天到晚才蒸熟。而做得好的甜粄最久可以放兩個月,所以奶奶特別注意糖的用量,如果甜粄太甜,吃起來就會很膩,可如果不甜又特別容易發黴。

就只是片糖、水、糯米粉這麼簡單普通的材料,透過奶奶的手掌,卻塑造了不一樣的甜粄,它因爲經歷了風吹雨打,所以纔有了香甜軟糯的口感。

它因爲由一雙手堅辛地塑造,所以吃下去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一塊甜粄,或甜或不甜,吃進肚中,終是幸福的味道。

家 鄉 的 美 食14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中秋節終於來臨了。這可是個團圓、美滿的節日,外婆準備了許許多多豐盛的美食,其中,有許多是我的最愛。

飯菜還沒上齊,我早已在餐桌前等候多時了,望着這可口的飯菜,我更加迫不及待了。忽然,我那雙銳利的眼睛,鎖定了目標,我的最愛——土豆絲。那細細的、薄薄的土豆絲在燈光的照耀下,像金子般,閃閃發亮,油也顯得透亮純潔,金黃的色彩,薄薄的絲,好看的配菜,真讓人胃口大增!我靈敏的鼻子湊近土豆絲,仔仔細細地聞了聞,我被這香噴噴的氣味給帶到了美食天堂,我的四周似乎香飄四溢,我早已垂涎欲滴。終於開飯了,我連忙拿起筷子,迅速夾起土豆絲,我連忙拿起筷子,迅速夾起土豆絲,直往嘴裏塞,那香甜可口的美味,在我的舌尖久久回味。我曾經在百科全說中看到過土豆十分有營養,是天然的美容佳品,能減肥,能吃出好的性格,能調整虛弱的體質……我吃時更加帶勁了!土豆絲美味又有營養,而清蒸排骨也是我的最愛呢!我的眼睛發着“綠光”,找到了下一個目標——清蒸排骨。排骨雖然不像紅燒肉那樣色彩鮮豔,但卻十分樸素,清淡的湯汁中漂着一些綠油油的蔥、蒜等配料,看上去就很美味。一塊塊白白淨淨的排骨似乎在湯汁中悠然自得地泡澡呢!聞上去香噴噴的,我急不可待地拿起筷子,夾了一大塊,我連忙夾入嘴中,鮮嫩的排骨在嘴中不停地咀嚼着,入口即化,實在太好吃了。聽說,對於身體比較虛弱的人來說,可以有十全大補湯的效果。“是藥三分毒”,而排骨可以補鈣,增強體質,蒸排骨又比較健康。食療總是比藥療好,還美味可口,不用受罪,肝臟和腎臟得到了保護。

我的家鄉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有許多色、香、味、美俱全的美食,想到這,我的口水就流三尺長了。

家 鄉 的 美 食15

“香乾臭幹嘍……”幼時記憶仍會隱約浮現,往事回首,令人神往,戀之,憶之。

每到下午四點左右,街頭就會有一羣着裝相似因此出衆的賣主:一輛破舊的二八大槓加重自行車,龍頭上插把杆稱,後座上綁着一個用紗布蒙着的竹筐,裏面兩個小盆裏分別裝着香乾和臭幹。他們從下午四點出發,陸陸續續,一路吆喝叫賣,直至傍晚夜深。那“香乾—臭幹嘍”的聲音,時斷時續,傳進了千家萬戶。

空空的竹筐中還剩些汁兒,傍着月色,似乎有絲溫暖,是興喜歡愉,也是自豪,更是對手藝的肯定,在婆娑的燈光月影中,走着。那時他們的小竹筐,就是我們平常人家的小菜罈子,五毛錢的香乾臭幹便能將我們這些小孩子哄上好久,樂個半天。

臭幹大都由莧菜根或臭鴨蛋做成的,臭滷泡製;香乾則是用年復一年的五香老滷,口味非常獨特。最後逐步增加了五香蠶豆,海帶絲和花生米,但地道的味道始終未變。香乾臭幹在那時稱不上什麼盛宴佳餚,卻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定擺上盤的俗菜。

本地人的餐桌上,經常會出現香乾炒青椒、秋葵,爸爸招待人時,便會買兩斤香乾,用磨得光滑剔透的寶刀“唰唰”切成形狀、大小,幾乎完全一樣的乾子,又細又長。鼻子湊上去聞聞,並沒有什麼香和美味而言。夾來兩塊,乍一吃,乾子鮮嫩細滑,口感恰到好處,再細嚼,還有幾分韌勁,沒過癮,又夾來幾塊,汁兒便流了出來,細細品,發現味在其中,鹹香美味,滋味令人慾罷不能,嚥下去後口中還存留一抹豆乾香,味香綿長。爸爸抿上幾口酒,配着乾子,自得其樂。

香乾,味在鮮嫩,而臭幹,味就在醇厚的勁道。樓下的飯館裏,他家最拿手的就是特質臭幹,可自成一菜,而臭幹炒蘆蒿更是家喻戶曉得一道美食。臭幹,臭,又是乾子,黑乎乎的汁兒,乾子灰白,臭味可聞,可待放入口中一嘗,又有一番美味,像是一種奇香,甚是美味,也許就是“雖臭即香”的氣味撲鼻,滿是知足。

香乾臭幹,源於楚州,原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食物,隨着時間,大家也就順着習慣了,二者合一。

家鄉,十幾年一晃,樓房一變,街道寬闊了,模樣煥然一新,那純正的手藝,卻未曾改變,有着回憶,念想,乾子的味更濃更美味。

老城,一直在變,也永遠都未曾改變過,因爲在那些人的記憶中,老城的味道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