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心理健康教育課課程設計研究範文

一、教材改革的原因

心理健康教育課課程設計研究範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爲目的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課程設計研究。人的發展,不僅僅是身體的成長、知識經驗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而且是各種智能、需要、動機、態度、價值觀、氣質和性格等心理特徵的全面發展。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考驗人才的標準就是心理素質是否過硬。

但有關資料表明,近年來,具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在小學階段,有心理和行爲問題的學生約佔13%;在初中階段,具有明顯心理障礙學生的比例約爲15%左右;在高中階段,這個比例達到19%;而在大學階段,這種比例增長到20%以上。學生心理障礙人數的比例由小學至大學呈增長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片面強調知識技能的.傳統應試型教育的結果。

片面的教育不利於學生心理平衡發展,從而導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爲了扭轉學生心理障礙增長的趨勢,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和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的發展。正由於社會對此必要性的認識加深,因此,自2000年以來我國國家教育部將初一的思想政治課內容定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今年改革後,更是增加了道德修養的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

二、教法改革的方向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一般有三條途徑:課堂教學、活動訓練、環境陶冶。課堂教學途徑主要是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活動訓練則不同於一般的正規教學,它是把心理訓練的內容放在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驗、接受行爲訓練,在具體的活動中吸收心理訓練的一些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環境陶冶則主要透過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的演繹等方法,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髮展、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爲目的的專門課程。傳統的普通課程偏重於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養,雖然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是這種成分或因素沒有明確的目的,方法不繫統,缺乏科學性,只是一種附帶的、無意識的和經驗式的心理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着眼於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求必須改變以往學科的教學模式,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心理學知識和概念。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成人化、課程化、知識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情緒調節、情緒體驗,是心靈的溝通,理念的認同,絕不是乾巴巴的說教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