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魚我所欲也》的教學設計優秀範文

[教學目的]

《魚我所欲也》的教學設計優秀範文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透過剛纔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透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佈置作業

1、 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爲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板書設計 ]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

將正義放在首位,

摒棄利己的私心。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標籤:所欲 範文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