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精品】科學教案範文五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科學教案範文五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透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或多媒體課件匯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爲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爲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爲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因這個寒假的凍災,估計開學時不會有太多的昆蟲,可以利用儀器室原有的標本和蚊蠅蟑螂等常見昆蟲及其肢體爲觀察對象。估計肉眼觀察學生的興趣不會太濃,而且因觀察對象小,肉眼的發現可能不會很多。可能的發現:昆蟲的身體有頭、胸、腹,有的昆蟲翅膀是透明的,昆蟲足上有勾……)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待學生觀察得差不多不再有興致時,發給每組至少兩個放大鏡。如果每個學生自備的,可事先讓材料員收起來,等觀察時再發給大家)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透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透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爲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爲使學生能堅持觀察,可在科學活動室內佈置一個“昆蟲世界”,以小組爲單位將學生的觀察發現和課外閱讀的摘抄進行展示,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學識,而且小組間的競賽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如果條件好的話,可以在網上開闢一個這樣的空間。對於學生的發現和成果老師因及時進行表揚或展示,及時的反饋有助於讓學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熱情。)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透過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班下學期的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圖形,並且很樂意在區域活動時利用積木或平面圖形拼搭各種各樣的物品。但是,我在仔細觀察後發現,幼兒思維的創造性比較欠缺。在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我依據繪本《幹變萬化》(網絡上有視頻資料)設計了這一活動,希望能引導幼兒鞏固對基本圖形的認識,開拓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環節設計上,我力圖體現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思路。

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我首先向幼兒介紹故事的兩位主人公――紅紅和藍藍,之所以取這樣的名字,是考慮到幼兒平日遊戲所用的積木通常都會有鮮豔的顏色,用紅紅代表小女孩,藍藍代表小男孩,簡單且形象,易於記憶。接着,我提出“紅紅和藍藍會用積木做點什麼呢”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以利於幼兒在瞭解故事內容前充分發揮想象力。此後,我出示各種形狀的積木,引導幼兒將其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形狀建立聯繫,爲幼兒利用積木變出各種東西奠定基礎。

在活動的第二環節,我首先幫助幼兒理解“千變萬化”的含義,使幼兒能在後面的操作活動中利用積木進行各種形式的“變化”“創造”。此後,我主要用圖片呈現情境,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根據圖片提供的情境推測故事內容並完整表達,同時透過追問了解幼兒相關的生活經驗。在幼兒表達的基礎上,我在動畫片段的輔助下完整講述故事內容,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在活動的第三環節,我在幼兒瞭解一些積木變換形式的基礎上,讓幼兒動手操作,藉助情境進行想象拼搭,並嘗試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

目標:

1。樂於根據圖片內容推測故事情節,並完整表達。

2。感知不同形狀的組合變化,體驗探索事物“幹變萬化”的快樂。

準備:

1。幼兒有拼搭積木的經驗。

2。幻燈片,積木(幼兒每人一份)。

過程:

一、激趣匯入

師:今天我請來了兩位朋友:紅紅和藍藍,他們來自積木王國。在積木王國裏,任何東西都是用各種各樣的積木變出來的。讓我們去看看吧!

師(呈現各種形狀的積木):你看到了什麼形狀的積木?

師:生活中有什麼東西的形狀跟它們是很像的?

師(小結):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跟這些積木的形狀很像。

二、看看說說

師: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合在一起還能變出更多的東西呢。紅紅和藍藍今天要帶着大家一起玩一個名叫“幹變萬化”的遊戲。

師:什麼叫“千變萬化”?

師:一種東西能夠變化出很多很多樣子,數都數不過來,這就叫“千變萬化”。

1。變房子。

師:紅紅和藍藍會把這些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什麼呢?(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和表達。)

師:原來他們用積木變出了一幢房子。看一看,房子是怎麼變出來的。(引導幼兒發現房子的不同部分分別是用什麼形狀的積木“變”出來的。)

師(小結):紅紅和藍藍把各種各樣的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了一棟房子。仔細看一看,三角形積木變成了屋頂,拱形積木變成了門窗……真好看啊!

2。變消防車。

師: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房子着火了,怎麼辦?(鼓勵幼兒大膽表述生活經驗。)

師:紅紅和藍藍會用積木變出什麼來滅火呢?

師:紅紅和藍藍用積木變出了什麼?像不像?哪裏像?

師(小結):紅紅和藍藍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合在一起變出了消防車。長方形積木變成梯子,半圓形積木變成車燈和方向盤……嘩啦啦,消防車裏的水很快就把大火撲滅了。

3。變輪船。

師:仔細看看,發生什麼事情了?

師:猜猜紅紅和藍藍又會把積木變成什麼呢?

師:你知道紅紅和藍藍把積木變成了什麼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師(小結):消防車裏流出的水越來越多,都漲大水了。紅紅和藍藍立刻用積木變出了大輪船。長方形積木變成桅杆,半圓形積木變成椅子……有了大輪船,水再多也不怕了。

三、嘗試操作

師:開着大輪船到了岸邊,紅紅和藍藍還想到更遠的地方去,他們需要交通工具,你有辦法幫幫他們嗎?今天,我也給你們準備了各種各樣形狀的積木,請你先想一想,可以變什麼交通工具,然後看一看哪些形狀合在一起可以變出你想要的交通工具。抓緊時間動手試一試,過一會兒我們一起來說一說你變的交通工具,好嗎?(幼兒操作。)

四、交流、分享

師:誰願意來介紹你用積木變出了什麼交通工具?

師:大家來說說變得像不像?哪裏像?

師:這是大家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組合在一起變成的交通工具,有這麼多哦。你們喜歡嗎?你最喜歡哪一個?你能猜出朋友變的是什麼嗎?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師(小結):原來,不同的積木可以幹變萬化,有的轉個方向可以變,有的連在一起可以變,有的換個位置可以變。到底能變出多少東西呢,數也數不清。紅紅和藍藍看到你們變出這麼多交通工具,別提有多高興了!他們說:謝謝小朋友。

延伸活動:

師:有了交通工具,紅紅和藍藍又要出發了。他們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些積木還能變出什麼來呢?等會兒你們再去區角里試試看好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複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透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資訊:

1、教師分發實驗資訊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資訊。

2、分析實驗資訊: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麼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資訊: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資訊。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瞭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彙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麼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爲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爲20-25℃,最高爲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於種子自身風乾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爲什麼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麼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採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裏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並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溼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爲什麼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麼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後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麼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乾土、溼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麼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溼潤的環境?

1、過渡:那麼,蚯蚓喜歡乾燥還是溼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乾燥,一邊溼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後開啟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溼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裏。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區分自己和同伴的左右,並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2.透過活動,學習用“左”“右”等詞正確表述方向。

3.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區分左右,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難點:

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活動準備:

1.兔、羊、貓圖片個一張,數字卡片人手一份,圖形卡片人手一份字卡“左、中、右”各一個。

2.玩具米奇一個,機器貓一個,小狗一隻。

3.幼兒用書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形式匯入課題

1. 上一次,醫生阿姨爲了小朋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給小朋友打預防針了,回憶一下是打在哪隻手上的?知道是什麼手嗎?

2.引導幼兒區別左手、右手。

a.吃飯時左手幹什麼?右手幹什麼?

b.寫數字時用哪隻手?

3.練習區別左右手

聽老師的指令,聽到左手舉左手,聽到右手舉右手。

二、引導幼兒以自身爲中心區別左右

1.引導幼兒區別左右空間

從左右手引到左邊和右邊,然後從自身出發讓幼兒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左腳、左肩、------右腳、右肩------)

2.透過遊戲區別左右空間方位

a。“找一找”師說左手就舉左手------

b.“看一看”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我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三、猜測老師的左右手

師以不同的方向舉起左右手------讓幼兒猜。

四、初步學會以客體爲中心區別左右

1.出示動物圖片兔、羊、貓讓幼兒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同時出示“左中右”字卡讓幼兒認識。

2.出示玩具米奇在中間,機器貓在左邊,小狗在右邊請幼兒說說。然後再變換順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