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精品】科學教案4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品】科學教案4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用科學小實驗的辦法發展幼兒的探索精神,激發他們對科學活動濃厚的興趣。

2.透過幼兒親自的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澱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間簡單變化。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試管、燒杯、滴管和噴霧器。

2.桌上準備澱粉、碘水和石灰水,試管架和抹布等,幼兒已經有做各種小實驗的簡單經驗。

3.貼在牆上的白紙兩條,上面已經有澱粉畫。

活動過程

一、教師簡單交代,引出主題:做小實驗。

1.出示聰明豆玩具,激發幼兒興趣。

2.師:聰明豆知道許多科學知識,最喜歡和大家一起做科學實驗。看,今天又爲大家準備了什麼?我們可以用這些器具幹什麼?

3.創造條件,讓幼兒多講、互講,小聲議論。

二、透過澱粉和碘水混合的試驗,引導幼兒發現變化。

1.師:聰明豆給小朋友帶來兩瓶神奇的水,它是什麼顏色?猜猜它可能什麼?

2.請小朋友討論,如果將這兩種液體混合在一起會發生什麼現象。

3.教師提操作前要求:玻璃製品輕拿輕放;按標籤放滴管。

4.幼兒操作,在活動過程中發現神奇變化。

5.教師提問:實驗有沒有變化?是什麼樣的變化?怎樣變的?

教師小結:原來的黃色液體(碘)和白色液體(澱粉)透過混合後,顏色變成了藍紫色。這兩種神奇的液體分別是碘和澱粉。

三、透過提供的第三種液體,使幼兒繼續感知神奇的化學反應。

1.師:剛纔的實驗有趣嗎?你們還想做實驗嗎?聰明豆又帶來一瓶更加神奇的水,它有顏色嗎?和前兩瓶一樣嗎?猜猜它可能是什麼呢?

2.請幼兒繼續討論,如果將第三瓶液體滴入剛纔的試管中會怎樣。

3.幼兒親自試一試,在操作中發現變化。

4.教師提問:發生變化了嗎?是什麼樣的變化?怎樣變化的?

教師小結:這瓶液體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剛纔的藍紫色液體中,卻將顏色一下子變沒啦!這是產生了化學反應。

四、做遊戲:尋找聰明豆的禮物。

1.出示周圍牆上的澱粉畫,教師介紹,禮物是用澱粉畫在紙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見。

2.啓發幼兒:紙上有什麼?看得見嗎?聰明豆將禮物藏哪啦?怎麼辦?

3.引導幼兒用灌有碘水的噴霧器向周圍牆上的澱粉畫噴射,使幼兒驚奇的發現紙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畫的禮物。

4.可以請幼兒再想一想消除畫面的辦法。用有石灰水的噴霧器噴射。

師:今天的遊戲有趣嗎?我們發現了許多祕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還有好多有趣的變化,以後我們一起再玩。

科學教案 篇2

內容預覽:

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

[教學目標]

⒈瞭解楊振寧的相關知識。

⒉瞭解二百年來,世界科學發展的歷史。

⒊瞭解中美教育在鼓勵創新上的異同。

[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者解說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發明層出不窮原因,科和技的關係兩方面)

難點:中美教育在鼓勵創新上的異同比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從簡介首位獲諾貝獎的華人科學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

二、作者簡介

楊振寧,美籍華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獲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與另一位華人科學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此與李政通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講學。分別受聘爲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學的名譽教授。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還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⒈學生快速默讀全文(師強調:光纖、撓頭、聘用、彌補、膽怯)

世科

紀學

之隨

交想

第一層( )新發明、新事物層出不淺

第二層( )新發明、新事物出現原因

第一層( )科和技的關係

第二層( )中美教育哲學的異同

第一部分( )

回顧近兩百年出現的新

事物並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

分析世界現狀,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異,鼓勵創

新個別

⒉教師出示結構圖,學生找出文中相應段落。

四、課堂練習

⒈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作者認爲兩百多年來產生許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人類的生產力”)

⒉第4段綜合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對於“科”與“技”的關係持什麼看法?

(明確:二者誰更重要些的問題,沒有簡單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國家制宜。)

科技

↗↘

經濟←-工業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環節推動前進的,用“→、←”表示出三者的關係。明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⒌閱讀課文第15段,完成下列問題。

①解釋詞語: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談什麼問題?(明確:分析中美兩國的異同及適應對象)。

③中美教育哲學的共同點是什麼?(都能鼓勵創新)

④就適應對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適合哪一部分學生?

⑤就學習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國教育的學習方式屬按部就班的訓練,美國是跳躍式學習)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環節推動前進的,用“→、←”表示出三者的關係。明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⒌閱讀課文第15段,完成下列問題。

①解釋詞語: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談什麼問題?(明確:分析中美兩國的異同及適應對象)。

③中美教育哲學的共同點是什麼?(都能鼓勵創新)

④就適應對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適合哪一部分學生?

⑤就學習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國教育的學習方式屬按部就班的訓練,美國是跳躍式學習)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環節推動前進的,用“→、←”表示出三者的關係。明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⒌閱讀課文第15段,完成下列問題。

①解釋詞語: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談什麼問題?(明確:分析中美兩國的異同及適應對象)。

③中美教育哲學的共同點是什麼?(都能鼓勵創新)

④就適應對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適合哪一部分學生?

⑤就學習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國教育的學習方式屬按部就班的訓練,美國是跳躍式學習)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環節推動前進的,用“→、←”表示出三者的關係。明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⒌閱讀課文第15段,完成下列問題。

①解釋詞語: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談什麼問題?(明確:分析中美兩國的異同及適應對象)。

③中美教育哲學的共同點是什麼?(都能鼓勵創新)

④就適應對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適合哪一部分學生?

⑤就學習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國教育的學習方式屬按部就班的訓練,美國是跳躍式學習)

五、閱讀附文,加深認識。

給合你自身素質及學習成績,你認爲自己更適合哪種學習方式,應注意哪些關鍵能力的培養。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班上開展《種子食品品嚐會》的活動,配班男老師和小朋友開玩笑說:“可不能隨便亂吃,這些種子吃到肚子裏會發芽長大哦!”結果不少小朋友信以爲真。由此我想起兒子小時候在家吃瓜果也總是特別小心,如果偶爾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會哭半天,認爲種子到肚子裏會發芽長大。苦口婆心地解釋半天,他仍將信將疑。看來,這個在大人眼中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常識,卻是孩子們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爲了及時捕捉這一教育契機,解決孩子當下的困惑,我設計生成了大班科學活動——《種子精靈》。

活動目標

1.與同伴分享認識的種子,知道種子的主要作用。

2.結合繪本圖畫討論“肚子裏的種子能不能長大”,瞭解種子的生長條件。

3.在互動小遊戲中產生探索種子祕密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胸前貼有寫上名字的胸牌;標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兩塊。

2.食品及餐盤;PPT及播放設備;小花盆和魔豆。

活動環節

1.品嚐食品,尋找“種子”

(1)交代品嚐要求。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些食品給小朋友吃,品嚐的時候魏老師有兩點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籤的時候。注意衛生,吃完將垃圾放在旁邊的空盤子裏;第二,在吃東西的時候如果發現了“種子”,請把種子收集好送給老師。能不能做到?

(2)分組品嚐食品,尋找種子。

2.分享“祕密”,瞭解種子的作用

(1)說說自己認識的植物種子。

師:你們收集到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它的子兒就是它的種子嗎?

師:有的人品嚐了火龍果,發現火龍果的種子了嗎?

師:還有人吃的是什麼?它有種子嗎?

師:你們還認識哪些植物的種子呢?請用完整的話向大家介紹。

(2)欣賞老師收集的植物種子圖片。(播放PPT課件。)

師:魏老師也收集了一些種子,這裏可能還有一些你沒有見到過的種子哦,我們一起來欣賞。

(3)幼兒討論:植物的種子有什麼用?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種子朋友,誰能告訴我,種子有什麼用啊?

師:你們說得很棒,種子可以加工成種子食品,用來吃;而種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長出新的植物。

3.依託繪本,自主選擇

(1)幼兒討論:小胖豬把木瓜的種子吃到了肚子裏會發生什麼事呢?

師:小胖豬最近就碰到一個問題——它吃瓜的時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種子吃到了肚子裏。種子種在泥土裏會長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裏會怎麼樣呢?

師:猜猜小豬幼兒園的小朋友是怎麼想的?

師:小胖豬又是怎麼想的呢?

師:(出示小豬頭上有木瓜樹的圖片)小豬希望頭上真的長出一棵木瓜樹。他爲什麼願意頭上長樹呢?

(2)玩遊戲《yes or no》,瞭解植物的種子長大需要什麼條件。

師:小豬的願望會不會實現?我們來玩一個“yes or no”的遊戲吧,認爲小豬願望會實現的人把你的胸牌貼到“yes”這一邊,認爲不會實現,就送到“no”這邊。

(集體玩遊戲《yes or no》。)

師:你選擇的是什麼?請說說自己的理由。

師:到底小豬肚子裏的種子有沒有長大呢?

(老師講述《子兒吐吐》的部分故事內容:他跑進廚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後飛快地鑽進被窩裏乖乖地躺着。滿心期待頭上長出木瓜樹的胖臉兒,怕樹長不直,連牀都換頭睡呢!他所做的這一切,完全都是爲了樹好。第二天,胖臉兒起得很早。其實,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沒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樹長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這一摸,樹反而不長了。天亮了,該可以了吧?他緊張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頭上摸——?)

師:有沒有長出樹呢?(再次玩遊戲《yes or no》。)

師:恭喜你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是呀,一粒植物的.種子要發芽、長大是需要很多條件的。空氣、水、溫暖的陽光、植物需要的溫度,有時候長大還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種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長大。

4.播放動畫,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沒有一種種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長大的呢?

師:植物的種子不能在肚子里長大,那有沒有一種種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長大的呢?讓我們再來玩一次《yes or no》的遊戲,請你一定要認真想一想,然後作出選擇。

(2)觀看PPT,瞭解人類的種子——精子和卵子。

師:媽媽肚子裏有一粒“寶寶種子”,它是兩粒種子結合在一起變成的(PPT)。一粒種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體裏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媽媽的身體裏面。當精子和卵子在媽媽的肚子裏相遇,它們就會成爲好朋友,緊緊擁抱,然後發生奇妙的變化,變成一個小寶寶。

5.種植魔豆,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種子不能在我們肚子里長大,但許多動物的寶寶種子卻是在媽媽肚子里長大的,種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爲有了小小的種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傳下去,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和愛護每一粒種子精靈。

師:今天魏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粒神奇的種子,你們想不想親手種下它,然後看着它慢慢長大?那讓我們趕快行動吧!

案例評析

本節活動中巧妙利用繪本畫面作爲討論的話題,讓繪本成爲活動的主線,但是又不失“科學味”,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學技巧的靈活運用讓人耳目一新。

1.繪本巧妙利用

繪本《子兒吐吐》和課題不謀而合,但是,如果把繪本故事全部呈現給孩子,就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講述故事,那樣就偏離了科學活動的中心,成爲了繪本閱讀。所以,我只抓取了繪本中的典型畫面作爲討論的話題,讓繪本成爲活動的主線,但又不至於削弱活動中的“科學味”。

2.遊戲靈活滲透

本次活動的組織以“談話爲主”,感興趣的孩子會一直追隨話題,爭先恐後地發表建議,但也會有個別孩子因爲種種原因,容易遊離於話題之外,所以恰當、科學地選用與互動式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從學會變爲會學是活動順利實施的前提。我在活動中滲透了遊戲《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個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孩子在“猜想和選擇”中加深了對知識點的印像,巧妙解決了這一難題。

3.環節層層遞進

種子有什麼用?植物的種子能在肚子里長大嗎?有沒有一種種子可以在肚子里長大?透過由淺入深的三個話題來貫穿整個活動,環環相扣,讓孩子們的思維不斷得到碰撞,在相互辯論中解決矛盾,拓展知識,讓孩子在科學活動中身心和諧發展。

縱觀整個活動,老師很好地處理了以下三方面的關係:(1)當下與長遠的關係。活動選材第一源於自己的兒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認爲種子到肚子裏會發芽長大;第二源於自己班級的孩子。及時捕捉這一契機,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讓孩子獲得初步感知,對孩子今後長遠的發展肯定會起到很大的幫助。(2)活動和操作的關係。在本次活動中雖然沒有給孩子們準備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經驗的積累是活動能順利開展的前提之一。預先讓孩子在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調查表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經驗,從而順利進行了與新知識的對接。(3)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老師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真實而溫暖,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毫無做作之感。老師透過由淺人深的三個話題來貫穿整個活動,環環相扣,讓孩子們的思維不斷得到碰撞,在相互辯論中解決矛盾,拓展知識,猜想結果,陳述理由,孩子們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手機的多樣性,學習使用手機。

2.知道手機可以用來傳遞消息給他人,讓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方便。

3.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觀察、比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重難點:能夠使用手機進行打電話和別人去得聯繫,感受手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

活動準備

1、課前就豐富幼兒對一些緊急電話的瞭解。

2、收集各種各樣的充滿電的手機。

3、能記住家裏的電話號碼或是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

活動過程

1.讓幼兒以小組形式進行觀察比較

——“今天小猴子要開一家手機店,於是小猴子就去進貨了,他一走進貨的地方,就看見了(教師出示手機和座機電話),這兩樣東西,看看它們分別是什麼?

那手機和座機電話使用的時候哪個更方便一些呢?從哪裏體現出手機更方便一些?

(體積小、容易攜帶)

於是小猴繼續進貨,瞧瞧,這些手機呀就是小猴子進的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手機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一起來幫小猴子分分類吧。”

——小結:原來小猴進的手機的外形是各種各樣的:有的是方形的,也有的是長方形的。而且手機的顏色都是不一樣的灰的,有的是紅的、有的是黑的。而且它們的品牌也都不一樣。另外它們有的是翻蓋的,有的是直板的、有的是滑蓋的。

(這個環節是爲了讓幼兒能自主的進行合作式的觀察並在在相互觀察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手機之間顏色、形狀、樣式、品牌的不同,從而能感受到手機的多樣性特點。)

——“既然我們發現了它們有那麼多不一樣的地方,那它們有沒有一樣的(都有的)地方?” “分別有哪些數字鍵?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使用投影儀)

——師幼共同小結:手機上都會有數字鍵,各種功能鍵、顯示屏、而且它們都能用來打電話和別人取得聯繫。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了投影儀來讓幼兒能更直觀、清楚的瞭解手機之間的共同點並知道手機可以用來打電話。從而能更自然的過渡到下面一個環節。)

2.根據已有經驗,讓幼兒回憶並講述手機的使用方法,瞭解其用途

——“我們怎麼用手機來打電話呢?和旁邊的小朋友們一起想一想,說一說!”

——師幼共同小結:原來用手機打電話是要先想好給誰打電話,他的電話號碼是什麼,然後在手機上按上電話號碼,再檢查一遍按得電話號碼是否正確,最後按綠色的通話鍵接通對方的電話。

(這個環節是讓幼兒根據自己對使用手機打電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相互討論從而得出使用手機的正確方法。這也是爲下面動手打電話做好前期的鋪墊工作,幫助幼兒能夠更好的進行撥打電話。)

3.打電話

——“如果你現在有一部手機,要請你打個電話給嚴老師,怎麼打呢?嚴老師的電話號碼就在這裏。” 然後請個別小朋友來說一說。

——請幼兒每人去選一個手機,撥一下想要打得電話號碼。

“現在請小朋友自由的選擇一部手機來打給你做想打電話給他的人”

——發現手機要插上手機卡之後才能與別人進行打電話。

“你們地打通電話了嗎?爲什麼你們會打不通電話?”

小結:手機裏面都會有插手機卡的地方,只有插上卡之後手機纔會有信號,才能也別人進行打電話了。

(這個環節是爲了讓每個小朋友都能嘗試撥打電話。在撥打過程中也讓幼兒能瞭解用手機打電話是需要插上手機卡的,從而拓展幼兒對手機在工作原理的認識瞭解。)展開閱讀全文

——請一個小朋友用老師的手機真的去撥打電話。

“那個小朋友願意來用周老師插好電話卡的手機來試一試打個電話?你想打給誰?他現在在哪裏?他的電話號碼是什麼?好,那你來試一試給爸爸打個電話吧!“(教師開啓揚聲器)”現在你爸爸在哪裏?你和爸爸說道話了嗎?開不開心?“

小結:我們可以用手機來打電話給不在身邊的親人,和他們說說話,這樣就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幸福。

——“剛剛他給爸爸打了電話,打的是手機用到了手機號碼,那除了手機號碼之外,你們還知道可以打什麼電話號碼?這些是什麼電話?”“像這些緊急電話我們能不能隨便打?爲什麼?“

小結:我們除了可以打給手機之外,還可以打家裏電話。火災時打119,求助時打:110,生病時打:120、要電話查詢打114、要天氣查詢打96121。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可以打這些電話來幫助我們,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安全,更方便!但這些特殊的電話號碼只有在緊急時才能撥打,不然會給警察叔叔他們帶來麻煩的!

(這個真正打通電話的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從讓幼兒真的去打通電話,和電話另一頭的人進行談話,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能夠真實體驗到打電話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非常多的幸福和方便。從而切實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難點部分。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幼兒對一些緊急電話的掌握和了解。)

4.延伸活動

那手機除了打電話能和大家取得聯繫,還有什麼功能也能和別人取得聯繫的呀?

“那除了用手機和別人聯繫外還有什麼工具也能是我們相互去得聯繫?”(播放課件:電話、電腦上網、傳真機、對講機)

小結:這些工具都和手機一樣是通信工具,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這個結束環節是爲了能豐富幼兒對一些常見通信工具的瞭解,知道還有很多工具也能使我們和別人進行聯繫。從而能進一步感受到通信工具是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

標籤:精品 科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