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精品】科學教案彙編7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科學教案彙編7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的重要性,魚兒離不開水,對水中生物特性有直觀的感受。

2、懂得保護水的方法,不往河裏丟垃圾和倒污水。

活動準備:

《小金魚搬家》故事錄音,故事掛圖一套,情景圖片四張。

活動過程:

1、教師戴上“金魚”頭飾,扮成小魚金魚,“小朋友,我是小金魚,我原來是住在清清的小河裏,可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搬家,唉!請小朋友聽聽我遇到了什麼事。”

2、請幼兒聽故事《小金魚搬家》,聽完後提問:“小金魚爲什麼要搬家?”請幼兒自由討論。

3、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討論,請幼兒說說“誰對誰不對”,使幼兒懂得不能往河水裏丟垃圾和倒污水,要保護水的清潔。

4、小結。

小金魚說:“小朋友,我就是因爲這樣纔不得不搬家的,以後請你們一定要保護河水的清潔,讓所有的魚兒都不用搬家。”

科學教案 篇2

探究活動分析:

1.透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透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採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於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象。

4.爲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着給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象--引導學生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

6.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後,將學生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思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着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繫的幾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將天氣特徵與生活建立聯繫,提高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提示,並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進,並把改進後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着變化並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纔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開啟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着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爲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纔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裏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這裏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初步瞭解電是怎樣傳輸到家裏的。

2。 知道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

活動重點:瞭解電是怎樣傳輸到家裏的。

活動難點: 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

活動準備:

大電池若干節 、 電線3若干根(大約1尺5) 、 小燈泡若干個 、 各種型號的電池 、 手電筒一把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透過提問,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需要用電呢?”(電視機、錄音機、燈棍、消毒櫃、空調等)。

2。“這麼多東西都需要用電,你知道電是從哪裏來的嗎?”(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國家在很多地方建有發電站,有用火力發電的火力發電站,用水力發電的水力發電站。還有用風力發電的風力發電站。這些發電站發好電後,電工叔叔透過長長的電線把電傳到工廠、醫院、商店、幼兒園和小朋友的家裏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萬戶。

師:“電工叔叔的本領大嗎?”(大)“你們長大了想不想也當一名電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實驗:燈泡亮了

1。 教師出示手電筒:

提問:(1)這是什麼?(手電筒)

(2)它有什麼用?(照亮路)

(3)在沒有電的地方我們可以用手電照亮路,你們知道手電是靠什麼發光的嗎?(電池)

2。 教師出示電池:

提問:

(1)這是什麼?爲什麼叫它電池?(因爲它裏面儲存着電)

(2)它裏面儲存的電量比較少,可供一些小電器使用,(如:手電筒、電動玩具)

(3)還有什麼東西用電池?(電動剃鬚刀錄音機手機遙控板電子錶等不同型號的電池可給不同的電器供電。)

(4)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電線、小燈泡,小朋友想想並動手操作,看怎樣可以用電線把電池裏的電傳輸給小燈泡,使小燈泡亮起來。

3。 幼兒探索操作,教師指導。

小朋友,透過這個小實驗,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小朋友都明白了電池有“+”、“—”標記,“+”叫正極,“—”叫負極,電流從正極透過小燈泡和電線流入負極,負極透過電池再流入正極,電流不斷循環流動,小燈泡就會亮起來。

4。 幼兒兩兩合作探索操作:用兩節電池怎樣可以使小燈泡亮起來?小燈泡又有什麼變化?

小結:電量越大,小燈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說:“我想讓小燈泡更亮,,就用5節6節電池連接,這樣可以嗎?這樣是不可以的,每個用電器,它的用電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電範圍,就會損壞電器。

5。 教師提問:“小朋友學會了電工叔叔的本領,能使小燈泡亮起來,你們真棒!那你們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安全用電嗎?”

三、結束部分:

討論:日常生活中怎樣安全用電?

1。 不用溼手、溼抹布觸摸燈頭、開關、插座和電器。

2。 電器使用完畢後應拔掉插銷。

3。 不要在高壓線附近玩耍,不要爬電杆。

4。 不要在電線附近放風箏。

延伸活動:

提供手電筒、電動玩具,供幼兒操作,探索電池的正確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電》中,目的在於讓幼兒瞭解電的來之不易,要知道節約用電,並知道電的正確使用方法,初步培養幼兒安全用電的意識。

活動過程中,第一環節,我透過提問,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出生活中的電視機、空調、微波爐、洗衣機等等都需要用到電,讓幼兒知道我們的生活中離不開電,並瞭解了電是從發電廠傳輸過來的。探索是兒童的本能衝動,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因此,在第二環節,透過小實驗“小燈泡亮了”,充分調動起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在親身感受、體驗和發現中提高能力,達到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電的正確使用方法,並瞭解了電流是不斷循環流動的。第三個環節,透過討論,得出了幾條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並適時的對幼兒進行了安全教育。

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興致很高,探索慾望很強,每一位幼兒都能積極動手去探索,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動目標,效果很好。

科學教案 篇4

一、 活動背景:

最近,幼兒園開始喝豆漿了,但經常有小朋友不愛喝,針對這種現象,我就設計了這次教學活動。

二、 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 知道黃豆可以製作豆漿、豆腐、豆腐乾等豆製品。

2。 透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徵,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 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二)。活動準備:

1。 每人一筐幹黃豆,一盆溼黃豆,一杯豆漿、一盆豆製品(用牙籤插好的黃山豆腐乾和滷汁豆腐乾),一塊毛巾。

2。 電視機、錄象機、豆漿機、電火鍋、一大玻璃杯水,一隻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漿,抹布、錄音機、磁帶。

3。 黃豆寶寶胸飾一隻,豆腐、素雞、百葉、油豆腐、豆腐乾實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5。 參觀菜場上的豆製品。

(三)。活動過程:

1。 初步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

(1) 師:(教師頭戴黃豆頭飾)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請來了。今天,大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麼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裏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大家。

(2) 師:“黃豆寶寶是什麼顏色的?它是什麼形狀的?”

(3) 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評析:在組織幼兒玩的過程當中,運用多種感官對黃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幼兒十分感興趣,有的說,黃豆寶寶是黃色的,有的說我摸上去黃豆寶寶是圓圓的。)

2。 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漿。

師:我們的本領可大了,會變許多魔術,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漿也是我們變出來的。

(1) 透過進一步觀察比較乾溼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徵,發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① 師:“做豆漿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裏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我’和沒泡過的‘我’有什麼不一樣?你可以把發現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②幼兒觀察乾溼不同的黃豆。

③師:“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麼不一樣?”

(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大,沒泡過的黃豆小。”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淡,沒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深。”有的幼兒說:“我摸摸泡過的黃豆是軟的,沒泡過的黃豆是硬的。”)

> ④師:小結 :黃豆寶寶只要在水裏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2) 觀察做豆漿的過程,瞭解製作豆漿的方法。

①請小朋友睜大眼睛,看看黃豆寶寶是怎麼變成豆漿的?(教師操作,幼兒一起說:“變變變。”)

②師:倒出豆漿後提問:“黃豆寶寶呢?它沒有了,變成什麼了?豆漿是什麼顏色的?”

③師:“豆漿是生的,還不能吃,應該怎麼?”

④師:煮豆漿。

(評析: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比較、觀察,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了幼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其次,運用變魔術的口吻,請幼兒觀看豆漿的製作過程,幼兒身臨其境,具有極大的興趣,幼兒恨不得馬上吃到“變出來”的豆漿,有的幼兒看到老師做出來的豆漿就說:“老師,豆漿能不能吃了呢?”還有的幼兒說:“什麼時候能吃豆漿呀?”可見,將幼兒愛吃豆漿的興致調動起來了。)

3。在煮豆漿的同時讓幼兒觀看錄象,瞭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製品。

①師:“我們黃豆寶寶本領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漿,還能做許多東西呢,現在請小朋友看錄象,錄象裏的東西都是用黃豆寶寶做的,到底是什麼呢?請大家睜大眼睛看仔細,等會告訴大家。”(看錄象)

②師“錄象裏的東西都是黃豆寶寶做成的,今天它們也來了,哪些東西你是吃過的”

(幼兒邊講,邊指。)

③師:小結:豆腐、百葉、素雞、豆腐乾、油豆腐、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評析:透過電化手段--看錄象,進一步喚起幼兒的回憶,豐富幼兒的認知,知道黃豆還能做出各種豆製品。)

4。知道黃豆營養豐富,培養幼兒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1) 師:“什麼東西這麼香?”

(2) 請小朋友一起品嚐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並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是我們的好朋友。

(3) 聽優美的音樂,幼兒吃豆漿、豆腐乾、滷汁豆腐乾。並提醒幼兒吃好豆腐乾後,牙籤放在盆子裏,擦乾淨嘴巴。

(四)。

活動延伸:

去自然角觀察黃豆寶寶的又一個魔術(黃豆發芽)。

三、 活動評價: 豆漿、豆製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製品,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製品,一點都沒有說教的痕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師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展。如:在瞭解黃豆的外形特徵時,教師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瞭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後,透過品嚐豆製品,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愛吃豆製品的情感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

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二、教學目標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進行了“植物”和“動物”單元的學習之後,學生將在這個單元裏開始對物質世界的探究。“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爲三年級學生提供了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當學生們對各種物體進行探索的時候,他們會發現,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可以按照組成物體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質來描述這些物體。而材料的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材料與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響着周圍的環境。本課是這個單元的第1課,是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認6種常見材料並用詞語描述它們。這一課將透過觀察和辨認來引導學生探究材料。他們將觀察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裏的設施,分辨它們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並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常見材料,描述它們的特性。這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學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從材料的角度觀察物體、引發他們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明確研究材料的意義。

(二)、具體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教學準備:

1、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紙、牙刷、毛巾、鑰匙、玻璃杯、木梳)。

2、我們身上的物品、書包裏的物品、教室裏的物品的統計表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師問:摸獎見到過嗎,你摸過嗎?今天我們也來摸摸,看看你的運氣如何。老師先告訴你們,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你摸的時候,說說你摸到的感覺,並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麼,它由什麼材料做成的?

2、摸獎猜謎活動

請幾名學生到前面來在老師準備的百寶袋裏摸各種物品,學生每摸出一種物品都讓他猜猜這種物品是什麼材料做的?

3、匯入新課

學生回答後師說:是的,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材料人們使用,今天咱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材料。(板書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要研究的問題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會越感興趣。用摸獎猜謎的形式匯入新課,似乎沒有什麼新穎之處,但對小學生來說也很意外,在興趣盎然的摸獎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來。

(二)、觀察記錄身邊的材料

1、讓學生觀察自己和小組裏的同學,身上穿的、佩帶的、攜帶的物品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並試着把它們寫在下面的表格中: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領域:

中班科學

活動內容:

眼睛變魔術

設計思路:

《新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了中班的科學活動《眼睛變魔術》,使幼兒進一步瞭解、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動手操作活動材料,發現眼睛的錯覺現象。

2.能將發現的和看到的錯覺現象,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

3.感受錯覺遊戲的樂趣,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索活動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重點:

透過操作發現圖像的變化並用語言講述。

活動難點:

能夠透過觀察延伸至生活並用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1.教具:兩組圓環組合圖一幅;方格黑白圖片一張;直尺一根;各種錯覺圖片若干;投影儀、電腦。

2.幼兒錯覺遊戲材料若干:小鳥和籠子、蜜蜂和花、魚和魚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傘、刺蝟和蘋果、青蛙和荷葉、等雙面轉片;陀螺、滾桶若干;動畫小書若干本。

活動過程:

一、匯入遊戲:爬呀爬。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爬呀爬的遊戲吧!"師:"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頭頂上……"幼兒隨指令馬上指點相應得不同部位。

二、體會、瞭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錯覺現象帶來的樂趣。

1、師:"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還看到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2、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錯覺現象師:剛纔小朋友都講述了自己看到過的有趣的現象,現在我請你們來看一幅有趣的圖,請小朋友睜大眼睛仔細瞧,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

(1)觀察兩組圓環,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初步體會錯覺現象。

①圖上有兩組圓環,兩組圓環中都有兩個紫色的圓環,它們是一樣大呢,還是一個大、一個小?(一組圓環是以紫色的圓環爲中心,外面的圓環一個比一個大,另一組圓環以紫色的圓環爲最大的圓環,裏面的圓環一個比一個小)

②將兩個紫色的圓環重疊對比,是一個大一個小嗎?

教師小結:由許多大圓環圍繞着的紫色的圓環看起來比較大,由許多小圓環圍繞着的紫色的圓環看起來比較小,透過對比得知,原來兩個紫色的圓環是一樣大的。這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2)出示黑白格子圖,請幼兒觀察講述。

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這些線條有什麼不同嗎?教師用量尺驗證線條,總結:原來線條都是平的,我們看到的線條變斜了,這也是眼睛在和我們變魔術。

(3)出示雙面轉片玩具。

①發給每位幼兒一個雙面轉片的玩具,請幼兒觀察自己雙面轉片的圖案,操作並觀察圖案的變化。

②請幼兒講一講自己的發現。並和同伴交換玩。

(4)爲幼兒發放滾筒、陀螺、轉筒等玩具,進一步體會眼睛的錯覺現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錯覺圖片,請幼兒觀察並講述"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樣的感覺?你覺得他們像什麼?"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總結:這些都是錯覺現象,是我們的眼睛在變魔術三、出示教師自制的動畫小書。

透過快速翻閱使幼兒體驗錯覺遊戲的快樂,並將其引申至動畫片的製作原理,感受錯覺遊戲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反思:

《眼睛變魔術》是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和發展特點設計的一節科學教育活動。活動中,教師以輕鬆、愉快的"爬呀爬"遊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的進入活動狀態,觀察眼睛所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現象。在幼兒操作、觀察、討論的探究環節中,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給了幼兒很大的空間和動手嘗試的機會,並利用動畫小書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使幼兒充分感受了"眼睛變魔術"的樂趣。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能時時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好時機,積極地引導,及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映,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爲幼兒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幫助,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着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活動中,幼兒能夠大膽操作遊戲材料,勇於探索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導幼兒表述自己的想法時激發的還不夠,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練,對幼兒的迴應上重複性的語言較多,需要進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遊戲帶來的樂趣。

科學教案 篇7

重點

月食時三天體的位置關係

難點

月食的成因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日食、月食圖片

教學器材:燈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燈片或掛圖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當月球轉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有可能出現日食的情況。今天我們來研究月食。

(講解)月相我們已經瞭解了,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現一半亮、一半暗,由於地球上的觀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狀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種情況,明明應該是滿月的時候,卻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變暗,過了一會後,才又逐漸明亮起來,這種現象的發生與日、月、地三天體的位置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實驗,從燈的方向觀察,畫出小球被陰影遮掩的部分並與“月全食過程示意圖”對照。

(教師提問)燈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別代表了什麼星體?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月食發生時,月亮轉到了地球的陰影中,三星體的位置關係是日——地——月。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圖”,教師講述月食的類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師啓發學生想象地球陰影的形狀(圓錐體形)。當月亮透過圓錐陰影的位置不同時,就會出現偏食和全食的現象。

(學生活動)根據前面的講解,同學們對教材的關於日食和月食的討論1、2、3進行思考,並說己的想法。教師講述月食發生時,可以觀察的地區比日食要大;只有在農曆的滿月時期,才能發生月食。

(學生活動)當堂做教材的練習第4、5題。

列表比較日食和月食。

發生時間

類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觀察範圍

日食

月食

教案點評: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體空間位置變化形成的,爲了讓學生完全瞭解這樣的位置關係,本段落設計了多個活動;因此,將這些活動組織好是本課成功的關鍵。從前面的月相知識引出三天體彼此掩映的知識,然後透過實驗和繪圖,是學生對日食、月食有直觀的體會。最後,教師透過幾何圖形,將學生的直觀體會升華到理論高度。