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學問和智慧 教案教學設計

十一 《學問與智慧》教案設計

學問和智慧 教案教學設計

執筆:李華芹

教學目標

1、 解作者觀點,把握學問與智慧的關係,學會在學習中以智慧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2、 學習文章嚴謹的論述結構和多重的論證方法。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豐富多彩的語言。 

3、學會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1、明確學問和智慧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瞭解課文採用的多種論證方法,體會其作用。 

3、學會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定情境,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過了《創造學思想錄》,懂得了創造性思維就是“從你的箱子裏走出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遷就你自己的規則”,其實創造性思維就是我們常說的“智慧”,這種智慧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裏固有的,而是以豐富的“知識”“學問”爲基礎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羅家倫的文章《學問與智慧》。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大聲自讀此文,並試着給每一段找出中心句。 

【明確】:  第1段: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 

第2段: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  

第3段;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

第4段: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書。讀書也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 

第6段: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2、從中可見,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中心論點在文末:“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同時也是文章的結論。 

3、解題,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確】:標題“學問和智慧”是一個並列短語,是全文的中心論題。作者針對中國教育存在的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對“學問”和“智慧”作出準確的解釋,並闡述了“學問”和“智慧”兩者的關係。最後,揭示中心論點,強調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可以說是思路清晰,有條不紊。 

三、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研讀文章的第一部分】

1、在同一個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學問而沒有智慧,會怎麼樣?相反如果沒有智慧只有學問又是怎麼樣?如果同時具備學問與智慧呢?

【明確】:     第一種則是“有學問的笨伯”或“兩腳書櫥”“冬烘先生”;

第二種情況則可能不見得有很好的學問或者是對於人情事理,都很通達,憑藉經驗,運用心得。

第三種則是既有學問又有智慧的人,他們對人情和事理都有獨特的見解,對於學問有自己的獨見。只有同時兼備了這兩種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學問家。

2、既然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那麼什麼是學問,什麼是智慧呢?兩者誰更重要? 

【明確】: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觀事物的工具。智慧是發現,是創造,是一種能力。智慧更重要。 

3、學問和智慧是兩個抽象深奧的概念,爲了將這兩個概念闡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爲了突出智慧比學問更重要,作者運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來闡述的?    

【明確】: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將學問比作滋養人生的原料、鐵,將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爐、鍊鋼的電火。這些比喻貼切,是因爲對學問與智慧及其相互關係認識準確。  

四、拓展延伸

摘錄有關智慧與學問及其關係的名言警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研讀文章的第二部分】

1、學問與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兩者之間又有着一定的聯繫,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速讀第3段-第6段思考。 

【明確】:①學問離不開智慧。②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 

2、爲什麼說“學問離不開智慧”? 

【明確】:①有學問而無智慧者,找不到問題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結果。

②有智慧者,探驪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爲了證明“有智慧者,探驪得珠,找到核心所在”這個觀點,作者還列舉了哪三個人的事例? 

【明確】:ⅰ孟德爾發現遺傳定律。ⅱ達爾文創立進化論。ⅲ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 

4、爲什麼說“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 

【明確】:①無學問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滅。

②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是探照燈,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爲清澈,最可寶貴。) 

5、在這裏,作者用了那些論證方法? 

【明確】:①論述“學問離不開智慧”,運用了對比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②論述“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運用了對比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6、可見,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在闡述兩者的概念時,在介紹兩者的關係時,順序能否交換,爲什麼?小區討論完成。 

【明確】:順序不能交換。因爲學問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一種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和把握學問。 

7、既然這樣,我們應如何對待學問與智慧呢?

【明確】: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這就是此文的中心論點。

8、此文強調的一種新的學習理念是什麼呢?

【明確】:此文強調的一種新的學習理念--需要學問,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   這在當時封建教育思想尚存的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9、結束語用“不但……而且……”句式的作用? 

【明確】:對全文進行了歸納總結,使全文脈絡更加清楚,結構更加緊湊,形成一氣呵成、不可辯駁的雄辯氣勢。   

10、最後一段主要採用哪一種論證方法論證的? 

【明確】:比喻論證。把“學問”比喻“建築材料”,把“智慧”比喻成“建築師的匠心”,把“大智慧--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比喻成“建築”,告訴我們兩者相輔相成,大智慧顯得更爲重要。論述生動形象,貼切恰當。 

三、總結:

這篇文章針對不辨“學問”與“智慧”差別的認識誤區,對二者作出準確的解釋,並闡述了“學問”與“智慧”的辨證關係:學問離不開智慧,同時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進而提出“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這一觀點,同時強調一種新的學習理念:需要學問,更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 

四、拓展延伸:

這篇文章語言優美,值得仔細地品讀,在品讀的過程中進行相關的積累訓練,是閱讀的重要任務。

例句:唯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纔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的從水底上涌。

   仿造該句造一個句子,用“友誼”與“理解”爲相互關係的詞造一個句子。

第三課時

一、複習匯入: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研讀第2段、第4段】至此,課文的主題已經揭示出來了,課文是一篇完整的課文。爲何還要寫第2、4段?一起探討。 

1、齊讀第2段,思考主要寫了什麼?有何作用? 

【明確】:內容:論述了“有學問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學問”。

作用:是對第1段的補充。 

2、自讀第4段,思考主要寫了什麼?什麼是有智慧的書,什麼 是無智慧的書,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它們兩者的區別是什麼?既然這樣,我們應如何讀書?這一段的論述有何作用? 

【明確】:內容: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說明著書、讀書要有智慧。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書。

啓發:啓示讀者要選擇有智慧的書讀,且要獲得知識、要有所發現。發人深省。【品味作者智慧典雅、豐富多彩的語言】 

 本文強調了智慧的重要,作者的語言也充滿了智慧。

一是作者正確的、體現進步思想的觀點。

二是作者以常見的事物比喻比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三是以高度概括的語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

四是比喻與高度概括的語言揭示哲理兩者兼有,既形象生動,又高度概括。行文足見作者是一代飽學之士。 

三、投影五拓展延伸。 

1、 有人說“既然智慧比學問更重要,那麼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養,知識的掌握多少是無關緊要的”,你贊成這種說法嗎,爲什麼? 

2、羅家倫說“沒有智慧的學問是死學問”,羅曼羅蘭也說“我創造,所以我生存”。學了本文,你在學習上有何啓示呢? 

四、板書設計

學問與智慧

                                              羅家倫

 板書一(區別)

        學問                  智慧

原料                  熔爐

工具                  透視、反想、遠瞻

(有)                (無)--有學問的笨伯

(無)                (有)--不見得有很好的學問;能通達事理人情

板書二(聯繫)

學問離不開智慧,否則便是死學問

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教學反思:                       

標籤:教學 學問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