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夢溪筆談補筆談權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纔是好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夢溪筆談補筆談權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夢溪筆談補筆談權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種世衡初營清澗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剛果有謀,以義烈自名。世衡延置門下,恣其所欲,供億無算。崧酗酒狎博,無所不爲。世衡遇之愈厚。留歲餘,崧亦深德世衡,自處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謂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陰與賊連,何相負也?”拽下械繫捶掠,極其苦楚。凡一月,瀕於死者數矣,崧終不伏,曰:“崧,丈夫也。公聽奸人言,欲見殺,則死矣,終不以不義自誣。”毅然不顧。世衡審其不可屈,爲解縛沐浴,復延入臥內,厚撫謝之曰:“爾無過,聊相試耳。欲使爲間,萬一可脅,將泄吾事。設虜人以此見窮,能不相負否?”崧默然曰:“試爲公爲之。”

世衡厚遺遣之,以軍機密事數條與崧曰:“可以此藉手,仍僞報西羌。”臨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贈之曰:“胡地苦寒,此以爲別。至彼須萬計求見遇乞,非此人無以得其心腹。”遇乞,虜人之謀臣也。崧如所教,間關求通遇乞,虜人覺而疑之,執於有司。數日,或發袍,領中得世衡與遇乞書,詞甚款密。崧初不知領中書,虜人苦之備至,終不言情。虜人因疑遇乞,舍崧,遷與北境。久之,遇乞終以疑死。崧邂逅得亡歸,盡得虜中事以報。崧後官至諸司使,至今邊人謂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爲謀主,守天都山,號天都大王,與元昊乳 母白姥有隙。歲除日,野利引兵巡邊,深涉漢境數宿,白姥乘間乃譖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嘗得蕃酋之子蘇吃曩,厚遇之。聞元昊嘗賜野利寶刀,而吃曩之父得幸於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竊野利刀,許之以緣邊職任、錦袍、真金帶。吃曩得刀以還,世衡乃唱言野利已爲白姥譖死,設祭境上,爲祭文,敘歲除日相見之歡。入夜,乃火燒紙錢,川中盡明。虜見火光,引騎近邊窺覘。乃佯委祭具,而銀器凡千餘兩悉棄之。虜人爭取器皿,得元昊所賜刀。及火爐中見祭文已燒盡,但存數十字。元昊得之,又識其所賜刀,遂賜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認罪。自此君臣猜貳,以至不能軍。平夏之功,世衡計謀居多,當時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錄其功,贈觀察使。

(節選自《夢溪筆談補筆談權智》)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自此君臣猜貳,以至不能軍

軍:指揮作戰。

B.白姥乘間乃譖其欲叛

譖:責備。

C. 崧亦深德世衡

德:感激。

D. 世衡遇之愈厚

遇:對待。

4.B(譖:誣陷)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或發袍,領中得世衡與遇乞書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B.遇乞終以疑死

餘船以次俱進。

C.世衡乃唱言野利已爲白姥譖死

當橫行天下,爲漢家除殘去穢

D.世衡卒,乃錄其功

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5.D(A項,①代詞,有人;②副詞,或許。B項,①介詞,因爲;②介詞,按照。C項,①介詞,被;②介詞,替、給。D項,副詞,才)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種世衡臨別解下所穿的絮袍贈送給法崧,叮囑他千方百計求見敵方謀臣遇乞,法崧至敵方按照種世衡的指教去做。

B. 種世衡設計考驗法崧,法崧不爲嚴刑拷打所屈。於是種世衡對法崧去間諜的有關事項面授機宜,交代得一清二楚,法崧答應按計去做。

C.敵方懷疑法崧,法崧主管官吏捉住,敵方開啟袍子,搜到了藏在領子中的種世衡給遇乞的信。後來還是被遇乞殺死了。

D.種世衡巧妙利用、激化敵人內部矛盾,大大削弱了元昊的戰鬥力。平定西夏,世衡屢設奇計,功不可沒,這一切都爲人瞭解,爲人讚歎。

6.A(B並非交代得一清二楚,而是有所保留C不是被遇乞殺死的D生前並不被人瞭解 )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崧,丈夫也。公聽奸人言,欲見殺,則死矣,終不以不義自誣。(5分)

(2)數日,或發袍,領中得世衡與遇乞書,詞甚款密。(5分)

7.參考答案(10分)

(1)我是個男人(男子或大丈夫)。您聽信壞人的話,想要殺我,那就殺死我吧,我終究不會用不義之事來誣陷自己。

正確譯出大意給2分,“丈夫”、“見殺”、“自誣”三處,譯對一處給1分。

(2)幾天後,有人開啟(世衡所贈的)絮袍領子,在領子中得到世衡給遇乞的書信,言詞十分親密。

正確譯出大意給2分,“發”、“書”、“款密”三處,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種世衡剛剛建造青澗城,有位紫山寺的僧人法崧,剛正果敢有謀略,以義正剛烈自稱。種世衡邀請他安置門下,任憑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按需要而供應財物不計算。法嵩酗酒狎妓賭博,什麼都幹,種世衡對待他更加優厚。留了一年多,法嵩也深深感激種世衡,自己安處無疑。一天,種世衡忽然發怒對法嵩說:“我這樣待你,你卻暗中和敵人勾結,爲什麼背棄我呢?”把他拖下加刑具捆綁拷打,受盡了痛苦。總共一個月,有多次他差一點死去,法嵩終究不認罪,他說:“我是個男人。你聽壞人的話,想要殺我,那就殺死我吧,我終究不會用不義之事誣陷自己。”他堅定地不顧一切。種世衡知道他不能屈服,爲他解開捆縛讓他沐浴,又把他請進臥室內,深情地安撫向他道歉說:“你沒錯,我姑且試試你罷了。我想讓你做間諜,萬一被威脅,將要泄漏我的事。假如敵人用這種方式逼迫你,你能夠不背棄我嗎?”法嵩默默地說:“我試着爲你做吧。”

世衡給他豐厚的禮物,打發他去(執行任務),把幾條軍事機密告訴法崧說:“可以以這個爲憑藉,仍然給西羌送假情報。”(法崧)臨走時,世衡解下所穿的絮袍送給他說:“胡地特別寒冷,以這件衣作爲分別紀念。到那裏,要想一切辦法求見遇乞,不是這個人就不能得到胡人的實情。”遇乞,是胡人的謀臣。法崧依照(世衡)教的(方法),輾轉求見遇乞。胡人發覺了,懷疑他,(將他)抓到官衙裏。幾天(後),有人開啟(世衡所贈的)絮袍領子,得到世衡給遇乞的信,言詞十分親密。法崧當初不知道衣領中有信,胡人對他用盡了刑,(他)始終不講實情,胡人於是懷疑遇乞,放了法崧,(把他)放逐到北方邊境。很久之後,遇乞最終因受懷疑而死。法崧偶然得以逃回,得到了敵人所有的情況來報告宋朝。法崧後來官至諸司使,到現在邊境上的人都叫他 “王和尚”。

元昊的大臣野利,經常是元昊的謀主,鎮守天都山,號天都大王,和元昊的乳 母白姥有嫌隙。除夕日,野利帶兵巡視邊境,進入漢境以內好幾個晚上,白姥趁這個機會就誣陷他要叛亂,元昊也懷疑他。世衡曾經捕獲蕃酋長的兒子蘇吃曩,非常優厚地對待他。聽說元昊曾經賜給野利寶刀,而吃曩的父親深得野利的寵幸,世衡於是讓吃曩去偷野利的刀,答應給他緣邊職任、錦袍、真金帶。吃曩偷到刀後回來,世衡於是高聲宣揚野利已經被白姥誣陷死,在邊境上設立祭壇,寫好祭文,敘說歲除日相見之歡。深夜,就火燒紙錢,平野一片明亮。外族敵人看見火光,帶領騎騎兵到邊境來窺覘。世衡於是假裝拋棄祭具,而且銀器共千餘兩全都扔掉了。外族敵人爭着搶取器皿,找到了元昊賜給野利的刀。等到火爐中見祭文已燒盡,只存數十字。元昊得到這個燒殘的祭文,又認識他賜給野利的刀,於是就賜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認罪。從此君臣猜忌對方有二心,以至不能讓他帶領軍隊指揮作戰。平定夏的功勞,世衡計謀居多,當時不是很瞭解詳情。世衡死後,才記錄下他的功勞,贈觀察使。

內容簡介

《夢溪筆談》由沈括晚年曆經八年陸續寫就,原書爲30卷,今傳本爲26卷,大約是後人重編而成。《夢溪筆談》成書後,又有不斷增補,傳世的有《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共609條,內容龐雜,網羅淵博,除收錄了作者畢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外,還記載了當時的詩文掌故、街談巷語和異說奇聞,但總體上說還是一部學術著作。今本《夢溪筆談》,共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等17目。《夢溪筆談》是沈括畢生科學研究的結晶,記錄了沈括本人的科學研究,對當時許多不同科學和技術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大大推進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其取材之廣泛,議論之精闢,被後世學者推崇備至,其中許多內容爲國內各種學術專著不斷徵引,時至今天,在國內學者中也享有很高聲譽,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之爲“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此書有《津逮祕書》、《稗海》、《學津討原》、《叢書集成》等多種版本行世。近人王國維、錢寶琛、胡道靜等對該書有深入研究和多種校注。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對天文、數學、曆法、地理、物理、生物、醫藥、文學、史學、音樂等各門學科作過深入研究,都有卓越的成就。生平著作甚豐,有目錄可考者達三十五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爲《夢溪筆談》。

主要成就

興修水利

沈括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時期任沭陽縣主簿的時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組織幾萬民工,修築渠堰不僅解除了當地人民的水災威脅,而且還開墾出良田七千頃,改變了沭陽的面貌,那時他只有24歲。在任寧國縣令的時候,他倡導並且主持在今安徽蕪湖地區修築萬春圩,開闢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頃,同時還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了汴河的水利建設。爲了治理汴河,沈括親自測量了汴河下游從開封到泗州淮河岸共八百四十多裏河段的地勢。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得開封和泗州之間地勢高度相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這種地形測量法,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臺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方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僅僅四五年時間裏,就取得引水淤田一萬七千多頃的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沈括的治水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發現石油

有一次,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餘始爲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現了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沈括發明的“石油”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膽水鍊銅

沈括生於宋明道元年(1031年)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沈周當過福建泉州、河南開封、江蘇南京、四川成都的知府,使得沈括有機會隨父親走過全國許多地方,見識比限於一地一市的讀書人要開闊得多。他讀的`也是四書五經,但他有與衆不同之處,就是每到一地,很關注當地與自然科學相關的新鮮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很注重勞動人民的創造。在沈括紀念館裏,可以看到這樣一則記載:他隨父親居住在福建泉州時,就聽說江西鉛山縣有一泓泉水不是甜的,而是苦的,當地村民將苦泉放在鍋中煎熬,苦泉熬幹後就得到了黃燦燦的銅。他對這一傳說很感興趣,於是就不遠千里來到鉛山縣,看到了村民“膽水鍊銅”的過程,並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下來。這是我國有關“膽水鍊銅”的最早記載,歷史的發展證明他的記載是正確而可靠的。在鉛山縣有幾道溪水不是清的,而是呈青綠色,味道是苦的,當地村民稱爲“膽水”,“膽水”就是硫酸銅溶液。村民將“膽水”放在鐵鍋中煎熬,就生成了“膽礬”。“膽礬”就是硫酸銅,硫酸銅在鐵鍋中煎熬,與鐵產生了化學反應,就析出了銅。

繪製地圖

在長達三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祖國的山河特點,形成了他的地理學說。他考察了浙江的雁蕩山並提出雁蕩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千百年沖刷的結果,他考察了黃河三角洲並提出三角洲是黃河泥沙堆積而成的。他還有一大創造,就是用“飛鳥圖”繪製了“大宋天下郡守圖”,使得北宋的地圖越來越精確。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侷限,繪製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製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製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釐,實地就差之千米。他採用“飛鳥圖” 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爲提高。他的地理學說與《大宋天下郡守地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宋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休戰。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着驍勇的騎兵,不斷提出領土要求。宋熙寧八年(1075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爲遼國所有,以南爲大宋朝所有,大宋朝如同意他的要求,等於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三十多裏。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沒人知道,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釁,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沈括他所恃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爲遼國領土,以南爲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是大宋的領土,而不是遼國的領土。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準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後,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升了級,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在談判時,沈括再次提出以《澶淵之盟》爲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爲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而遼國宰相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這時,沈括又出示宋朝的木製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爲驚奇,深感宋朝有奇才能人。沈括終於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朝的領土要求,他以一位外交家與地圖學家,運用智慧捍衛了宋朝的尊嚴,把祖國的領土奪了回來。

天文方面

沈括還是一個天文學家。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沈括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在任職期間,他先後罷免了六名舊曆官,不計出身,破格推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衛樸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樸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曆官憑藉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爲修訂曆法的根據。爲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

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的演變,到宋朝,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複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爲此,沈括對渾儀作了比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環,把儀器簡化、分工,再借用數學工具把他們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省去月道環,其侯月之出入,專以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觀測視線。沈括的這些改革措施爲儀器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後來元朝郭守敬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漏壺是古代測定時刻的儀器,由幾個盛水的容器裝置成階梯的形式,每一容器下側都有孔,依次往下一容器滴水漏水。最下面的容器沒有孔,裏面裝置有刻着時間標度的“箭”,隨着滴漏水面升高,“箭”就慢慢浮起,從顯露出來的刻度可以讀出時刻。沈括對漏壺也進行了改革。他把曲筒銅漏管改做直頸玉嘴,並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壺體下部。這樣流水更加通暢,壺嘴也堅固耐用多了。

此外,沈括還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而且改進了測影方法。

沈括在《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這在我國天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沈括和衛樸的一系列革新活動遭到守舊勢力的攻擊和陷害。在沈括和衛樸的鬥爭下,衛樸主持修訂的奉元歷終於在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修成頒行。但是,由於守舊勢力阻撓和破壞,奉元歷只實行了十八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沈括並不因此而灰心,在晚年又進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氣歷”代替原來歷法的主張。我國原來的歷法都是陰陽合曆,而“十二氣歷”卻是純粹的陽曆。它以十二氣作爲一年,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個月,並且按節氣定月份,立春那天算一月一日,驚蟄算二月一日,依此類推。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間,即使有“兩小相併”的情況,不過一年只有一次。有“兩小相併”的,一年共有三百六十五天;沒有的,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這樣,每年的天數都很整齊,用不着再設閏月,四季節氣都是固定的日期。至於月亮的圓缺,和寒來暑往的季節無關,只要在曆書上註明“朔”、“望”就行了。沈括所設計的這個曆法是比較科學的,它既符合天體執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他預見到他的這一主張必定會遭到守舊派的“怪怒攻罵”,極力阻撓,而暫時不能實行,但是,他堅信“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果然,八百年後,農民革命政權——太平天國所頒行的天曆的基本原理和沈括的“十二氣歷”是完全一致的。世界各國採用的公曆,也就是陽曆,其實在分月上還不如沈括的“十二氣歷”合理。

數理化

《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他對磁學的研究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透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沈括還是最早發現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場的N,S極並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針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間有一個很小的偏角。被稱爲磁偏角。

化學成就:在化學方面,沈括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已被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裏,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化學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鑑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數學成就:沈括在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透過對酒店裏堆起來的酒罈和壘起來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體積的研究,提出了求它們的總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隙積術”,也就是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我國古代數學史上開闢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還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係,提出了我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簡單實用的近似公式,這就是“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併爲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評價

在北宋那個崇文讀經、吟詩填詞的主流時代,理科被視爲末學,甚至被譏爲旁門左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沈括(1031—1095)卻是個文化、科技通人,一生從事的研究領域極爲宏闊。《宋史》評價他說:“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沈括在官場的蹭蹬和學術上的成就, 幾乎都可以從他的性格中找到解釋。他這人好學,喜歡研究各種新奇東西,幹活兒好動腦子,所以,在做主管治河、天文工作的技術官員時,在做依靠地理學知識的外交談判使節時,也能不辱使命。但他缺少殺伐決斷的實際軍政才能,所以在做邊境軍政“一把手”時難免失敗。在政治活動中,他的人格缺陷很明顯,他與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親的墓誌銘就是王安石寫的,在王安石當政時,沈括曾是他變法的支援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後,沈括又曾上書反對過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導致王安石復出後,罵沈括是“小人”。這樣,沈括成了在新舊兩派都討不到好處的人物。他和蘇軾的關係也不好,很可能是出自某種“文人相輕”的心態,也許他認爲蘇軾所擅長的詩詞文賦、書法文墨之類的東西算不上什麼,總之,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他參與到了迫害蘇軾的“烏臺詩案”中,羅織罪名、攻擊蘇軾,這又令後世一大批蘇軾的擁躉,對沈括的政治人品大加撻伐。

但他最大的長處是好學,而且沒有任何知識視野上的偏狹,他不像當時主流士大夫那樣,輕視在社會底層工作的工匠、水手,所以,記錄下了布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和水手們航海用的指南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兩大發明是靠沈括的記錄而揚名於世的。對於延安老百姓使用的石油,他不僅記錄,而且還親自動手做實驗,用石油製做墨錠。從這方面來,他至少是位實驗科學家。與蘇軾、朱熹這些大文人不同,他對於數學有着出奇的興趣,所以在數學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平心而論,論治學的淵博程度以及對人民實際物質生活的貢獻來講,沈括比蘇軾、朱熹之輩強多了,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名氣卻沒有這兩位大,只能說明古代中國是多麼缺少科學的傳統。

紹聖元年(1094年),65歲的沈括竟真的追隨亡妻而去。臨死前,沈括交代長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將他的遺體歸葬在故鄉浙江杭州錢塘的龍居里。

沈括作爲官吏是失敗的,爲人也是失敗的,但作爲科學家卻是成功的,也正因這種成功,使我們對這位有着瑕疵的古代科學家仍然懷有一種崇敬之情。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沈括“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和“中國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