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的讀後感精選

篇一: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夜無眠,月更幽

《記承天寺夜遊》的讀後感精選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造晨曦是爲了人們甦醒,創造黃昏是爲了醞釀睡意,創造夜晚是爲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於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着,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裏。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爲難以入睡之人而發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着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月光一照,愈發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譟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爲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悽清的夜。

被貶的痛苦,失落的'惆悵,久久難以釋懷。如此美景,忙碌之人定然是欣賞不到的,而只有閒暇之人才會細細觀賞,蘇軾與張懷民正是那因貶而閒的人,因此,他們怎能錯過?而兩個“閒人”能有“閒情”來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這是幸呢,還是不幸呢?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淨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鬥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蘇軾和懷民意欲在這清靜之夜尋求解脫,慰藉傷痛的心靈,追求純淨的世界。而幽幽的月光靜靜的月夜能讓他們如願嗎?

篇二: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開啟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着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爲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爲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於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爲“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儘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於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儘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區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閒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爲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閒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裏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閒人”,並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藉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淨的大自然,不失爲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着,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篇三:記承天寺夜遊讀後感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塗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複製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爲他能在大半夜因爲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爲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我想對於那時的蘇軾來說,在哪裏看景都已無所謂了吧,不然也不會在找到張懷民後就直接在承天寺裏待着散步了。蘇軾在文中末尾所寫的“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或許表明他那時真正需要的只是另一個可以陪伴他的閒人了吧。古文觀止中有一句話說:“其曲彌高,其各彌寡”。蘇軾的爲人太過於清高,所以他的人生樂章能與他一起合着唱的人,定然寥寥無幾,他不願自降身份,與那些世俗同流合污,所以也註定了他的知音難覓。否則,以蘇軾之才華,又何愁身邊無友,又何愁掌上無權呢?

對於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爲不願成爲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爲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覆陷害忠良。

或許對於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纔是最好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